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镜头里的威武与爱意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认识查春明之前,他的作品及名声已经传播得很广了。
2002年10月,查春明和中央新闻单位的一批记者到西部边陲采访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那时,我在南疆军区任职,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位大牌摄影记者的工作状态,第一次看到他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军演照片,当时的感觉只有两个字:震撼!
如今,翻阅这部图文并茂的《热血军魂——一位军事记者的采访手记》,我又找到当年的感觉,同时深切体悟到一名优秀摄影记者的敬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在我看来,这部类似自传体的摄影画册,既是一名军事摄影记者的业务报告,又是一份作者在专业领域面对人生考场的出色答卷,当然更是从一个侧面展现当代中国军队改革发展的壮阔画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担任新华社摄影记者30年,查春明将平台优势发挥到极致,珍惜每一次采访机会,珍视每一张图片处理,以勤奋、专业、严谨、求新甚至不惜冒险的精神,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海军同期发展的多数重大事件。这期间,黄渤海的冰情调查,烟台海难的紧急营救,对飞行员王伟的南海搜救,还有淮河流域的抗洪抢险、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舰艇编队的越洋远航,“和平使命”的联合军演,大漠戈壁的沙场阅兵,以及我海军舰载机的成功着舰,南沙永暑礁新机场的成功试飞,他全都有幸参与,将大量真实生动的场景、人物、故事、细节摄入镜头,定格为珍贵的历史影像。
记录历史的人必然经受历史的考量与提升。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摄影的大行其道,摄影的平民化对摄影记者的挑战越发严峻。我常想,当摄影的门槛不再难以逾越的时候,当人人都能拿着手机随时随地拍点什么的时候,摄影记者该如何为自己定位,又该以怎样的状态履职呢?查春明的实践告诉我,优秀的摄影记者绝非摄影大军中的“贵族”,而是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娴熟的摄影技能的专家。
查春明的专业素质最早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得以彰显。30年前,他正是凭借第一时间赶赴黄岛,完成一起难度很大的灾难报道而被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看中调到北京的。此后,这位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每一次出动,都会践行这样的三部曲:受领任务后充分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知识准备和器材准备(摄影器材是摄影记者的武器装备,犹如士兵的枪支弹药、军队的飞机大炮一样);采访过程中周密计划,精心拍摄,特别注意区分空中、水下、高湿、极寒等不同环境对摄影的影响,随时调整拍摄方法(本书别具匠心地附有作者不同场景下的拍摄技巧及经验之谈,包括相机型号、镜头长短、光圈和快门的使用方法等,非常实用);拍摄完成后快速发稿,这是记者的职责所系,毕竟时效和真实一样,都是新闻的生命。
今天,生活的快节奏催生了一个“读图时代”。“一图胜千言”在适应“快餐文化”的需求时,仍然有着“立此存照”的厚重,仍然是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不过我还想说,在许多情况下,“千字解一图”同样是必要的。查春明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他既能掌控镜头,又能驾驭文字。我所认识的摄影记者中,出版高质量画册的不在少数,但是像查春明这样将美图与美文融为一体者,并不多见。本书收录的拍摄散记,与精选的照片等量齐观,其流畅优美的文字不仅记录了拍摄时的特定情势,而且描述了许多镜头里看不到的拍摄花絮及个人感受,对欣赏和解读相关照片大有助益。
“北极村的空气确实与众不同,超低温的空气非常清新和宁静,不,也可以说是凝固。”
“火红的落日映照在一块块莲叶冰上,为冰盘勾出金色的光环。太阳一点点朝西边落下,被船犁开的航迹上,漂满浮冰,间或无冰的海面上,荡起红色的粼粼波光。”
“南沙的海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或碧绿,或湛蓝,或黛蓝,或橘红,随着天光和水深,海水变幻莫测,使人仿佛进入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伊甸园。”
查春明描写的这些地方,我大都去过。真心话,他确实抓住了特点,写出了韵味,从而赋予这部摄影专著以独特的散文特质,读来美不胜收,养眼怡情。
由此受到启发: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必须打造能够驾驭多媒体的记者队伍。比如,让文字记者拿起相机,努力成为两栖甚至多栖记者;同样,摄影记者也应善于运笔,让镜头和笔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查春明还有一重身份——军人。
作为军事记者,他真真切切地融入到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的人民军队之中。30年间,他行走于祖国辽阔版图上的座座营盘,足迹遍及所有中国海军官兵驻守的小岛,甚至二十几次登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采访了一代又一代“天涯哨兵”。他曾经把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嘱托带到朝连岛,让守岛官兵把在天安门广场飘扬过的五星红旗在黄海前哨升起。每次到西沙,他都有一种回到家中的亲切感,“特别是看到那面高高飘扬在蓝天中的五星红旗,让我们更体验到了一种中国军人特有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在辽宁舰上,他为亲眼见证我舰载机成功着舰而欣喜若狂,“止不住的眼泪夺眶而出,以至于挡住了我的拍摄视线。”
长期的采访活动使他与许多队官兵成为朋友,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北疆,某边防团授予他“北极哨兵”荣誉;在南海,南沙守备部队授予他“南沙卫士”荣誉。在烟台,在汶川,在每次采访突发事件遇到困难时,都会有官兵伸出援手,为他创造条件,帮他排忧解难。
深厚的军营文化积淀滋养着查春明,培育了他以讴歌英雄、表现崇高为己任的军人情感和记者责任。而他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表达爱意的最佳方式,就是将镜头对准官兵,把美好传向世界。
对于这样一个人创作的这样一部作品,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军迷和摄影爱好者一定会喜欢。
原《解放军报》社社长、少将
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