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书法的演变

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系统里是一朵奇葩,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本文字,古代中国甲骨文。时至今日,只有汉字得以延续。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历来不追求神秘,而是力求广泛传播,所以所有的文字都是“现世通码”。连甲骨文,即便是在几千年后发现时,也很快就被基本读懂,更不必说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文字的规范性和延续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在给学生讲到甲骨文时,会让他们去辨识一些简单的字,比如“车”“马”“虹”“云”等,大部分孩子通过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是可以辨认出来的。有人说,把一个生活在汉朝的人放到唐朝,他可能不会感到生活不适,他会发现唐朝与过去的汉朝大致相同,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崇拜的祖先相同,这样从一不变的历史就是汉字和它承载的华夏文明的特性。古代中国虽然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但在广大辽阔的区域内,汉字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就成了中国人。

汉字的形体虽然经过几次变异,但却一脉相承,汉字演变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甲骨文是殷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极度崇尚鬼神的商人,通过占卜的方式希望达到人神之间的沟通,占卜贯通整个商代社会,用甲骨文占卜并刻卜辞是商朝皇室和贵族的特权。但商朝的文字不只甲骨文这一种,用毛笔在竹木简上书写,才是那时主要的书写形式,虽然没有出土当时的简册,但是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册”的记载。

商代文字与后来的小篆相比,文字部件组成比较自由,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同一部件也可以有繁简的不同,而且字形的书写方向也不固定。比如“水”字,在甲骨文中可以找到多种写法,这说明甲骨文中字的写法尚未统一。

甲骨文中的“水”字

殷人尚鬼,周人尚礼。周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也影响了文字的书写。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是西周书法的代表,对规范制度的追求同样体现在书写中。相对于甲骨文的随意、随形,金文已经出现了严格的行列秩序,每个字都有自己既定的空间,字形不再是随形构建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有一种雍容华贵的美,因为功能和载体的不同,金文相比甲骨文线条更加浑厚,文字的部件构成也趋于规范。

墙盘铭文拓本

墙盘铭,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盘内铸有铭文二百多字,字体秀美规整,线条流畅,婉转自如,是西周中晚期书体的典型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并立,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秩序逐渐瓦解,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也相应而变。突破了大一统的局面,书法的个性化、风格化得以凸显,不同地域的文字产生了不同的风貌。我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字统称为战国文字,书法以地域划分为秦、楚、齐、三晋、燕五系,其中以楚系的鸟虫文最为特殊。

越王勾践剑铭文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上刻鸟虫篆铭文,文字精美严谨,极具装饰感。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的纷争。公元前223年,在秦始皇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将“书同文字”列为自己最显赫的功绩之一。这是“文”和“字”合成为一个词之后,第一次出现在汉字的历史中。从此以后,天南地北的人虽然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写一样的字,读同样的书,传承一样的历史,统一文字把不同的族群组合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将字的写法固定下来,字的结构进行规范,把字词的组合关系确定,使小篆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

《会稽刻石》局部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命丞相李斯手写的铭文,并刻成了石碑。此刻石结构整齐划一,线条均匀流畅,是学习小篆的重要范本之一。

小篆的线条曲线很多,写起来速度比较慢,想要熟练使用,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但是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像画图一样用线条描画它就会很慢。

小篆已经无法满足大量书写的需求,书写速度的加快推进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演进,于是就有了“隶变”。隶书有了轻重缓急,笔画变圆为平直,有起有落的笔画也有了书写的顺序。象形逐渐被抛弃,隶书出现了汉字基本的笔画,将篆书的纵向取势变为横向取势,我们熟悉的方块字就是在隶变过程中形成的。

可以说从小篆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的根本之变。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竹简帛书的手写体已经占到了主导地位,它们普遍有扁平倾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是隶书出现的前奏。考古发现的青川木牍、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和汉隶,是一脉相承的。

青川木牍

目前被视为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战国晚期的墨迹手迹,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的作品,已经具备隶书的明显特征,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睡虎地秦简

战国晚期至秦朝早期的作品,篆隶相融,书风古朴自然,是研究篆书过渡到隶书的重要资料。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里耶秦简

秦代简牍的代表,记录了当时里耶古城里的户籍、物产、赋税等丰富的内容,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是一本秦代的百科全书。现藏于湖南省里耶秦简博物馆。

汉隶延续至今,和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盘曲回转的线条,字体扁方平整,横画蚕头雁尾,波磔明显,撇捺左右分张起伏有致,写起来更有节奏感。隶书的简易和快速书写以及在笔势上的改进促进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楷、行、草几乎是同时从隶书脱胎演变而来的,汉字字体趋于完善。

东汉永寿二年陶瓶朱书题记

汉代书法主要有两类:碑刻和简帛书,而在陶瓶上创作的书法作品非常罕见,所以这个陶瓶尤其珍贵。

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会跟旧事物有一个界限模糊的阶段。汉字由隶书发展出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也是交行并进的。

行书一般被认为是楷书的快写体,但实际上它可能还早于楷书。它们的一些形式因素在隶变时已经出现,直到东汉后期才逐渐形成一种字体。比如东汉永寿二年陶瓶题字、熹平元年陶瓶题字、光和年陶瓶题字、永元四年陶瓶题字,已有相当明显的行书和楷书意味,标志着楷书、行书作为字体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东汉晚期陶瓶朱书题记

此瓶书法为东汉晚期用朱墨所书,书体为隶书,其中“黄”字已经开始偏向楷书。“如律”二字有行书的结体特征和运笔特点。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书法的运笔特点,为研究书体的演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谷朗碑》局部

三国吴凤凰元年(272年)刻。碑文隶书古朴平淡,不事雕琢,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人称原始楷书。

许慎说“汉兴有草书”,指的是章草,是隶变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书体,带有隶书的波磔,又省减了笔画,改变了笔顺,增加了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基本可以看作是隶书的草体。

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定形的字体,从三国时期的《谷朗碑》和《葛府君碑》来看,笔画已经都没有了波磔,相当具有楷意。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程中,钟繇是第一个写出比较正规楷书风格的人。

楷书在唐朝成为官方正式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再衍生新的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阶段,基本完成了它的演变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从书写的角度、美学的角度看,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汉字书法的演变离不开书写载体和工具的改变,纸的出现让字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加丰富。纸和墨的结合给书法增添了韵味,汉字书法能在纸上得到最大的表现。黑与白、虚与实的对立统一,书写者的意志在有无相生间自由宣泄,这就是中国书法。

《宣示表》局部

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所书,著名的小楷法帖。真迹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的临本摹刻的。相比钟繇的其他作品,此帖楷书的形态和气质已经非常突出,具备了较成熟的楷书特征。

《颜勤礼碑》

《颜勤礼碑》是唐代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当时他已经71岁高龄。此碑结体宽博浑厚,骨力遒劲,是颜体楷书代表作品之一,是学习颜体的绝佳范本。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