千古之叹:娃娃皇帝为何层出不穷
所谓“亲戚”,族内之人为亲,族外之人为戚。帝王无法无天,在挥霍臣民生命财产的同时,也挥霍自己的生命,所以许多帝王都短命,且死时儿子幼小,甚至没有儿子—需要交权给兄弟或侄儿等族人。三五岁甚至更小的婴孩肩负统治全国的重任,在现代来说绝对是笑话,可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时不时发生。
早在西周初,幼小的成王需要周公辅佐;最迟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时还是个需要大人抱着的娃娃。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小皇帝的母亲抱着他坐金銮殿,更需要母亲代理“最高指示”。而那样的母亲,或曰前任的皇后现任的皇太后,也是突然被从深宫推到风口浪尖,她能依靠谁呢?只能依靠她的兄弟等亲人,也就是外戚,这就形成另一种皇族势力。
外戚是政治暴发户,很容易招致朝野的不满,引起权力斗争。这种现象早在刘邦死时就发生了。他夫人吕雉以皇太后之尊,独揽大权。不仅如此,刘邦生前立下的非刘姓不能封王的条律形同虚设,吕后大封吕氏兄弟侄儿。等到她终于死了,刘姓皇族反扑,吕姓戚族全部被杀。刘彻吸取血的教训,在太子7岁时,意识到自己将死,便先把太子生母钩弋夫人杀掉。他解释说:“我不能让吕雉的悲剧重演!”然而,这种悲剧还是一再重演,到东汉更甚,外戚与士大夫、宦官相互争权夺利。
东汉初期对外戚限制很严。汉明帝刘庄明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参政,对外戚功臣也多加防范,如以挂画的方式隆重表彰二十八将,自己岳父却排除在外。刘庄在位时,他舅舅们位不过九卿。馆陶公主想替儿子求个郎官,刘庄宁可送1000万钱也不送官。大臣阎章才学出众,政绩显著,只因为有两个妹妹是后宫嫔妃,刘庄硬不给提拔。他母亲阴丽华的弟弟阴就的儿子、驸马阴丰杀了公主,刘庄不徇私情,将阴丰处死,逼阴就夫妇自杀。东汉13帝只有刘庄对外戚的限制最严,戚宦没有弄权的机会。
汉章帝刘炟前期也严格抑制外戚。窦宪是刘炟大舅子,仗势欺人,嚣张到连公主也敢欺负。他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而公主畏惧其势焰不敢相争。刘炟偶然经过,指着那园田询问。窦宪不敢回答,并暗暗禁止身边的人吭声。后来刘炟了解到真相,怒火中烧,招来窦宪,狠批一通:“你连公主都敢枉夺,何况百姓!”窦皇后出面求情,并降低服饰等级以示自责谢罪,刘炟饶他一条命,但不予重用。
可惜,刘炟晚年对外戚过于宽容。他宠爱皇后窦氏,重用窦宪,又优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这两股恶势力同时登台。东汉的开明政治从此结束,转入腐败和黑暗,汉家天下也开始由盛世走向衰退。
然而,外戚政治并没有随窦氏入葬而结束,而似乎才开头。汉和帝刘肇薄命,接他位的刘隆还没断奶,更少不了太后垂帘听政。东汉13帝当中有7个不是前任的儿子,除刘秀、刘庄和刘炟前三任皇帝之外全都有外戚势力干政。柏杨剖析道:
皇帝既然小,当母亲的皇太后自然成为权力中心。在儒家学派意识形态和多妻的宫廷制度下,皇后很少跟别的男人接触,仓促间掌握全国最高的权力,面临着她必须对十分陌生的政治行动,作最后决定,她的能力和心理状态,都无法适应。犹如赤身露体忽然被抛到街上一样,她恐慌而孤单,唯一可靠的人物不是朝中的大臣,因为她根本不认识他们,而是她平日可以常常见到的家属,她没有选择,只有这些人她才相信能够帮助她解决问题。
柏杨还说:外戚们大多数不知道珍惜权力,而只知道滥用权力,只知道贪污暴虐,一味追求物质享受。
其实,外戚大都只知道滥用权力而追求享受是小事,皇族内亲们也如此,更可恶的是他们为此故意制造娃娃皇帝。汉和帝刘肇有能力治世,也没能力交好班。邓太后还干得不错,政治上以“柔道”治天下,经济上也改革了一些弊端,注重节俭与劝农。殇帝刘隆去世后,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继位,刚满13岁。刘祜在位19年又死了,这时太子刘保已11岁。然而,皇后阎姬为了掌控皇帝,却废刘保,而改立刘祜一个出生仅8个月的堂弟刘懿,结果血溅宫中,政治日益黑暗,大步走向没落。令人感慨的是:外戚之祸早在西汉初已现,刘秀们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却没有一种制度去约束,眼看着越来越严重,直至覆亡。
人们谴责东汉的外戚,可是南宋末呢?当时蒙古人大举入侵,南宋面临灭顶之灾,本当拥立一个更优秀的皇帝,却一而再再而三选择娃娃皇帝,直至让大臣背着跳入大海。人们不厌其烦地歌颂那些跟着跳海的宋人多忠,为什么不反思一再选娃娃皇帝那“正统”之误?同样,清末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选择壮王,却重蹈覆辙,偏偏选择黄口小儿,同治、光绪、溥仪一连三个娃娃皇帝,坐待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