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孩子才会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教孩子听话的第二种方法:学会奖赏

在前两章中,我们谈到应该如何培养孩子顺从父母权威的习惯。这种教育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当孩子每次犯错以后,就必须要让他经历一些形式温和却又感到不舒适的惩罚,以此来抑制小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在本章中,我们要讨论另外一种教育形式。这种方法与前面谈到的两种方法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同,因为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服从父母命令的孩子进行奖励,诸如给孩子一些嘉奖,或是为他带来欢乐等等。总而言之,因为孩子能够顺从父母,所以父母就应对他进行奖励。

只要父母坚持采取柔和的方式就可成功地教育孩子,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很轻微,但只要坚持逢错必究、有过必罚的原则,还是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而本章所说的这种奖励的方法,却需要父母具备更多的聪明才智、能力、技巧、耐心,以及足够的辨别力。否则,父母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要想有效而又公正的对孩子进行奖励和表扬,就需要父母拥有极高的辨别力,而且要对孩子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所了解,对这种方法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要有所认识。在某些时候,还要对一些看上去百试不爽的做法进行适度的改变,以此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间、地点。

◎孩子的顺从不能是“买”来的

父母采用温和的方式惩罚自己,孩子会对此形成习惯。同样道理,如果孩子将父母的奖赏或赞扬看得自然而然,或认为父母是在用“买”的方法使自己顺从,那么对父母而言,孩子对自己的顺从确实就是用钱换来的。严格说来,这种做法并不是对孩子进行奖励,而是鼓励他去做坏事。下面,我们就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两种教育方法的细微差别。这其中的差别,如果母亲缺乏足够的辨别力,便很难察觉。

例如,在夏天的某个下午,一位母亲要前往一个村庄。临行前,她让苏珊负责看管孩子。苏珊正在厨房里干活,透过厨房的窗户,她能随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她认为,如果孩子们一直待在院子里玩儿,他们是很安全的,无须担心。唯一要提防的就是不能让他们跑到大街上。

很多情况下,孩子在马路上玩耍会存在很大的危险。但是,母亲仅凭着自己对孩子的一番说教,是不可能完全控制孩子的行为的。所以,最安全的做法莫过于把大门锁好。如果这位母亲相信孩子会服从自己的命令,那么她是不会考虑孩子不听话就会受到惩罚这个想法的。本着一种对孩子听话的便进行奖励的精神,这位母亲会根据不同的管理模式,来决定自己对孩子的奖赏在性质上是否属于“购买”。如果她想“购买”孩子的顺从,她只要告诉他们,她要去村庄一阵子,在她离开期间,他们要乖乖地待在院子里玩,决不能走出大门。如果他们听话,在她回来的时候,就会给他们买一些东西;如果他们不乖,他们就什么也得不到。

如果孩子充分信任自己的母亲,那么母亲的这种承诺就会发挥作用;只要孩子相信母亲回来时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当做奖赏的东西,那么这种做法就会行之有效。即使孩子不信任母亲——母亲也没有给予他们这种信任,也会让孩子觉得,如果这次听话的话,那么到了下次,母亲还会用一些奖励来引诱他们;如果不乖乖地听话,就得不到母亲承诺过的奖赏。不管怎样,只要孩子能够信任母亲所作的承诺,那么这种办法就是有效的,但却仍然改变不了“购买”的性质。这样做并不一定就是个“坏主意”。但我相信,一定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在母亲直接给予奖赏的情况下,孩子能够逐渐养成顺从的习惯,比起那些对孩子进行威胁或惩罚的手段来,这种方法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不妨间接给予孩子奖赏

还有一种方法,不仅使孩子心情愉悦,还可以在一种友善的氛围中使其顺从父母的权威。同样是劝诱孩子养成顺从父母的习惯,这种方法相对于直接给予孩子奖赏来说,显得更加积极健康。

同样是上面这个例子,母亲在离开孩子时,只是让孩子乖乖待在院子里,但没有承诺要对孩子们进行任何形式的奖赏。她从村庄回来以后,向苏珊询问孩子们是否听话。如果苏珊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她就会对孩子点头微笑,带着一脸的喜悦,母亲会对孩子们说:“我就知道,你们会听我的话,现在我更相信你们了。”

