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没有一劳永逸的幸福
让童话成为过去,从此为真爱而战
我们过去了解的关于爱情的种种,没有哪一样是真理。我们被灌输的观念,从童话故事到祖母辈的建议,甚至包括一些来自专业人士的意见,实际上都收效甚微,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有害的。
在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骑着雪白的骏马,踏上寻找美丽公主的征程。历经艰险之后,王子救出公主,两人骑马步入夕阳,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这类故事中,爱能战胜一切。有了公主的亲吻,青蛙能变成王子;得到美女的爱之后,野兽也能被拯救;而只要拥有足够的爱与支持,原本为家务琐事而困的灰姑娘也能变成王妃。
这些关于爱情的神话都错得离谱。它们建立在一种强大的文化观念之上,而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与伴侣的关系。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与童话故事截然不同、潜意识中的美妙期望破灭时,便会感到失望、痛苦、愤怒、绝望,进而产生各种争吵。
何况,影响我们的还不仅有童话故事。影视剧、心理学概念、流行歌曲、言情小说等各种文化元素,都像炮火般冲击着我们,接连不断地造成或加深了关于爱情的各种误解—妓女被刻画为率直、真诚的形象,能嫁给亿万富翁;女工邂逅了英俊军官,被从魔窟般的工厂中解救出来。类似的浪漫故事一遍遍在我们眼前上演。所有这些,外加相互矛盾的专业建议、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示例,都向我们灌输了错误的信息,提供了错误的指引,有些甚至是明晃晃的谎言。
亲密关系的真相
得分
计算你选“是”的数量。如果你选择了“是”,就说明你受到了错误观念的影响。这些都是对亲密关系的常见误解,它们妨碍了你们加深关系,让你们无法拥有长久、满足、充实、亲密的关系。你的选择中,“是”相对“否”的比例越高,误解就越多。继续读下去,你会明白长久而充实的感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关于爱情的迷思
永远不要低估迷思的力量,它们足以摧毁一段感情。很多迷思属于渗透进社会文化、已经被浪漫化的潜在信念,它们通过童谣、童话、电影和其他小说代代相传,虽然大错特错,但在普罗大众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研究表明,在78%的受访者的爱情观中,存在着灰姑娘和类似童话故事的因素,这会导致他们产生不必要的幻灭感和焦虑,甚至会破坏他们的关系。
而那些普通的迷思可能不像源自文化的信念那样,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发挥重大影响,但它们同样不容小觑。这些观念伪装成真理,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和表现。
上述二者都是幸福关系的障碍,它们会导致我们在关系中犯错,比如回避潜在的有意义冲突(“我觉得吵架不好,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它们还可能让我们发生破坏关系的争吵,却无法解决问题,一味觉得是这段关系或对方身上存在问题(“我没错,是她不对”)。只有在认识到这些观念的错误性并消除这些误解之后,我们才能行之有效地合理争吵。大多数伴侣都不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几乎有一半的婚姻会以离婚告终。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老旧的关系模式,于是,一对对满怀希望的伴侣爱上彼此,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幸福的结局。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试图去实现一种理想中的关系,但这不仅不可取,而且完全不可能!“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暗含着一层意思,即以一种不受任何检验、不经过大脑、始终维持原状的方式生活。而我们认为,重要的并不是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过上“感情越来越深的生活”。
如果“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不能再出现任何困难时刻。这种认知促使我们回避问题,以防止烦恼和矛盾的出现。我们还担心,出现争吵就意味着我们的选择是错误的。我们试图活在理想的状态中,不愿置身混乱的感情里,可后者才是充实的现实生活。我们避免争吵,变得谨慎、不坦诚甚至互相欺骗。我们在表达时有所隐瞒,觉得这样就能保持“友好”。而一旦我们不再那么“友好”,和平的假象被打破,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争吵。
