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疫情之下故事:爱比误会重要一万倍
她发誓,这辈子,都不再跟父母和弟弟亲近。发这个誓言的时候,她才17岁,风花正茂,青春年华,而且,她还刚刚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再过一个半月,就将踏入大学校园生活。
这个高考结果,虽然没有出乎她的意料,但却让父母挺意外的。
最近十年以来,对她们一家四口来讲,真正是流年不利。十年时间,五次搬家,从独幢大别墅,先后搬到三居、两居、一居、公寓,最后,变成了租住在一个大开间里。男女的隐私,就变成了睡觉休息时,拉上的一条落地布帘。
残酷的说,对穷到随时都可能付不起房租的这一家人来讲,隐私,根本不算什么了。
她是个很要强的孩子,自小很受父母的喜欢,虽然在一个拥有着浓重重男轻女氛围的乡间小镇长大,但她的家庭,却完全反过来了:弟弟备受冷落,而她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有她任性的份儿,哪有弟弟淘气的机会啊。
在她的心目中,父亲和母亲,永远是第一爱她,然后,才是弟弟。
就算父亲生意不断失败,不断破产,最后父母不得不拖着日渐苍老的身躯,外出打工,一边还债,一边养活一家人时,父母也是优先考虑她的要求,然后,才是弟弟。
而就算一家四口租住搬到窄小的大开间,在上学这个问题上,父母宁肯亏欠弟弟一点儿,也从来不降低对她的供应。
她这种美好的优越感,只持续到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周后的一个午后。
那天午后,本来,她已经离开家门,去找高中同学聚聚,可她落下了东西。而在那个小镇上,至少十年前,人们大白天,不管是楼房,还是独门独院,都敞开着门,没有关门锁门的习惯。
于是,她就听到了一场特别关键的对话片段:
父亲:“我说,要不,让慧敏(她的名字)不要让大学了吧?”
母亲:“这怎么跟她说啊,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还是一所重点大学。”
父亲:“你看,再过两年,她弟弟慧清,也要该上大学了啊。”
母亲没有回应,然后,这个对话,就不了了之。
见父母没了声响,她也缩回了迈入家门的脚,那整个一天,她都闷闷不乐着。
一周之后,她瞒着父亲母亲和弟弟,收拾好了行李,拿上身份证和大学录取通知书,用平时攒下的钱,买了张火车票站票,应生生站了一天一夜,提前到大学报道了。
不得不说,她是幸运的。
四年大学,靠着当家教、勤工俭学、优秀学业获得的奖学金,她赚到了足够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靠自己,把自己给养活了起来。
对父母后来的,无论责备,还是关心,她都很冷淡,但应对自如。对父母要给自己寄钱的动作,她阻止了,并向他们表示,自己可以养活自己。
那个原本温情脉脉的家庭,突然氛围就变得微妙起来。那个原来最爱父母,对父母无话不谈的女儿,突然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父母对此的理解,只能认为,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浑然不会想到,那个下午,他们闲聊般的话语,伤透了一个女孩的心。
就算后来,她知道,弟弟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而且,就读大学期间的学费,都是弟弟边上学边打工,凑来的,她也无动于衷。
她认为,这最多,就是父母内疚自己“重男轻女“观念的自我救赎罢了。
2月的苏南城,疫情危重,全城封闭,身处苏南城的她,晒然自笑,果然,是自己自作多情了。不管是父亲,母亲,还是弟弟,都没有来电话一个,对身处疫情中心地带的她,哪怕给一个“字”的关心。
没有,从1月中疫情发生,到2月份,疫情达到峰值,乃至扩散到这片大陆大多数城市,父亲、母亲和弟弟,都没有一个电话,没有一条讯息发来。
在想到这一节后的好几个夜晚,她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她也无数次的说着:以后,互不联系,各自安好。
3月3号,弟弟慧清打来电话时,看着那个原本熟悉无比的名字,她却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话。
当然,她还是接了起来。
”姐。”一句带着无限温情的话,在她耳边,却觉得满是嘲笑。
“我还活着呢。”她本来想说一句“嗯”,但托扣而出,就成了这句话。
“别瞎说,姐。”慧清依然是那样大大咧咧的样子。
几句不痛不痒的寒暄后,最终还是性格更为活泼的慧清,先开了语。
“姐,这次,你差点就永远看不到咱爸咱妈和我了。我们三个,都中招了。”她一怔,浑身一激灵。
这么严重的事情,在慧清的嘴里,怎么就这么轻描淡写一般。
可这轻描淡写,却说出了她两行清泪。
原来,在她埋怨父母和弟弟不联系不关心她的时候,她又何曾关心过这三个她最亲最爱的人。
好吧,去它的误会吧!爱比误会,重要一千倍,一万倍。
“弟。”她语气温柔的说出了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