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乡巴佬”进洋学堂

1910年秋的一天,毛泽东辞别了父母弟妹,离开韶山冲,跟随表兄文运昌,前往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

一路上翻山越岭,涉溪过河,经过50多里路,在日落时分,终于来到湘乡县城。毛泽东对路上的事情充满了好奇,看到县城的石板路就问表兄:“为什么街上要垫石板头?”文运昌打趣说:“这座城叫龙城,石头就是龙鳞。”

他们二人从湘乡县望春门出城,走下石阶,坐上渡船,过了涟水河,沿着高低不平的鹅卵石路前行,就看见前方有一座树木葱茏、风景秀丽的小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东台山。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就坐落在山麓附近。整洁高雅的房屋、青砖砌成的圆形围墙、两道厚重的黑漆大门,令人心生敬意。

掌灯时分,毛泽东挑着行李担子随表兄来到了学校大门口。他放下行李,轻轻地叩响了大门上的铜环。看门人是一位老者。他问明毛泽东的来意之后,非常遗憾地叹了口气,说:“孩子,你来晚了,入学考试已在两天前结束了。”

毛泽东小时候用过的教科书和砚台

毛泽东急忙说:“老先生,请你帮忙想个办法,我是湘潭的,为了投考,走了50多里路,请你无论如何给想个办法。”

毛泽东就读过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旧址

老先生答应去禀报校长。过了一会,他又出来,把毛泽东领进了门房,说:“刚才给校长说了,答应让你补考。”说着又拿出文房四宝和试题。

毛泽东接过试题一看,只有两个字“言志”,立即动手,奋笔疾书,只一顿饭的工夫就写完了。他以宏伟的气魄和豪迈的语言,阐明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

校长李元甫看了毛泽东的试卷,大加赞赏,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东山小学堂当时实行“新法教育”,设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斋,教学方法也比较求实、灵活。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了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能写一手好文章,深得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他写过《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阅后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虽然受到教员们的器重,但他还是觉得压抑。原来,尽管东山学堂是所新式学校,但在当时,贫苦农民的孩子一般上不起学,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富家子弟。他们穿着很华丽阔气的衣服,而毛泽东经常穿着青土布的短褂子和裤子,只有一套比较整齐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再加上湘潭、湘乡两县虽然交界,但口音不大一样,于是,很多同学都笑毛泽东是个“乡巴佬”。湘乡学生地域观念很重,来自上区、中区和下区的学生,彼此经常打架。外乡来的毛泽东保持中立,结果三个地区的学生都歧视他。

毛泽东有他的志向和抱负,他来这里是为了求学救国,不是和别人比穿戴、打架的。他决心更加勤奋学习,发愤图强。为此,他写了一首《咏蛙》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了,对国家大事也更加关心了。每天早上,学校里都要集合点名。校长经常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们训话,有时也讲一些时事,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中国日益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都很激愤。学校里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也经常讲起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益富强,和它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毛泽东听了,更为中国的命运担忧,更加深了对国家大事的思考。

东山学堂有一座藏书相当丰富的阁楼,毛泽东常去看书。他特别喜欢的是中国历史,有时也读外国的历史和地理书籍。毛泽东这时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对于其中讲变法图强的好文章,差不多都能背出来。他在读了第四号上的《新民说》后,在“论国家思想”旁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1927)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1873—1929)

有一天,毛泽东见到一位同学手里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非常急迫地借过去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华盛顿、林肯等人的传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在还书时对同学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时候,毛泽东已逐渐确立了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思想。于是,他在离开东山学堂前,给自己取了一个言志的笔名—子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