如果我们真的开始争吵,这些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绝望感。我们担心,自己是不是犯了个错误,跟错误的人建立了关系,或者更糟,跟一个怪物在一起了。这种“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假想会让我们幻想出一种不真实的肤浅关系,而当现实的日常生活跟我们幻想中的情景不相符时,我们就会产生愤怒和心痛的感觉。这些美梦和幻想扼杀了我们的关系,导致冲突无法得到解决,幻想破灭,甚至让我们走向分手的结局。
如果你只是希望你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你想要的还不够多。这种结局忽略了很多有意义的瞬间—从轻抚爱人脸颊时温暖的肌肤带给你的细微快乐,到你害怕、受伤或沉浸在喜悦的泪水中时感受到的慰藉。在这种假设中,你不能对一些不公平的事义愤填膺,也不能为失去了什么而感到悲伤。这种假设还忽略了一点—你们在努力解决了冲突、痛苦时得到对方安慰,以及告诉对方你为何受伤或恐惧,与对方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加深的亲密。
那么,你能做些什么呢?你可以学着抛开童话故事,去过“感情越来越深的生活”,即便这意味着你要经历愤怒,还要眼睁睁看着童话中的王子变成青蛙。
进入森林
经常有伴侣找到我们,说想要获得幸福,但他们的幸福观却和童话故事的结局一样—这种把未来建立在过去的幸福和生理欲望上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对幸福的模糊不清的渴望,其实是因为在潜意识里想要避免所有不适,不愿面对生活中不断增长的痛苦。他们经常和伴侣争吵,于是便认为自己的关系中存在问题,或是觉得不再与对方相爱了,或是认为自己对其他人产生了好感。他们感到害怕。在他们眼里,这些正常的问题意味着故事已经结束,感情走到终点,不可能再继续下去,因为这些经历与他们想象出来的虚幻“幸福”有出入。
当我们告诉这些伴侣,其实他们走在正常的轨道上,这些幻想破灭和争吵的过程都是建立成功、真实的关系必须经历的事时,他们都感到很震惊。他们正处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然而,他们必须进入未知的荒野,面对种种不确定性,解开迷思施下的魔咒,帮助关系成长。史蒂芬·松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的音乐剧《拜访森林》(Into the Woods)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这部音乐剧的第一幕创造性地把多个童话故事串联在了一起:《灰姑娘》《长发公主》《小红帽》《杰克与豆茎》。在第一幕中,童话故事的走向都符合我们的预期:杰克在爬上豆茎后发现了巨大的财富,灰姑娘嫁给了王子,长发公主被从塔中救了出来,小红帽从大灰狼的口中逃脱,他们的愿望全都实现了。这一幕上演的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
第二幕紧随第一幕中圆满的结局出现,以一种梦幻般的情景开场。令我们惊讶的是,每个角色都有所不满,希望得到别的东西。灰姑娘感到空虚,想通过策划一个节日来寻找一些意义。她对白马王子的幻想破灭了。王子对她和她的欲望感到厌倦,希望自己当初追求的是睡美人。长发公主刚成为母亲时,婴儿唤起了她那邪恶女巫母亲带给她的残酷经历,而她的王子对她感到恐惧,他也渐渐疏远了这个情绪化、歇斯底里的女人。而小红帽更是对祖母的死深感绝望。他们都漫无目的地在森林里游荡,那里潜伏着某种可怕的原始力量。
情节变得混乱,叙述者死去,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必须续写自己的故事。这便是剧中关键的转折点,因为他们被留在了未知的世界,只能依赖自己和对方。
更重要的是,这是决定伴侣们命运的关键时刻。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抛开了关于爱情的迷思,可以自由进入自己感情、信念和潜意识中的黑暗森林。直到这时,他们才能了解自己和彼此。没有了这些观念,他们不必再假装一切都很好,可以好好进行有助成长的争吵了。他们不必再为维持完美关系而烦恼,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为自己的信念据理力争。就这样,他们开始谱写自己的爱情故事,摆脱了爱情要如田园诗般快乐、祥和的迷思,创造出有意义、有益且真实的亲密关系。我们曾指出,这种关系比“幸福生活”要复杂得多,但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深刻、有内涵而又真实的生活。
《拜访森林》的灵感来源于儿童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他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观点:把怪物、抛弃、死亡、女巫、伤害和黑暗从童话故事中统统抽离掉,其实会让孩子失去深刻体会生活的绝佳机会,实际上,这种体验能帮助他们克服今后将在生活中遇到的恐惧和难题,并培养他们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感知。
