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友启事”征来三个半朋友
来到第一师范读书后,毛泽东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他深切地感到,要想研究学问、砥砺品格,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就必须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友辅仁”。1915年6月他在给同学的信中说:“人非圣贤,不能孑然有所成就,亲师而外,取友为急。”
这年9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写了一则“征友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其中写道:“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诗经》里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说他像鸟儿一样,用嘤嘤的叫声,来寻找伙伴的回答;《诗经》里还有“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意思是我的车子就要陷下去,请长者助我一臂之力。启事最后还留了个通讯处:“城南书院坪,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陈章甫,即毛泽东的朋友、在一师附小任教的陈昌。
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则征友启事一开始只是张贴在几所学校门口的墙上,后来又被报纸刊登了出来。长沙“二十八画生”征友的事情传开后,各校师生议论纷纷。不少人啧啧称奇,另外有人则表示不满,认为“二十八画生”一定别有企图。
当时陈章甫帮毛泽东邮寄征友启事,他往长沙各中等学校和专门学校都寄了一份,也包括湖南女子师范,没想到竟然捅了娄子。湖南女子师范的校长作风极严,平日禁止该校女生与男校学生来往,看到该启事后更是紧张,不仅向全校女生打招呼、发警告,而且特地跑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小责问陈章甫:“好你个二十八画生,你身为一师附小的教员,为人师表,竟然伤风败俗,跑到我们女子学校谈恋爱来了!”陈章甫一肚子委屈,连忙解释自己不是“二十八画生”,征友的是第一师范的毛泽东。然而这位校长却不依不饶,说:“明明就是你!你的名字(繁体字)就是二十八画嘛!”这时陈章甫才想到自己的名字恰巧也是二十八笔。没有办法,陈章甫只好又是倒茶又是让座,解释了半天才讲清楚。这位校长对陈章甫介绍的情况还是不放心,又找到第一师范的武绍程、方维夏等教员核实,听他们一再赞许毛泽东的学识和人品,才打消了怀疑。
“征友启事”发出后,来应征的只有“三个半”朋友,其中之一就是罗章龙。罗章龙是湖南浏阳人,当时正是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生,见到启事后不胜惊喜,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举动”,立即回信表示希望能够见面详谈,并且署名“纵宇一郎”。三四天之后收到了毛泽东的回信,其中有这么一句:“空谷足音,跫然色喜。”他们约定在长沙定王台图书馆见面。那天毛泽东和罗章龙整整谈了三个多小时,从治学方法到人生理想,从国际形势到救国救民的出路等,无不涉及,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分别时毛泽东对罗章龙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谊,以后要常见面。”从此,毛泽东经常和罗章龙相约一起外出健身和游历,罗章龙也对这次结识毛泽东深感欣喜,他还作诗纪念这次会面:“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1919年11月16日,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后排左四为毛泽东
应征的“三个半”朋友之中,除罗章龙之外,那“半个”是与毛泽东晤谈之后没有明确表示态度的李立三,后来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而另外两个人后来都因逐渐志不同道不合,而与毛泽东分道扬镳了。
这次“征友启事”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毛泽东却因此出了名,渐渐地有不少人主动聚集到他周围,他们热切地追求新思想和新文化,不少也是受过杨昌济、方维夏等人的影响,又被毛泽东的真诚、正派和报国之情感染,逐渐地与毛泽东成为了好朋友。正如毛泽东后来回忆的,“这是一小群态度严肃的人”,所探讨的问题皆是关乎时局和国运的大问题。由于志趣相投,毛泽东经常和朋友们组织聚会,探讨“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的问题。
1917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萧子升、罗章龙、邹蕴真、何叔衡等一群进步青年在蔡和森家中集会,新民学会正式成立。当时会员有20多人,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会规是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
新民学会成立后,经常活动,讨论学术和时事问题。会员们个个精神振奋,努力上进。他们的活动,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青年学生。一些有志青年和要求进步的教员也都纷纷加入学会。
后来,新民学会发展成了五四时期的著名社团,对湖南以及整个中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