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综合题题型与突破
一、审题
审题是应试第一关。“审”就是阅读、琢磨、推敲。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意、明确问题。实质就是领会或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其能力要求是获取有效信息。
审题要领:圈点关键词语、重视隐性信息、确定问题指向(规定动作要到位)。
【审题型】
审清题目是叙述性问答题,还是分析性问答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间的区别,避免出现错答。请看下面两题,(1)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别大?(2)为什么说我国东部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南北差别大?乍一看两题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大相径庭。前者要求回答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道因果关系题。后者要求用论据说明论点,即用具体事实说明南北温差大的情况。一般地说,凡是“是什么”的试题,只要求依据试题的条件正确回答结论即可。凡是“为什么说”的分析性问答题,不仅要求正确回答结论,而且要回答结论的成因,这一类问答题应围绕题目尽可能多答,以达到分析透彻、全面的效果。
——高考中常见“词语”的把握和答题要求
地理核心素养
1.地图技能。
地图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现代地图学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又有现代电子地图。引导学生把握地图“三要素”,且能从地图中获取、整理和运用地图信息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体任务之一。也就是说,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识图、绘图、用图能力的培育应是地理素养的关键所在。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例如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冬半年:水汽充足,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
夏半年:气温高,受地形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例如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近年来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缓慢,简析其原因。
原因:经济高速发展正在带来的环境冲击部分得到缓解和遏制(或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取得一定的成效)。
地理核心素养
2.空间视角。
空间视角是在观察确定地球表层各种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展开范围和空间排列状态等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科能力品质,是认识空间位置、空间分布格局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例题:请概括下图所示旅游景区主要景点的分布特点。
答案可写成沿河谷(河流、谷地、交通线)分布。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例题: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N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例如说明受地形的影响,城镇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审关键词】
开放性试题中的关键词通常有三处:一是条件词,二是中心词,三是某些关键的修饰词。例如广东2002年高考地理卷第35题: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动,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范围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会怎样变化?由于不少学生把前提条件中的关键词“此角度”理解成了黄赤交角,因而答出与正确答案完全相反的答案。又如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的原因是由于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伸入大陆内部,扩大了暖湿西风气流的影响范围,而很多同学答成了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地理核心素养
3.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
【审时间】
审题时应注意正确理解材料的时代背景。
例如2004年全国文综卷39题的第(3)题,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时代背景,学生应回答有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但部分学生却回答不利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因素。第(4)题,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回答时应放在“近年来”的背景中,学生应审时度势地分析辽宁省钢铁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其变化中既有有利的变化,又有不利的变化。该题平均得分仅为2.78,难度系数为0.4633,多数考生只回答了有利的变化,即交通条件的改善;而没有回答不利的变化,如省内煤炭资源的枯竭。
【审空间】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区域性。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区域定位的内容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只有准确确定其空间位置才能有效地回答有关问题。确定区域位置的方法有:根据经纬网(0°经线伦敦、90°E经线乌鲁木齐、120°E经线北京东侧、75°W经线纽约、120°W经线旧金山,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纬线);根据地理事物的轮廓,如海陆轮廓,包括半岛、岛屿、海湾、内海、海峡等;国家轮廓;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和分布状况;点状事物,如城市、山峰、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此外,湖泊的轮廓、地形区的分布、地表的高低起伏、等高线的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域位置的重要依据。对中国地理中以我国领土的四端点来进行定位。
地理核心素养
4.人地观念。
地理科学以研究人地关系为主线,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主旨。通过地理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对人的生命发展质量及终身发展所需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有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如2004年春季高考第36题,第(1)题问该地形区的名称。根据降水柱状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确定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但许多学生误认为是东北地区,以致后面的几个与黄土高原有关的问题,当然完全不能得分了。