音乐剧中的角色在抗拒现实的反应之后,终将面对生活的残酷真相。灰姑娘在没有王子的情况下,探寻到了人生真谛。小红帽意识到,没有了母亲和祖母,她必须长大成人,独自面对生活。杰克也意识到,失去母亲后,他必须在没有家人的情况下规划自己的人生。为幸福而战的伴侣,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征程—他们必须进入森林,从而看清童话故事的结局和关于家庭的迷思。
还有一些伴侣喜欢看美化爱情的小说,这种情况也一样。书中的情节都是遇到“真命天子”或“命中注定的女人”,步入婚姻殿堂,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这些故事都应该做些改编。他们必须步入黑暗,面对未知,然后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的冲突矛盾。
我们中的很多人抗拒必要的森林之旅,却执着于虚幻的解决方案。当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时,我们就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要么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伴侣,要么这段关系注定就是失败的。在解决关系中的冲突和挑战时,很少有现成的模式或故事能帮助我们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进入森林的道路和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能够击败其中潜伏的黑暗力量,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性格、认识自己的本质。而正是在森林中,我们才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感知到亲密关系的意义和目的。
现在,你将学习获得幸福的技巧和过程,在你进入森林的时候,它们会帮助你开辟自己的路径,你将在那里冒险,建立起成熟、真正快乐、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加独立,也将拥有并提升获得亲密关系的能力,进化为独立自主的成熟伴侣。
我们将帮助你安全地开启新的征程,在探寻前路时为你提供指引。在那里,你会看到并接受自己曾经想要隐藏的部分,也将在伴侣身上发现更多迷人之处,并体验到未曾想象过的亲密与幸福。我们将帮助你深入探索你们的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产生持久的效果。如果你们的争吵只停留在表面,矛盾将无法得到解决。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次震惊地听到所谓“模范伴侣”分手的消息。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根本性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仅在表面上解决问题就好比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重新摆放躺椅,船下沉的时候,甲板上看起来一切正常。
对伴侣们来说,放弃舒服的童话式解决方案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就像下面莱利和吉娜的故事那样,这种不适是值得的。他们用现实的情感摩擦和真正的亲密感,代替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虚幻神话。面对这些不适感,他们用动态的眼光重新建立起了彼此间的关系,这些方式也令他们深感满意,比神话带给他们的表面快乐更令人满足,也更有成效。下面就是他们的故事。故事的开场是一种童话般的虚幻生活,仿佛他们就是童话里的主人公。
吉娜和莱利生活在“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童话中。吉娜是美丽的公主,嫁给了英俊的白马王子莱利。他们是一对“理想”伴侣,拥有一切:完美的房子,完美的服饰,以及起初完美的家庭。但是就像许多童话故事一样,这个表象之下掩盖着更深层的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彼此不再像开始时那样投入了。吉娜抱怨说,莱利的自大和距离感令她难以忍受,而莱利发现吉娜渐渐冷淡,对性生活失去了兴趣。当他们之间渐生隔阂,莱利甚至想过发展婚外情。他们陷入了“欲求不满”和“如果你真的爱我”两种类型的争吵中。他们的争吵一般从情绪爆发开始,喊着“你总是不在状态”,或“如果你真的爱我,就会想和我做爱”。莱利偶尔还会抱怨:“你就是装给我看的。”