就这样,一直到了晚上,孩子们或许早就把这件事忘记了。但母亲却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把孩子们都叫到自己的身边,说自己有事要跟他们说。“你们大概都还记得吧,今天我去村庄时,把你们留在院子里玩耍。我对你们说不能走出大门一步,你们都遵守了这一点。也许,当时你们很想在大路上自由地玩耍,但你们因为我不准你们这样做,你们就没有做。你们都很听话,我感到很高兴。我现在对你们很放心。如果你们是不听话的孩子,我就会为你们感到担心,毫无安全感。现在,你们令我充满了安全感。所以,当我在村庄买完东西时,我觉得应该买一些棒棒糖来奖励你们,棒棒糖就在这里,你们可以坐在地毯上,把这些糖果都分了。玛丽你先拿一颗,然后轮到简妮,直到你们把糖果平分为止。”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这种方法与直接给予孩子奖赏的方法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其实,如果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们所采取的方式并不一样。在某些情况下,在实行某种教育方法时,方式的改变会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对孩子们服从命令提出表扬,就直接给予他们奖赏,他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场交易。从此以后,他们也会自然地认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义务,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奖赏,他们甚至会主动走过来向你要奖赏。实际上,这的确是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心理写照。如果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那么无疑会冲淡孩子的责任感——一种要做正确的事情的责任感。他们要么会有选择地去做正确的事,以便可以获得奖赏;要么宁愿放弃父母的奖赏,只为了做一件坏事。

但是,对于第二个例子,虽然乍一看只是在形式上与第一个例子有所区别:母亲用间接的方式对孩子的顺从进行了表扬,然后把糖果分给孩子,这会在孩子的心里产生一种积极而又愉悦的效果。做正确的事对他们而言,就显得格外具有诱惑力。以后,当孩子遵守父母的命令时,他们会自愿去做正确的事,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感。在他们的脑海里也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顺从母亲的意志,待在院子里,是母亲用奖励从他们那里换来的,而最后得到奖赏也是理所应当的。

◎奖赏的原则:

把孩子正确的行为与获奖的快乐联系起来

在给予孩子奖赏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把孩子所做的正确行为和他们所感受到的愉悦情绪紧密地联系起来。所以,父母决不能事先就承诺要给予他们奖赏。否则,在孩子眼中,父母就应该永远遵照这个承诺,就如同为孩子的“服务”支付薪水一样。当母亲看到孩子所做的正确行为,看到孩子自觉服从命令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满意、快乐的情感,这时母亲才会给孩子以奖赏,对其进行激励。

如果母亲能够对这一原则了然于胸,在实际生活中,她们就会以此为基础,变换奖励的方式。例如,阅读。阅读对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件无聊透顶的苦差。因为要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去读书识字,对他来说简直太痛苦了。有时,一位不够耐心的母亲会对孩子如此差的学习劲头感到心痛不已;一旦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对读书这么有用的事竟然提不起半点兴趣,她就会感到苦恼不已,并可能会因此而责骂、吓唬孩子。“如果你现在不努力读书识字,等你长大之后,你就会变成一个蠢材。到那时,每个人都会嘲笑你,你也会因此而羞于见人。”

对孩子来说,他对于学习阅读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又坚定的认识。实际上,他对此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尽管母亲可以向孩子讲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如指出其学习的重要性什么的,但是,这些描述往往难以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感知上的认识。通过对未来的预见来指导现在的行为,这种能力只有心智完全成熟的人才能具备。对于脑部组织尚未发育成熟、体格还没有发育到具有足够的韧度和力量的孩子而言,很显然,他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在这个阶段,他只会受到眼前事物的强烈影响,至多受到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的影响。这是自然的规律,谁也无能为力。因为孩子的预见能力弱,许多母亲就会感到郁闷和苦恼,为什么孩子就不能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呢?可见这些母亲对于孩子的幼小心灵及其发育过程有多么无知。与其说母亲是在为孩子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大动肝火,不如说她是在和孩子发育缓慢的预知能力斗气。这又是何苦呢?