考生没有注意到该地最冷月气温只有-10℃左右,也没有注意到该山迎风坡基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基带的海拔在1000米以上,东北山区基带应是针阔叶混交林带,最冷月均温远远不止-10℃,山麓的海拔在200米左右。有的考生注意到了这些细节,但答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叙述的分别是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和该地形区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题目问的是此地是什么地形区,而不是问这座山的名称。所以,答出太行山,虽然对后面几道题的答题影响不大,但此小题却不能得分。
【审图名、图例】
现在的高考试题基本上形成了“无图不成题”的命题模式。读图时应注意:①先读图名。读图分析时,首先要读图名,图名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②细辨图例。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图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图例,此种图例靠平时的记忆来掌握,也可能是设定的新图例,要因题而异。如▲■◎常用来表示铁矿、煤矿和城市。若有特殊的图例,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确定。阅读图例相当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国界和海岸线图例不同的特点,可以得到该国是内陆国、临海国或岛国,判断其海陆位置。在中国地图中根据省界、国界、海岸线图例不同的特点,确定该省是沿海省份、沿边省份还是内陆省份,根据首都、省级行政中心和其他城市图例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阅读“1989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画”请回答:
中学地理价值
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无论是对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还是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都需要调用区域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1)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环境问题是什么。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
上图地理漫画题中有这样一个小题:该图体现了什么地理环境问题?一些学生看图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图名中的关键字“汗”,因而未能切中答题要点: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后续题皆错的遗憾。
【审坐标数值】
解读坐标图不能忽视图上的定量信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降水量的多少,不能只看降水量柱的高度,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数值。
【审图中隐含条件】
如2004年全国文综浙江等省卷39题第(3)题: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就不仅要从图中的煤、铁图示,得出有丰富的铁、煤资源;从与辽河的位置关系中分析得出辽河的作用;还要从隐含条件东北密集铁路网得出便利的交通,从辽河平原得出农业资源丰富,从辽宁超级大城市个数居全国首位,得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结论。如果光就图论图就会漏答上述要点。
【审题目内容与复习内容联系】
试题中的求答内容无论以何种面目和形式出现,都必然是考试大纲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即使材料新颖而隐晦,甚至游离于考纲显性知识点之外,但在考试说明中仍可以找到它相应的位置。所以,联系复习内容,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找到学科知识的对应点,有利于提取相关知识点,以便破题和答题。
读书札记
__________
【审分值大小】
综合题均有相应的赋分规定,每一设问注明分值,实际上就是为考生确定了答题的重点和详略程度。一般分值高的设问详答,分值低的则相反,开放性的适当多答。
二、答题
答题是把解题中的答案要求用文字或图像方法表达出来。基本要求是清楚、准确、简明、完整、有序,答题的关键是:正确运用术语,其能力指向是描述或阐述、论证问题。
一个不规范的字词可能导致整个句子表达错误。
一句不规范的话语可能导致整段文字失去意义。
——请同学们使用规范用语
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如何将思维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也是答题的基本功之一,对于开放性试题理解了并不一定就能答得好。思路正确但没有回答正确或回答不全面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表达失误就是指这种情况。因表达造成的失误主要是用现象解释现象、用原理代替分析、用概括代替具体、用部分代替整体,用臆断代替规范等多种情况。
(一)用现象解释现象
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它与事物本质之间往往不能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情况),而且作为事物的外在特征,它与另一事物的外在特征不可能构成本质上的因果关系,因而也就不能直接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了。这就需要以“基本原理”为联结中项,将相互关联的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例如青藏高原上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原因是_____。
有的学生将其回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势高”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理”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空气稀薄”,而“空气稀薄”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一现象发生关联。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学会用原理搭桥,把问题说清楚
读书札记
__________
(二)用原理代替分析
原理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扩散开来。
例如描述某河流河心岛时,河心岛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为: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小岛与左岸相连呢?这些没有在答案中体现出来,答案中左岸到底是哪一岸也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北岸或左岸,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三)用概括代替具体