我们开始和这对伴侣合作时,他们把我们看作挽救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起初,他们抱着一线希望,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恢复“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状态。我们很快就让他们打消了这个念头,并帮助他们发现,他们的问题正是由于他们都对这个观念深信不疑。我们帮助他们思考,这种期望的问题在哪里?—他们凭什么认为蜜月期永远不会过去?凭什么觉得因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能忽略或克服所有缺陷?而又凭什么认为最初几个月的激情和投入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说过,在现实世界中,这种童话般的关系并不存在。
当莱利和吉娜意识到“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多么不现实之后,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对性与爱的争执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开始把他们之间的所有交流都看成性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意识到,性爱指的不仅仅是生理过程,还有一起整理床铺的时光。从购置家具到做饭,任何事都能成为他们发展亲密关系的机会。这样一来,性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升。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重新确定了哪些活动能增进他们的关系。这在刚开始时很难,就困难的话题进行争吵会带来痛苦。他们经历了一些激烈的争吵,同时需要重新回到过去遗留的争执中,以应用这些追求幸福的技巧。当讨论和争执破坏到了他们的关系、损伤了他们的自信时,他们能意识到。
他们经历的过程就是你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要了解的,第一步是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莱利看到,自己渴望的不仅仅是性。他工作很辛苦,常常沮丧地回到家中,希望能通过做爱让自己感觉好些。吉娜渴望他能真正关注她、欣赏她,而不是只把她当作缓解紧张情绪的工具。确认内心的渴望,是他们穿越森林之旅的第一阶段。争吵仍有发生,但他们已经能够深入挖掘隐藏的问题了。
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讶,惊讶于当他们以负责的方式讨论了双方基本的渴望之后,他们的亲密程度如何大大加深了,他们交流的话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家务活和每周做爱次数(尽管他们性生活的数量和满意度都有所提升)。他们还惊奇地发现,在遵循第一个技巧“唤醒渴望”和第二个技巧“紧密互动”后,他们的讨论虽然偶尔令人痛苦,但也更加诚恳了。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他们能在争吵中互相肯定。争吵时的诚实和责任感本身就能令人感到满意。争吵过后,他们常常会拥抱着酣然入睡,这种感觉比过去双方不同步的性爱体验更为亲密。他们还发现,无论是言语还是身体上的任何互动都变得更美好了,他们的关系也进一步加深。
这样一来,他们便进入了第三步—揭露出过去导致他们产生思维定式的一些问题,同时更全面地向对方展示真实的自己。他们进入森林,发现那些误导他们的神话很多都源自更深的原生家庭层面。处于不幸福状态中的莱利,一直想发展一段婚外情。在这种心态中,他发现了一种能追溯到上几代人的狭隘观念:他的男性长辈都认为,女性是永远无法给自己带来幸福的。吉娜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关于两性的偏见。他们双方都在学习如何给这片森林绘制地图,这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解决争议。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使用第四个技巧了:他们不再试图避免争吵,而是在未满足的渴望出现时就发动争吵。这让他们能够在争吵不是很激烈的时候就迅速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和亲密感。他们顺利地进入了真正让他们实现改变的最后阶段,大胆地迎击了他们自身和这段关系中最难对付的部分。他们仍然梦想过上童话般的生活,但对进入森林的抗拒感越来越少,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你相信过的童话、迷思与错误观念
你是否对这种无言的争吵感到熟悉?你是否也确信,你的伴侣和恋爱初期的他/她相比仿佛变了一个人?你是否觉得自己与伴侣渐行渐远,越来越像陌生人?你是否在内心感到怒不可遏,却试图保持冷静,希望你们的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正常”?如果是的话,你很可能在隐藏自己的不安情绪,逃避冲突,或者已经有了一些消极的攻击行为,比如“有话不说”型争吵。
在爱情方面,有哪些让你深以为然的迷思吗?是否有一些童话故事,你明知是假的,却还是暗自希望它们真实存在?又是否有一些关于家庭的故事或电影,让你希望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发生?
