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坚守与逆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从死神手里抢病人

疫情始露,一份请战书令国人动容:“我们是2003年奔赴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队员……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在“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的署名下,是20多个签名和红手印。南方医院医疗队只是驰援湖北的众多医疗队中的一支,这些医疗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主动请缨,不顾生死,不计名利,慷慨赴难,被人誉为勇敢的“逆行”者。

1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医护团队首批10名队员从安徽出发,驰援武汉。路途上,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书记是56岁的谢少清。有着24年党龄的他深知前线风险,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他说:“防疫工作需要,党员必须先上,我带头上。”

让我们一同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接管的危重症监护病区,看看这些逆行的英雄是如何在抗击疫情的“核心战场”击退死神的。

◆ “想要让她们安心,你就要冲在她们前面”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协和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刘正印教授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一线,当被问到请战的心理历程时,刘正印教授轻描淡写地称,“这种活你不干谁干?这里面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这就是你本专业的事。”

刘正印说,他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对于这种突发的大型传染病防治他有经验,这个时候如果自己不向前冲,反而让一些年轻的、没有经历过这种实战检验的医生向前冲,是不合理的。而自己有应对突发大型传染病的专业知识,专业的人就该在需要的地方去做专业的事,治病救人是最重要的。

这一次北京协和医疗队的队员普遍比较年轻,用刘正印的话说,很多人和他的女儿差不多大,他们许多人是第一次面对这种大型突发疫情。“我们工作量最高的时候,32张病床用上了28台呼吸机,我们的医护人员从ICU中出来,衣服都已经湿透,全部都虚脱了。”刘正印教授说。

医疗队员们对于具有高传染性的新冠肺炎传染病也有着天然的恐惧心理。刘正印说:“医生自己其实也紧张。在普通病房里这么累,他们觉得没关系。但在传染病的病房里,他们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会担心自己被传染了怎么办。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医护人员。”

紧张的工作交流(崔萌/摄)

所以,当北京协和医疗队来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后,刘正印教授是队中第一个进入ICU病房的医生。而与他一同身先士卒坚持去“红区”工作的还有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在李太生教授看来,他们这样做是安抚医疗队队员们恐慌情绪的最好方式。

◆ “他才26岁,救不活他我们会内疚一辈子”

2月5日,26岁的年轻小伙子李骁被送进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所接管的重症医学病区(ICU)时,已经呈现严重呼吸衰竭的症状了。据李骁的主治医生——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丁欣介绍,一般情况下,病人都是自主呼吸空气,如果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就会给病人上鼻导管吸氧,鼻导管吸氧还不行就会用氧气面罩吸氧,再不行就用无创的吸气,比如高流量吸氧,以及无创呼吸机,实在不行再上有创呼吸机,这名病人入院的时候已经恶化到必须使用有创呼吸机了。

“病人用上有创呼吸机基本上就失去自我调节能力了,全部都需要靠医务人员的治疗、调整和护理。”丁欣介绍说。在对呼吸严重衰竭的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环节,比如说呼吸机该怎么设置,如何避免气管插管等一系列呼吸机使用给病人带来的附带损伤等,这是一个十分考验一线医务人员的系统工作。

经过精心治疗,李骁现在已经能够“脱机拔管”。说起这个从死神手里把病人抢回来的过程,丁欣感慨万千:“这是一个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很重要的过程。很多病人可能就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细节没有把握好,结果令人痛心。只有把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病人才能得到这样‘脱机拔管’的转机。ICU病房里面的治疗过程永远都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这是整个医疗团队的同心协力的过程。”

在北京协和医疗队首批援鄂医疗队副队长周翔医生看来,这种从死神手里抢回病人的过程不仅是治愈过程,也是安慰过程,所有医务人员除了通力协作以外,还需要拉着绝望的病人一起努力,让他们从恐慌的情绪中平静下来配合治疗。

鼓励病人(崔萌/摄)

在得知李骁已经取下呼吸机之后,李太生教授为李骁做了鼻咽试纸检测,看到李骁情况逐渐好转,马上就能转出ICU病房,李太生十分欣慰地感叹道,“看到他‘脱管’,十分有成就感,他才26岁,如果救不活他,我们会内疚一辈子。”

(本篇文字来源:《环球时报》,原标题《“他才26岁,救不活他我们会内疚一辈子”》记者 樊巍 杨诚 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