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们扬眉吐气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想以其学易天下,到处奔走游说。孔子周游列国,常常不被待见。有一次在郑国他和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仓皇地东张西望,被看到的郑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子贡把郑人的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答曰:“然哉!然哉!”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
在诸子百家当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怀有救济苍生的远大理想。然而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争频繁的时代,孟子和孔子一样,虽然周游列国,不惮艰险以发扬儒家学说,但终究不能致用,晚年也选择了教学著述之路。
《论语·雍也》记载:“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者有大小之分,大者称“君子儒”,小者称“小人儒”。对此解释,历来有些争议。清时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提出:“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更简洁、通俗些说,君子儒是有思想的,而小人儒仅通些礼仪。孔子年少时在乡里为红白喜事吹唢呐之类,应该也属于“小人儒”,但他不满足于此,终成“君子儒”。所以,他教导学生子夏说:“你应当要争取作君子儒,不要满足于作小人儒!”
汉高祖刘邦也重儒,但他重的只不过是“小人儒”,满足于宫廷礼仪好显摆作皇帝的威风,至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还是倾向于道家的“黄老思想”。这种思想统治了近70年,即从汉开国直至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一两年。对此,梁启超非常精到地剖析:
当时百家,莫不自思以易天下,何为不一于他而独一于孔?是亦有故。周末大家,足与孔并者,无逾老、墨。然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唯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虽有大同之义,太平之制,而密勿微言,闻者盖寡;其所以干七十二君、授三千弟子者,大率上天下泽之大义,扶阳抑阴之庸言,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汉高在马上,取儒冠以资溲溺;及既定大业,则适鲁而以太牢祀矣。盖前此则孔学可以为之阻力,后此则孔学可以为之奥援也。
由此可见,天下大定之后儒学取代黄老学说是不得不然的趋势。何况刘彻当太子时身边有几位儒门子弟,如他的老师卫绾、王臧等,他不能不深受影响。
汉朝建国立朝70年了,老一辈的忠臣能臣差不多死光了,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刘彻继位第二年迫不及待诏“举贤良方正能言直谏之士”,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人才。名义上是皇帝亲自考试,实际由卫绾代为主持。
董仲舒埋头苦读到“三年不窥园”的地步。他早已取得博士资格,但是属于闲职。这时,他觉得时运到了,机不可失,便三次上书应对。董仲舒着重推“大一统”理论,即一切一统于天子,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理论在随后详述。对此,卫绾非常满意,将董仲舒取为第一,并推荐给刘彻。同时卫绾还提出,各地推荐来的人才中,有赞同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一律罢黜。申不害、韩非是法家思想代表,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代表。对此建议,刘彻基本同意。
窦太后听说新录用一批儒生,大发雷霆。刘彻还得看她的脸色,便将卫绾撤职,将董仲舒安排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任国相,但同时任用另一批儒者: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申公为太中大夫。其中窦婴是窦太后堂侄,赵绾是研究《诗经》的学者,申公是他的老师。这样的任免,应该是考虑某种平衡吧!
赵绾、王臧为卫绾抱不平,建议刘彻今后自作主张,不必事事请示太后。窦太后得知了又动怒,说:“赵绾和王臧想当第二个新垣平啊!”新垣平是汉文帝刘恒时期一个巫师,说是望气能见文帝,因为长安东北有五彩神气,因此得宠。后来有人揭露那是胡说八道,便被治以“参夷”(诛灭三族)之罪。窦太后显然指赵绾和王臧也是欺诈之言,并要求像对新垣平那样治罪。她还派员查到赵绾、王臧以权谋私的证据。刘彻无奈,只好将赵绾、王臧下狱。他们害怕真像新垣平那样株连三族,连忙自杀。另外,窦婴、田蚡和申公也被免职,改任信奉黄老思想的许昌为相,又达到某种平衡。
这样,儒道相对平静了几年。前138年九月,诏选天下博学而有才的人,突出者破格重用。那么,这次重用了些什么样的人呢?