错误观念无关大小
让我们陷入误区的,不只是白马王子那类“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很多错误观念都会使我们在争吵中偏离正轨,导致我们对自己的关系越来越不满意。就像“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童话那样,这些误区让我们对亲密关系产生了不现实甚至有害的期望,并使得我们无法掌握获得幸福的技巧。基于这些观念,我们不是选择回避冲突,就是会沉溺于永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争吵或冷战,这些源于错误观念的处理方法对感情有害无益。
你将认识到,你们争吵的本质通常不是让你们争执不下的那个话题。你必须先了解这一点,然后才能明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并开展能促进你们成长的有效争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最常见的误区有哪些,以及怎样辨别它们是否影响了你在一段关系中的行动。
误区1:我只要拥有一段关系,就会变得快乐
到目前为止,针对亲密关系的研究推翻了一种观念:亲密关系能够带来持久的快乐,是解决我们所有烦恼的灵丹妙药。虽然爱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幸福感,但是无法带来长期的成就感和亲密感。事实上,结婚两年之后,伴侣们的幸福程度又会回到在一起之前的水平。看起来,我们的幸福程度有一个初始值,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回到了那一点。恋爱或结婚并不会让我们变得幸福,拥有一个伴侣也无法带给我们幸福,只有我们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幸福水平。期望对方提高我们的幸福程度是不现实的,只会徒增失望。当我们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就会对自己的关系抱有过多的期待。因此,当不可避免的冲突出现之时,我们常常会认为是自己犯了错误。如果我们认为这种关系理应带给我们幸福,那么等两年的快乐时光过去,关系回到幸福的起点时,我们将不堪一击。
误区2:爱意味着喜欢并接受我真实的样子
“你应该爱我真实的样子。”好吧,这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是对的,但并不是全部。这种误区会使你沉迷于不求改变、循环往复的关系。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更应该爱的是我们未来可能的样子,以及我们一起努力获得的成果。显然,我们需要欣赏伴侣当下的样子,但如果想要增进彼此的感情,就应该支持对方发展理想的自我,实现自己的梦想。
研究表明,在一段感情中,一方能帮助另一方做到最好并实现梦想,便能建立理想的关系。同样,如果你们的关系能让你学到更多新事物、提升自身的水平,你们的关系也会更上一层楼。通过伴侣获得的自我提升越多—无论是通过新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是新奇的经历、特性、观点、知识等—人们对关系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就会越高。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对方改变,更是支持对方努力成为他/她想成为的人。卡里尔·鲁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伊莱·J.芬克尔(Eli J. Finkel)和熊城圆(Kumashiro Madoka)将这一现象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我们雕刻彼此,促使彼此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每次我们交流互动时,都可以给对方施加一种力量,让他更接近或者远离他的理想自我。我们可以帮助彼此做更好的自己。
误区3:找到“对的人”或“灵魂伴侣”才是答案
当浪漫爱情初期的光环褪去,你将会悲痛欲绝地发现,你的灵魂伴侣在任何方面都不完美。201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3%的美国人认为他们注定会找到“对的人”,也就是真正的“灵魂伴侣”。这种观点常常伴随着一种信念—“对的关系”能解决一切问题,你们都会爱对方真实的样子,相信自己能拥有浪漫的未来。
真相又是怎样的呢?1998年一项针对亲密关系的研究表明,相信并去寻找灵魂伴侣,实际上会让你更难获得你寻求的亲密关系!寻找灵魂伴侣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合理化一种潜意识中的幻想。这些人是在追寻积极的情感反应—化学反应或相容性—这些也是关于爱情的谬论。他们认为,两个人之间要么合得来,要么合不来。研究表明,坚信存在灵魂伴侣的人起初会对伴侣充满激情,尤其是一切和谐、顺利的时候。但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时,他们便会认为这意味着彼此不是“命中注定的人”,所以他们不去尝试解决问题,往往过早地结束了原本有希望的关系。
他们没有为幸福而战,却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焦虑上。另外也有统计数字显示,他们更没可能原谅对方,也更难看到共同学习、成长的可能性。当一段关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们更可能选择放弃,重新开始寻找“对的人”,或让自己陷入不快乐的状态。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一些热烈而短暂的恋情和一夜情,但并非令人满意的长期关系。
与此相反,那些相信关系需要培养的人,寻找的是能与他们共同学习、成长的人,他们会在冲突出现时积极解决,为自己和彼此的关系而努力。他们相信,即便是在困难的时期和情况下,只要付出努力,关系就能得到发展、成长和深化。与寻找灵魂伴侣的人相比,他们在初期对伴侣的激情和满足感可能更少,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么愉快的开始。事实上,他们在开始时更容易吵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关系会更长久,更令人满意。当问题出现时,他们更有动力去解决,会以负责的态度与伴侣共同发展和成长。
误区4:相容性很重要
盲目相信相容性的人认为,有很多共同点是你们“适合”在一起的标志,这是上一个误区的一个变种。快速浏览一下约会网站,你就会发现,大多数单身人士寻找的对象,都是那些与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并有共同点的人。他们认为,这些共同点能增强他们的相容性,并且更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对的人”。
真相又是怎样的呢?一些权威的婚姻研究者表示,相容性的作用被高估了,而过度关注相容性很可能会带来麻烦。幸福的伴侣并不比不幸福的夫妇更“兼容”。但是,如果某一方开始抱怨,说“我们太不合适了”,或者一再强调相容性有多么重要,那么他/她真正想说的其实是“我们现在相处得不好”。相容性只是暂时的,它会随时间变化,没有一对伴侣能永远百分之百适合彼此。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求高度的相容性,幸福的伴侣懂得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并在差异中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分享了更深层的价值观,探讨了这段关系的意义和目的并致力于成长。重要的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而不是共同的兴趣。
误区5:化学反应很重要
浪漫,鲜花,烛光,月下共舞……仿佛只要有浪漫和激情,就会有化学反应和真爱。实际上,浪漫和化学反应与真爱几乎没有关系。这种误区是如此普遍,连字典都搞错了,将浪漫描述为:(1)爱情,尤其是短暂而热烈的;(2)性爱,多指理想化的对象或关系。然而,这两个都不是“真爱”的定义—在这种短暂而热烈的爱情和性爱中,对象或关系都是理想化的,但并不符合现实!