——学会向前推理,把原因分析透彻
具体是相对概括而言的。所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很好的对应性,使题目对于答案而言不具有“容他性”,即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对其他题目不合适。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不应止于说到,还要做到说尽、说细。
例题: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1)资源和能源________;
(2)交通运输方面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历史方面:________;
有的同学将本题的答案回答为:
(1)煤铁资源丰富;
(2)水路运输发达;
(3)农业基础好;
(4)发展历史悠久。
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应该更加具体一些,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路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很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要具体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交通运输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是要具体到有哪些水路、如何方便等。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海港。(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美国重要的乳畜产品产地,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
读书札记
__________
例题:读我国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简要分析A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气温高的成因。
①A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②A地区北部有高大的山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③A地区为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
④A地区为四川盆地,北部有高大的山脉——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弱。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没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较强。
——越是后面的表述,越具体,越能体现你的思维过程。
应坚持的原则:“能具体则具体”,但对于一般规律性东西,不能用具体的事实来代替。
(四)用部分代替整体
很多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是由多种原因或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问题时,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全面地分析各种原因和因素,做到“言无不尽”不能出现遗漏。如分析原因时不仅有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原因,分析条件时不仅有有利条件,还要有不利条件,分析影响时,既要有正面影响,也要考虑负面影响等。
我们特别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做好针对性分析,如要求从自然条件回答,就不必回答其他条件,要求回答社会条件就不必回答自然条件等。
——问题一定要回答全面,要注意回答问题的针对性
读书札记
__________
(五)用臆断代替规范
地理开放性试题虽然答案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在答题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规范性、地理性语言,如地理名词、术语、概念等,这是答题是否好的一个重要标准。许多开放性试题运用的是教材以外的知识和材料,表面看来出乎意料,而实际却在情理之中,“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反馈教材的相关信息,从而使答案尽可能简洁明了,切中要害。如2000年全国(广东)地理卷第37题“昆明附近产业转化构想”的内容,参考答案就是“四季如春,降水丰沛”。又如2003年全国文综卷36题第(2)小题要求描述10℃等温线走向,出现了“由下向上弯曲”“由西南向北再向东,然后偏向东北”等种种错误回答,究其原因,一是对“走向”这一地理学术语理解不清,即描述走向要讲明是按什么方向延伸,而非分布特征、弯曲方向。
——要注意使用规范用语
(六)须注意的答题技巧
回答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审题和表达。为了使开放性试题得分更多,下列的几点技巧是必要的补充。
(1)少与多的技巧: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把知识点漏答,根据目前的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不如多答。
(2)具体与模糊的技巧: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自露马脚。如台湾为什么多地震?如果你不清楚台湾位于亚欧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模糊答法如下“台湾在板块边缘,地壳不稳定,易发生地震”。千万不要答定“台湾位于印度洋与亚洲板块之间”。
(3)条理与段落的技巧:一问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4)主要和次要的技巧:尽量抓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实在没把握怕抓不到,则主次一起抓,多多益善,但要注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尽可能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该学生主次不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如果要求回答最主要等类似问题,就只能简明扼要地回答。
读书札记
__________
总之,考生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审题、表达等造成的非水平性失分,才能在试卷上真正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使自己摆脱“腰缠万贯的穷光蛋”的尴尬。
表述要求:
条理性:条理层次分明,分析准确到位。
逻辑性:因果关系对应,逻辑推理自然。
简洁性:文字简洁明确,答题要点了然。
具体性:具体分析问题,切忌泛泛而谈。
准确性:运用地理术语,表述严谨规范。
老师忠告:该背的就要背,不背你准吃亏;做错的必须修正,高分才能拿稳;重点如何突破?读读想想做做;考前猜题押宝,类似的问题肯定会考。细节决定成败,点滴铸就辉煌。希望同学们围绕重点主干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在考场上认真细致地答题,在考试中超水平地发挥。
预祝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十年高考试题及数百套各地模拟试题,同时得到哈师大吴相利教授给予的宝贵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