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bà)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
译文
箫声停住了,秦娥在月下楼头的梦也醒了。月下楼头呵,年年折柳,这灞陵赠别地有多少伤感啊!
乐游原上清凉的秋天时节,望那西去的咸阳古道,一走后便音讯断绝了,音讯断绝了,只见西风落日下静静地躺着几座汉代帝王的陵墓。
注释
①秦娥:秦女,秦地方言称女子美好曰“娥”。秦娥原指秦穆公女儿弄玉,传说她嫁于萧史。萧史能以箫声引致凤凰,后来夫妇随凤凰飞去。这首词并非专咏弄玉和萧史故事,不过借以起兴。②灞陵:在长安东灞水边,因汉文帝陵墓在此,故名。附近有灞桥,汉唐时长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③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其地最高,四望宽敞。汉宣帝在此立乐游庙,唐时因临近曲江池,为长安士女游赏之地。④咸阳:秦代都城,在唐代隔渭河与长安相望,旧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⑤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在长安附近,如渭水北岸有著名的“五陵”。阙,是陵墓前的牌楼。
赏析
唐五代载籍皆未收录此词,始见于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按北宋李之仪《忆秦娥》词,自注“用太白韵”(《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可见北宋后期已传此词为李白作。但在这之前,冯延巳词“风淅淅,夜雨连云黑”,张先词“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欧阳修词“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用《忆秦娥》调皆与此词相异,似皆不知有李白之作在前。此词是否李白所作,亦是疑案。
词牌名《忆秦娥》,但实际上是“秦娥忆”,写一个长安女子的秋思。上片咏离情。箫声、残梦、楼头月、灞陵柳等意象从环境的凄清衬托她内心的孤寂。下片咏秋望。乐游原是昔日同游之地,而今冷落萧瑟。咸阳道是情人西去之路,一去音讯断绝。望中所见,只是几座汉代的帝王陵墓,静静地躺在西风落日之中,这怎能不使她更感到孤独和哀伤呢!
这首词虽以秦娥为主人公,但新写长安秋郊的秦汉遗迹,气象阔大,寄慨深沉,包含着一种山河兴废之感,这就超出了秦娥思绪的限度了。在开头的凄咽之调后,忽于下阕弹出慷慨的变徵之声,表明作者不但柔情难已,而且豪气未除。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简直把它当作登临怀古之作了。明王蒙《<忆秦娥>词意图》跋:“余观《邵氏闻见录》,宋南渡后,汴京故老呼妓于废圃中饮,歌太白《秦楼月》一阕,坐中皆悲感,莫能仰视。良由此词乃北方怀古,故遗老易垂泣也。”(明赵琦美《铁网珊瑚》卷十三)。因此常引起后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此词在情调上的两重性,不能不予以注意。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今甘肃西部),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之后,先祖在隋末流寓西域。李白幼小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年轻时在蜀中读书,后漫游各地,成家于湖北安陆。天宝初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不到三年,因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安史之乱中,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璘败牵累,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晚年困苦漂泊,卒于当涂。曾与杜甫交谊深厚,他们同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有《李太白集》。这里选录的几首词,是否为李白真作大可存疑。如《菩萨蛮》词始见于五代宋初人编的《尊前集》,这是一个坊间歌词唱本,录李白词十二首,除《清平调》三首尚较可信外,其余皆疑为唐末五代人所假托。现姑且仍从其旧,不详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