浪漫的时刻很美好,但若想把关系建立在浪漫上,就有问题了。如果仅仅把关系建立在浪漫上,那么这段关系将是脆弱、肤浅的。请思考两组关于化学反应的表述,第一组是当化学反应存在的时候,第二组是它消失的时候:
“我感觉很兴奋!”“她让我疯狂,我想不出别的形容了。”“我陷入爱情了,它像无数砖头一样砸向我。”“我们疯狂地爱着对方。”
在那之后呢?
“我对他没感觉了。”“我们就是不来电了。”“我们已经不爱对方了。”
虽然化学反应的概念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过分依赖化学反应,把它视作维系关系的纽带,会引起巨大的问题。首先,当化学反应很强烈时,伴侣们往往不能就真正重要的事情进行有意义或激烈的讨论,因为他们太过于依赖身体而非大脑。其次,化学反应终会减弱,那时伴侣们会变得暴躁易怒,为鸡毛蒜皮而争吵,哀叹化学反应为什么会从他们的关系中消失。结果,他们可能会过早地结束原本能进一步深入的亲密关系。
实际上,化学反应都伴随着化学物质的暗涌。刚进入热恋期以及经受着爱情之苦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化学物质—荷尔蒙、血清素和多巴胺。爱是一种情感、化学反应以及身体上的体验。在人们看到恋人的照片时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你将会看到,他们的大脑状况和强迫症患者或瘾君子的一样。这能够解释热恋初期(或者说坠入爱河时)爱情使人着魔的性质,在那个时期,人们很难把精力集中在日常事务上。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的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教授发现,刚迷恋上某人(请注意,我们没有用“爱”字)的人会花一天中85%的时间想念让他们充满激情的对象。他们情绪高昂,无法自拔,处于一种非同寻常的状态中。这能够解释我们为什么有时会感觉自己犯了“相思病”。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化学体验。这些化学反应不会持续太久,虽然它们令人感到兴奋,但并不是能带给我们持久满足感的亲密。
许多人认为,如果化学反应消失,他们就“不再相爱”了。未必如此。他们可能正准备进入爱情的下一阶段,通常被称为“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伴侣之爱与早期的迷恋或热烈的爱情相反,不是那么强烈,却非常强大,它混合了依恋、亲密、承诺和深厚的感情,在这之后,感情才能进化为完美的爱,让双方获得幸福感。
误区6:感受到吸引,意味着遇到了“对的人”
“他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我不能跟对我没吸引力的人在一起。”“你对我有吸引力。”没有感受到吸引力,可能并不是个问题。吸引力可能引领你进入天堂,也可能会让你走向地狱。吸引我们的不一定是对我们而言最好的人,事实上还往往恰恰相反。吸引我们的人经常无意识地展现出了我们与父母关系中的某些方面,被吸引则是我们对这些方面所做出的反应。他们对我们的吸引力越强,就越多地代表了那些方面或是与其相反的方面。如果你的父亲对你而言很遥远,那么你会被难以接近的男人所吸引;如果你的父亲有虐待倾向,那么你也可能被胆小的男人吸引。事实上,没那么吸引我们的人可能更适合成为我们的伴侣。
我们从早年的亲子关系开始,就已经在内心对爱的样子和“感觉”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模式,科学家称之为“依恋图式”(attachment schema)。这成为我们建立关系的模板,决定了我们成年后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如果在我们成年后,某人给我们的“感觉”像小时候体验过的爱,无论这种爱最初多么糟糕,都可能让我们产生“爱”的感觉。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父母中的一人或双方都对我们很冷淡,我们就会认为距离感是爱。而如果他们有虐待倾向、态度轻蔑或对我们过分保护,那么我们会将这些特性与“爱”联系在一起,并被那些带给我们同样“感觉”的人吸引。我们无意识地探寻,试图完善或修复我们童年时期经历过的模式。
