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婴儿皮肤
宝宝们柔嫩光滑的皮肤总让人忍不住去爱抚、亲吻、依偎,而肌肤之亲也恰恰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亲密的皮肤接触是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在呱呱坠地之前,胚胎会经历一系列的发育,皮肤也不例外。在母亲妊娠期间,两种原始组织就已经开始构建胎儿皮肤,最终形成表皮、真皮以及皮下脂肪组织。
渐渐的,婴儿表皮开始角质化,此间脱落的细胞则会变成通常所说的胎脂(Käseschmiere)。母体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这种高效的自体保护霜会满满覆盖胎儿的皮肤,以防皮肤被羊水浸润。胎脂成分与润肤霜很像,由水、脂肪以及蛋白质组成,是胎儿皮脂腺分泌物与表皮角质层的屏障脂质的混合物,其脂质又含有蜡、神经酰胺、胆固醇(Cholesterin)、游离脂肪酸(freie Fettsäure)、角鲨烯(Squalen)和一点油状液体,会与脱落的皮肤细胞共同附着到胎儿表皮上。
接近妊娠晚期时,部分胎脂早已损耗,因此,出世较晚的宝宝们的手指往往会发皱,就像洗衣女工的手;当我们泡澡过久时,手指也总会变得皱巴巴的。反之,一个正常出世、“成熟”的新生儿则会拥有完好无损的皮肤。宝宝们的皮肤厚度仅有成年人的一半,连角质层也都还很娇嫩,不过,不同皮肤区域根据各自所承受的负荷,也都会迅速增厚起来,这一变化在脚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宝宝们开始行走前,他们的脚底都像黄油般柔嫩;一旦开始走步,脚底便很快会产生硬皮。
虽然婴儿皮肤的黑素细胞已经差不多和成人一样多,但黑素细胞内物质却还未达到最高值,因此,新生儿对阳光十分敏感。此外,宝宝们的皮肤尚未具备一定的稳固性,连接表皮与真皮的波状基底膜带也还未完全成熟,皮肤弹性也没达到最大,因此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现水疱。与成年人不同,婴儿拥有的不是黄白色的皮下脂肪组织,而是大量的棕色脂肪。与其自身体积相比,新生儿的身体表面积很大,很容易丧失过多热量,面临体温过低的危险。因此,棕色脂肪便是宝宝们的自体暖气,通过脂肪酸代谢产生热能,为身体保温。不久的数月后,棕色脂肪将会渐渐被白色脂肪所取代。
尤其是出生后一周的哺乳期婴儿,有时会长出新生儿痤疮(Neugeborenakne)和伴随头皮屑、丘疹、黑头的脂溢性皮炎,其成因在于:宝宝从母乳中摄入了过多的雄激素(女性也有雄激素),以及自身合成的雄激素,再加之前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体激素,同青春期旺盛的雄激素一样会刺激皮脂腺,招来大量的喜脂丘疹制造者“马拉色菌”,导致发黄油腻、无瘙痒感的头皮屑,也就是脂溢性皮炎(Gneis)。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会把脂溢性皮炎与乳痂(Milchschorf)混淆,乳痂是一种干燥、细碎、白色且伴随瘙痒感的皮屑,往往出现在异位性皮炎患儿身上。
好气又好笑的是,每每临近给宝宝拍纪念照的日子时,各种丘疹痘痘往往“如约而至”,于是很多纪念照上的宝宝们都光秃秃的,尽管之前大家都曾一头密发……唉,都怪雄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