要想使孩子认真地履行学习的职责,不能光靠跟孩子说读书是多么重要,而应该用父母对孩子的绝对权威来教育他们。母亲可以说:“我知道读书识字是件很烦人的事,但是你必须要这么做。玩耍时,你会很开心,这一点我知道;要你回来学习一些难懂的词汇有多难受,这一点我也知道。对所有孩子来说,这都很不容易,但是你必须得做。”

对于其他类似的事情,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责任感带给孩子的那种厌烦、不满的情绪。在这里,父母并不需要去劝诱、说服孩子,只要通过对孩子的绝对权威来达到目的就可以了。孩子必须要放下手中的玩具,回到书桌前学习,他们这样做并不会从母亲那里得到任何好处,只是因为母亲要求他必须要这样做而已。

既然孩子认为阅读识字是一件苦差,那么母亲为了让他得到一点乐趣,可以在孩子学习完以后给他讲个小故事,或是让他看一张图片、玩耍一阵,也可以给他一块糖果,通过这些途径使孩子获得一点点满足。但要注意一点,所有对孩子的奖励都不要事先就告诉他,避免使孩子从心里产生一种你是在“购买”他的顺从的印象。要让孩子对你无条件地服从,然后再给他一些奖赏。看到孩子十分听话,母亲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态度,这些奖赏就是对孩子时刻顺从父母权威及对他忠诚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鼓励。

◎不能让孩子从听话变成盲从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为了眼前的乐趣而不去理智地分析、预见未来的事情,进而作出改变。虽然我们对此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绝不能因此就形成母亲一点也不能利用孩子这种动机的认识。确实,一般只有成年人才具有那种对未来事情的预见性和自制的能力,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脑海中显然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但母亲却可以为孩子学习这种能力提供很大的帮助。在适当的时候,应该让他知道阅读的乐趣与价值。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应该想尽办法以最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实现。如在选择课程时,在出行驾车时,也可在散步之际,甚至是在讲故事、欣赏画册的间隙,都可以去做。最不适宜的情况,是当你对孩子下达命令,而他却并不想遵守或很不情愿地去遵守的时候。这时,对母亲而言,她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用理智或是对孩子说教的方式来巩固自己并不牢固的权威,这种做法其实收效甚微。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她越是想对孩子进行教育,她的权威就越会被削弱。这就好比一株已经习惯于缠绕在竹篱上的植物,如果没有竹篱作为依傍,它就不能存活。

一旦母亲开始企图用与孩子争论、哄骗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权威,那么就意味着她的权威已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

1.父母不能用权威压制孩子

当父母努力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权威时,必须要将这种绝对权威当做一个坚定的原则,决不能因为使用劝说或说教等容易使孩子产生抗拒或叛逆心理的方法,就放松了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为了坚持这个原则,在实现这个目标时,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孩子的服从变得更加容易,至少,它可以削弱孩子在服从父母命令时那种畏惧与不满的程度。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不要突然要求孩子去做一件让他感到难以接受的事情,而是应该给他一点时间准备,让他在心里好好想一下即将发生的事情。例如,当约翰尼与玛丽正在地板上高兴地玩积木,也许他们马上就要完成垒建许久的塔顶。如果这时母亲突然走进房间,不由分说便粗暴地弄倒他们即将建成的木塔。将积木收进篮子里以后,母亲又大声对他们吼:现在应该上床睡觉了。这种做法的突然性、粗暴性都会对孩子的整个神经系统造成极为强烈的刺激,而且大大加剧了孩子在遵守母亲的强制命令时的那种失望、痛苦的心情,但假如母亲能延迟哪怕短短一分钟时间,就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就能很容易、很愉快地接受母亲的命令。比如,母亲面带微笑走进来,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玩积木,然后语气舒缓的说:“孩子们,现在已经到了睡觉时间,不过我想看你们完成积木。”

在这些情况下,在母亲作出最后的决定前,只要延迟一分钟,就能把整个行为的突然性降到最低。孩子也会更愿意遵从母亲的话,放弃玩耍,乖乖地上床睡觉。这会让他们更乐意听妈妈的话,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感到极为恼怒、痛苦。

2.多给孩子一点儿缓冲时间

同样地,当母亲想结束孩子们的派对时,作为女主人,她可以说:“因为时间的关系,孩子们只能再‘玩一下’或是‘玩两个游戏’,然后,派对就必须要结束。”母亲这种方法能够使孩子们相对容易地接受建议。但是,如果派对结束的时间到了,母亲便马上贸然地打断玩得正起劲的孩子,说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派对应该马上结束,他们现在必须立刻停止玩耍,准备回家。这种做法无疑会使孩子感到极其突然,内心中会产生一种极度的失望与无奈之情。