不可避免的是,你童年时期的旧模式会显现出来,你也将不再受到吸引。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不爱那个人了,也不表示你选错了人,而是意味着,是时候开始面对更深层次的问题了:探究是什么让你在最初被那个人吸引。
误区7:只要有爱就够了
像这样过于天真、简单化的信条,会让你走进死胡同。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亲密关系就像所有生长中的有机生命体一样,需要维护和培育才能成长。良好的关系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需要技巧和练习,并需要双方致力于学习和成长,而不只是有爱就够。
这一误区使人们在爱中变得懒惰。他们不为彼此关系的发展承担责任,这些关系中有各种困难,偶尔还会出现令人不安的交流。在他们看来,爱情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无须付出任何努力,但这只存在于虚幻的幸福故事里。在极端情况下,我们连伴侣的酗酒问题都能忽略,因为对爱的盲信让人们认为自己应该完全接受对方。这种态度还使得伴侣在遇到冲突时选择回避。然而回避的问题积少成多,不幸福感逐渐累积,可能会导致无效的争吵甚至离婚。
投入和技巧是幸福关系方程式的基本要素。但我们中很多人认为,爱情应该是很容易的。我们觉得,只要我们处于一段关系里,自然能知道该如何驾驭它。当情况变得困难时,我们会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却不会去培养应对困难的技巧。我们会说:“这是不对的。不应该这么麻烦。”诚然,爱有所帮助,但只有爱并不够。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我们并没有期待它们变得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就能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会努力完善自己的高尔夫动作,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或是参加瑜伽课程的原因。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只要有爱就够了,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入更多,也不会继续学习、成长和发展。我们很可能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消极的对抗而非婚姻的艺术上。
你曾经踏入的误区
请重新看看上面这些误区。哪些最符合你的情况?哪些是你在看到相反而又证据充分的研究结果后依然想维护、不想改变的?曾经坚信不疑的迷思被打破时,你是否感到焦虑不安?哪种观念是你最喜欢的?你能说出某个观念是如何给你们造成了问题或破坏了一段关系的吗?
真正的浪漫爱情
你仍能拥有浪漫爱情,也应该拥有它。然而,要享受真正的爱情,就需要考虑它的另一种定义:浪漫是一种为了成就梦想而大胆争吵、面红耳赤、爆发潜能的情绪或感觉。浪漫就如同走进松德海姆所描绘的未知森林,体现着一种潜在的英雄气概。这意味着要培养能把我们带入森林的技巧,在那片森林中,我们能在争吵中与伴侣紧密互动,清醒地认识并击败浪漫的真正敌人—对自己和伴侣深层需要的忽视。面对童年时期经历的精神创伤,或是在一个敏感话题上与伴侣对峙,确实令人恐惧,但这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一旦越过误区,你就算仍难接受残酷现实,也将学会勇敢面对,知道它们将帮助你成长。你变得越来越诚实,更加着眼于当下。你将一步一步地勇敢面对、分享自己的一切,包括泪水、恐惧、快乐、天赋、缺点和其他所有真实的方面。
买巧克力和鲜花或预订一顿浪漫晚餐都很容易,难的是分享你曾有所保留的关于你自己、伴侣和关系的部分。这虽然很难,但对发展有意义的长期关系而言,具有更大的好处。所以,丢掉那些迷思吧,你应该转身投入这个更难却更有价值的现实中去。
迈出了这一步,你便可以深入自己内心的渴望,最终获得更深层的意义和目标,找到穿越森林的道路。你心中最深的渴望—下一章的主题—将成为指引你前行的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