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救灾与国君救灾之争
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形,可以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中窥豹一斑。史书大事记中常见,但一般寥寥几个字,读不出感觉。如《资治通鉴》记本年(公元95年):“九月,地震。”这地震多严重?有没有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救灾?一概给省略了。所幸从《后汉书》人物传中摘到数语:
(曹褒)出为河内太守。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褒到,乃省吏并职,退去奸残,澍雨数降。其秋大孰,百姓给足,流冗皆还。
曹褒,“少笃志,有大度……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后来举孝廉,任圉县令。曾有邻郡盗徒5人入圉,被抓获,太守要杀。曹褒说:“夫绝人命者,天亦绝之。皋陶不为盗制死刑,管仲遇盗而升诸公。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愿也。”结果抗命不杀,被批软弱,免官归郡,为功曹。后来汉章帝征拜曹褒为博士,命其制定新礼。汉和帝即位后擢褒“监羽林左骑”,后升“射声校尉”。他志在像周公那样制礼作乐,继续编纂《汉礼》,不想有人告他“破乱圣术,宜加刑诛”。汉和帝虽然网开一面,不予加罪,但《汉礼》就不能施行了。
本年曹褒出任河内太守,遇旱灾,粮价飞涨,他便精减政府职员。结果这年秋季大丰收,流离失所的人全都返乡。
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有“消极之救灾”与“积极之预防”之说。关于灾后补救,包括“安辑”“蠲缓”“放贷”与“节约”。该书写道:
灾荒饥馑之后,粮食不足,经济因窘,非节约自无以度难关。故历代有节约之义。虽然古人之论节约者,多有虑暴殄天物,致重伤时和,故其倡节约也。犹寓有穰弭之意于其中。然就大体言之,古人对于荒年,节省物力、财力之重要作用,亦颇不乏正确之认识。
可见,曹褒举措得当,中规中矩。然而,事后却有人说他救灾不力,又被免职。不久有人替他做证,说他够尽力,才复职。曹褒这官也当得真累!
那人怎么说曹褒救灾不力呢?原文仅简略一语:“后坐上灾害不实免。有顷征,再迁,复为侍中。”详情无考。无独有偶。《孔子家语》卷二:子路在蒲地作县令,率民众修渠防灾,给民工每人发一箪饭一瓢水。孔子闻讯,立即派子贡去劝阻,责备说:“你既然知道民众在挨饿,为何不向国君报告,请他来发放救济呢?你这样私自救济,就彰显国君没有美德了,还不快停止,会获罪的!”用现代话来说,你子路、曹褒抢领导的镜头了。孔子真有“远见”啊!看来,曹褒读了一辈子儒书,还是没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