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杂记(精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将无同

《世说新语·文学》篇云: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引书版本见《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后附“引书目录”。以下各篇同。


阮宣子是阮脩,王夷甫是王衍。《晋书·阮瞻传》也记着这件事,说是阮瞻对王戎的话。到底是谁和谁说的且不去管他,只问这有名的三个字究作何解?

宋马永卿《懒真子》(丛书集成本卷5)里说:


仆尝与陈子直、查仲本论“将无同”。仲本曰:“此极易解,谓言至无处皆同也。”子直曰:“不然。晋人谓将为初,初无同处,言各异也。”仆曰:“请以唐时一事证之。霍王元轨与处士刘元平为布衣交。或问王所长于平。曰:‘王无所长’。问者不解。平曰:‘人有所短,则见所长。’盖阮瞻之意以谓有同则有异,今初无同,何况于异乎?此言为最妙,故当时谓之‘三语掾’。”二子首肯之。


这三位的解说,查说以“无”作“虚无”解,虽然别致,未免把原文弄成像超等电报;陈说最老实,“无同”就是“各异”;马说也承认“无同”就是“无同”,可是嘴里说的是“无同”,心里想的是“无异”,又未免把一位晋朝名士说得像现代某些外交家了。

叶梦得的《玉涧杂书》(涵芬楼本《说郛》卷8)里也有一说:


阮裕对王敦“将无同”三语,人多不晓。此直言无同耳。“将”乃晋人发语之辞,如陶渊明诗“将非趣龄具”,谢灵运云“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之类。盖谓同生于异,周、孔、老、庄,本自无异而不同。


这也是认“将无同”作“无同”讲的,但说是因为无异故无同,和马永卿的无同即无异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应用正等于负、负等于正的逻辑的。(这位石林居士又说这句话是第三个姓阮的对第三个姓王的说的,也不知何所据。)

这几种说法的共同错误是把“无”字太看实了。“将无”是魏晋时人常用的一个熟语,如:


将无以德掩其言?(《世说新语》1.4)

如此,将无归?(又3.21)

安石将无伤?(又5.30)

将无从容切言之邪?(又4.13)

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晋书》61《荀晞传》)

此君小异,将无是乎?(又98《孟嘉传》)


“将无”之外,又或作“将非”,如叶书引陶诗;或作“将不”,如叶书引谢灵运语(见《世说新语》1.33),又如:


卿向言将不大伤切直?(《宋书》71《王僧绰传》)


又或不用否定词,单用将字,如:


此器既盖之,且有掩覆,无缘有此。黄门将有恨于汝邪?(《吴志》3《孙亮传注引江表传》)

卿僻于朋党,将为一病。(《北齐书》47《宋游道传》)


乃至《千家诗》里第一首大程夫子的“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将”字也还是这个“将”字。

刘淇《助字辨略》释“将无”为“无乃”,其实更相近的该是“得无”,如上引《晋书·孟嘉传》语又见《世说新语》(3.27),即作“得无”(但注引嘉别传作“将无”)。“得无”和“将无”都是表示测度而意思偏于肯定的词语,但“将无”除用于事实的测度外又可用于委婉的提议,如上引第二第四两例,它的用途似乎又较“得无”为广,而于唐宋人的“莫”和“莫须”为近。用现代的词语相比,该是“恐怕”或“别是”加“吧”字。“将无同”无非就是“恐怕没有什么两样吧”。这么一句稀松平淡的话会大见赏识,是有点不可解,无怪后来的人要在这三个字上大事穿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