——严助。即庄助,著名辞赋家,任中大夫—类似现代议员。有天陪侍闲谈,刘彻问严助在老家会稽时情况,严助说:“家里很穷,连一个朋友的女婿都敢侮辱我。”刘彻问:“那么,你现在最想要什么?”严助说:“我想当会稽太守,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刘彻马上任命他为会稽太守。但几年过去,没什么政绩。刘彻赐书责问:“怎么一直听不到你的政绩?”严助连忙上书谢罪,表示希望入京侍奉皇上。于是被调回中央,专门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写了几十篇。后来因为与淮南王刘安私交甚密,刘安谋反,受牵连而诛。
——朱买臣。名气很大。家贫好学,《三字经》中“如负薪”典故说的就是他。因老乡严助推荐,也拜中大夫、会稽太守,后位列九卿。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献计献策,并主持平叛有功。但他在历史上留名是因为休妻。未得志之时,妻子崔氏嫌他没出息,闹改嫁,要他写休书。他请妻子忍一忍,等时来运转。崔氏却说即使他将来作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他只好写了。没承想他果然升官发财,她又悔又恨,便蓬头垢面到他面前,哀求允许回朱家。他骑在高头大马上不动,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马前,说:“你如果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我就同意你回我家!”她听了羞愧难当,自尽而死。后朱买臣被贬,又因卷入淮南王刘安谋反案被斩,只留下一个“覆水难收”的典故。
——吾丘寿王。因棋艺出众被召为“待诏”(随时听候皇帝的诏命),后有提拔,但也因犯法被杀。留有《吾丘寿王赋》15篇。
——司马相如。名气更大。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其代表作为《子虚赋》,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原来买了个官职,但刘启不喜欢辞赋,他因病退职。刘彻读到《子虚赋》拍案叫绝,以为是古人之作,叹不能与作者同时代。身边人便介绍司马相如,刘彻马上召他进京。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诸侯王打猎,格局太小,请允许我再写一篇天子出猎的文章。”这就是《上林赋》,更富文采,开创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此赋一出,司马相如被重用为官,后又因受贿及病被免。他与卓文君私奔的爱情故事也流芳千古。
——东方朔。名气也挺大。刘彻征四方士人的号令一出,他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官等职。他言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刘彻面前谈笑取乐,也谈政治得失、强国之计,但刘彻始终把他当戏子看待,不予重用。东方朔留有《答客难》等名篇。
——枚皋。辞赋家枚乘之子,他子承父业,17岁就斗胆上书梁共王刘买,被召为郎官,后来获罪流亡长安。刘彻听说,召他当面试赋,重新入官,长期做文学侍从。班固说他“为文疾,受诏则成,故所赋者多”,所作之赋有名的就有120多篇。
——终军。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被选为博士弟子时仅18岁,受刘彻赏识,升至谏大夫。他先后出使匈奴、南越,不辱使命。当时,南越宣布脱离汉朝,自立皇帝,侵扰汉边,刘彻要委派使者去恢复关系。终军挺身而出,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终军到那里,不想丞相发动兵变,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被杀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终童”,“请缨”一词则成为为国勇担重任的代用语,沿用迄今。
这批人的确也都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但显然跟后世所理解的“儒”差异很大,没一个是典型的儒士。再一点请注意:这批刘彻亲自选拔的人才,几乎大多没有善终,凸显当时官场生存环境之险恶。
本年(前136年)又置“五经博士”,这是尊儒的又一重大举措。“五经”指儒家5部主要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没包括《论语》《孟子》。博士制度秦朝时开设,没有限制是儒家还是法家。刘彻首开历史先河的是只限于儒家经典,以后历代如此。儒学从此成为国学、官学。有人说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说被禁,只不过没被列入国学、官学而已。
对此,窦太后反应如何不得而知。也许她重病在床,根本没听说,或者说刘彻根本不用看她的脸色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