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变中医:瞿岳云教授别具一格的中医理论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 “清者为卫,浊者为营”辨

卫气与营气,是中医气学理论中的基本内容,而“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从《内经》开始,在中医学理论中长期沿袭至今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这一基本概念,对照《内经》原文及其他古代医籍中有关论述的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却恰恰与《内经》所言相反,其正确的概念应该是“清者为卫,浊者为营”。当今学者韩希昌、肖建峰等亦提出了与《内经》认识相反的见解,现试作如下辨析。

(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源流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之说,源出于《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其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其后问世的《难经·论营卫的生成与运行》中,引用了《灵枢·营卫生会篇》“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原文。再其后的历代中医学家的著作和注释均沿袭了“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一概念。例如,清代名医叶霖所著《难经正义》中注释“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含义是“其清者为营,即谷味之精,乃阳中之阴也。血为营,行于脉中。其浊者为卫,即谷卫之气,即谷味之气,乃阴中之阳,即所谓阳明悍气也,化气为卫,以卫护于脉外。”其实叶氏的注释也是将营卫二气的清浊关系倒置了,就是以其所论的“谷味之精”“谷味之气”两个概念而论,理所当然是谷味之精者“浊”,谷味之气“清”,这才符合精浊气清的自然法则。

(二)从阴阳属性辨析营卫二气的清浊

中医学以“阴阳为万物之纲纪”来说明一切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属性。就营、卫、清、浊的阴阳属性而论,则卫为阳,营为阴;清为阳,浊为阴。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阳”“浊阴”之名,后世有“营阴”“卫阳”之称。根据《内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记载,结合营气能化赤为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篇》)内注五脏六腑;而卫气则“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灵枢·本脏篇》的论述,相互参照理解,营者,营养于里;卫者,卫护于表:表为阳,里为阴,所以称为营阴、卫阳。营阴既浊阴之属,卫阳寓清阳之中。营卫两气,同源水谷,皆属精微物质。此言清与浊者,乃相对而论的形容词。清者,走表护外,卫气也;浊者,注里化血,营气也。而且,古今医学著作繁多,也未闻有“营阳”“卫阴”与“浊阳”“清阴”之说。

(三)从生理方面辨析营卫二气的清浊

中医学认为,人受水谷之气,一部分从胃吸收后,传之于肺,与大自然的氧气相结合,化生营气和卫气。卫气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营气则注之于脉,化赤为血。另一部分由胃吸收后,则直接归心入脉,成为血液。此即是《素问·经脉别论》所说的“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其“浊气归心”与“营在脉中”系同道并行,营即是血的前身,如果不是“浊者为营”而以“清者为营”,一脉之中,岂容清浊混行?且营和血,往往相提并称,营血之质相近,理当无清浊之分。营、血两者,均行脉中,与“卫在脉外”相对而存。人体水谷之气,直接归心入血的是其稠浊部分;而传之于肺的则是轻清部分。后者在肺再分为营气与卫气,营气归于脉而化赤为血,应是清中之“浊”,其质接近归心之“浊气卫气一般不入脉中,而蒸腾于皮肤肌腠之间,当是清中之清,与归心之浊气质差甚远。《难经·三十二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肺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如此,既明“卫清”“营浊”之道,岂有“营清”“卫浊”之理。

(四)从功能方面辨析营卫二气的清浊

《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能持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这段经文进一步论证了营卫、清浊的关系。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其“精气”与“悍气”相比较,前者体重,后者体轻,前者质稠浊,后者质清稀。而且,营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必是有形之液状;卫则慓疾滑利,不能入脉,弥散于皮肤肌腠之间,当属无形之气态,即精微液体在气化过程中,似雾露一般灌溉全身,这就是《灵枢·决气篇》所说的“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意思。再就运行速度而言,质愈清而行愈速,质愈稠而行愈缓。卫者质清,故曰“慓悍滑利”,其行疾速;营气之运速,经文虽未明述,但言其在脉中,与血并行,必是常规行速,疾行与常速相较,卫清营浊迥然有别。

(五)从临床应用辨析营卫二气的清浊

在辨证论治方面,对卫阳不固的表虚证,温之以气;对营阴不足的里虚证,补之以味。“气为阳,味为阴”,“阳化气,阴成形。”如此治疗,则能鼓清阳以卫外,实浊阴以营内。

温病学家叶天士沿用卫、气、营、血作为辨证论据,把温热的病程和演变划分为4个阶段,将表热轻证划分卫分、气分证,里热重证划为营分、血分证。对邪在卫表者,治疗以轻清宣透之品,病转营血者,处以重浊滋润之剂。这也示意,卫为清阳主表,营为浊阴主里。临床诊断,不可背道而驰。

根据以上几点的辨析,就营卫、清浊而论,应当是“清者为卫,浊者为营”,这才符合《内经》原旨和临床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