所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当母亲准备让正在玩耍的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给他们提个醒,哪怕是一点暗示也行。例如,母亲可以对约翰说:“约翰,再过一两分钟,你去找一些木材带回来。现在,你先准备一下,一会儿就出发吧。”对玛丽则可以这样说:“玛丽,现在已经到上学的时间了。你最好把手中的玩具娃娃放到摇篮里,让她好好睡一觉。”或者说:“孩子,再过十分钟,你就应该去上学了,所以不要再吹口哨了,现在继续完成你手头上的工作吧。”

同样道理,如果男孩在外面玩耍,无论是滑冰还是放风筝,母亲最好提前五分钟用铃声提醒他们“该结束了”。这样,他们会更加容易听从父母的命令。

有的时候,父母想要事先对孩子进行提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这么做并不方便。其实,根本没有必要事事如此。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采取恰当的方式才能最好地应用这一原则。父母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和自己在这方面良好的判断力,而生搬硬套显然是一种愚蠢的做法。母亲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她就会知道,在情况允许时尽可能地运用这一方法才是最佳的选择。在实践中,当她了解了这种方式所蕴涵的价值及正确的运用方法以后,就会发现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比她想象的更加容易。

3.千万不要弱化父母的权威

作为父母必须要认识到,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的命令,应该先给他们几分钟的准备时间,但是,这样做并不意味着父母放弃了自己的权威,也并没有降低孩子对所要服从的命令的明确程度。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在五分钟之内去做一件事,孩子就必须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总之,孩子必须要听母亲的话。不过,给孩子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使他们对命令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父母必须要小心谨慎。尽管父母应该要牢牢地维护自己的权威,但仍需要注意,在行使这种权威的时候,决不能显得不耐烦,或者是给孩子带来某种痛苦。同时,不要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权威而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乐趣的权利。父母必须要坚持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权威,但也要尽量避免让这种权威成为制约孩子自由发展的枷锁。

在实际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父母要意识到,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享受属于自己的乐趣,同时也是为了孩子自身健康着想。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这对孩子心灵的影响有多大,但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能够对人体起到鼓舞士气作用的心理刺激,都是通过大脑的物质性器官组织来传达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脑部组织结构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而且正处于极度敏感、脆弱的阶段。一切能够对他们的神经系统造成突然、剧烈刺激的记忆,特别是那些掺杂着痛苦的记忆,都将对这些神经器官产生极大的刺激,严重的甚至能残忍地破坏这些稚嫩的器官。

其实,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切身经历,就能知道,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如果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或是有其他的一些烦恼,他的消化器官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进而茶饭不思;对一些经常头痛的人来说,他们经常会因为心中忧虑或迷茫而旧病复发,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很常见的。当人们心中某些带有暴力或是痛苦的情绪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给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一旦对大脑敏感的神经机制造成无法修复的创伤,甚至能够使人处于一种永久性的、难以治愈的精神失常状态。因此,对孩子的神经系统来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突然性的惊吓、带有暴力性质的痛苦刺激、父母的暴躁脾气和喜怒无常的情绪,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脑部器官的正常发育。许多情况下,这会给孩子的童年生活、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人生道路蒙上一层阴影。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可能完全避免对孩子的心灵形成冲击,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引起孩子的忧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去避免。要想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坚定、沉稳而又柔和的态度去建立并且维持父母的权威。许多父母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他们对孩子进行无节制地放任,然后通过一番说教,或是给予孩子一些“贿赂”就能建立自己的权威,但是这些小伎俩并不是真正的权威。实际上,那些娇生惯养、缺乏教育的孩子反而是最容易动怒,最容易变得急躁的一群人。

所以,如果采取一种强有力、统一而又公正的教育,同时辅以一种柔和的手段,便能让孩子最终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了。

总之,母亲应该尽量让孩子怀着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去服从自己,并且通过柔和的手段,尽可能地不让孩子因为母亲的强制命令感到痛苦,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感到充满乐趣与温情。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柔和的手段一定要控制在母亲的权力范围之内,一面是坚硬与果敢的方式,另一面则是散发着柔和与轻松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