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产业的变动与整体转型
移动互联网让文化产业焕发青春成为新兴产业,整体发展都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其变动速度远高于传统产业。
1.文化企业大变动
在整体变动中,文化产业“王者通吃”的态势正在逐渐突显。电影、电视、游戏、动画、搜索技术、音乐下载服务、艺术拍卖、手机内容网络等领域的前十位规模化企业,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时关注行业的发展态势是众多文化企业的必修课。
(1)传统的媒体受到时代冲击
互联网是无边界的。比如,理论上百度可以发布无数的广告页面,广告数量可以无上限,这就是平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对抗互联网平台就像冷兵器对抗热兵器。互联网无边界的意义体现在:其一,无边界意味着信息需求巨大,这要求数字文化产业要有足够的规模,要有海量的内容;其二,无边界也意味着信息过剩,这需要专业化、做得很细才有信息价值。
规模加专业是互联网对新媒体的要求。今后传统媒体如果要转型,主要的道路就是需要品牌化的内容。也就是说,要拥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传播内容,例如,电视的黄金栏目、大型的选秀节目等,当然,电视剧也是将来电视台竞争生存的主要空间。
(2)文化企业的两极分化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有三种公司会倒闭:一是依赖政府资源的企业;二是传统的企业;三是机会主义者的企业。比如,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和国外艺术品市场的特点不同,在中国普通大众没有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习惯。很多中国画廊大多是机会主义者,所谓机会主义者,画廊只是把别人的画挂一挂,什么运营活动都没做。
各类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快速发展。世界主要文化企业都是通过并购成长的。从2013年开始,大的公司都在不断并购,特别是腾讯和百度等数字文化产业公司,这导致企业两极分化:有一部分企业萎缩了,其中一部分企业倒闭了;有一部分企业上市了,并且不断并购,公司规模越来越大。
互联网企业形成了舰队式的结构。腾讯的市值2017年3月超过2700亿美元,比现在中国所有上市传媒公司的市值总和都大。按这种发展趋势,不应排除将来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将达到1万亿元规模的可能性。
2.产业融合与政策导向
从2014年开始,跨界融合成为文化产业的关键字之一,这种趋势,是行业性的整体转型与变革。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政策支撑也成为产业变动与转型的影响因素。
(1)互联网创意的全领域跨界融合
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数字互联网文化产业挑战传统文化企业是经济层面的内在推动力。
跨界的发展需要精通若干个领域的专业特点,以及需要探索跨界领域的商业模式。这种跨界的力度会使整个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发生变动,许多传统非文化产业领域开始越来越具备文化产业的特征,比如共享单车开始进入广告业,点广告就可以免费骑车。
重视文化和文化创意的战略性策略,对所有企业都开始具备推动作用。现代经济发展开始全面需要文化的支撑,有时需要文化作为载体,有时需要文化作为产品的素材,有时需要借助于文化激发创造的力量,这些都是提升经济附加价值的要素。此外,部分文化内容的产业化更是一种解决产品供过于求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
(2)文化创意催生新经济模式
文化的功能不再只是一个“踏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始变成“文化唱戏、经济拉弦”。首先,文化本身就能唱好戏,比如,一部《阿凡达》电影的综合收入有600多亿元人民币;《哈利·波特》系列图书有20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其作者罗琳到2017年1月收入已经超过12亿美元。其次,文化与其他经济领域融合可以共同唱戏。产品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元素,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而且附加价值也能够大大提高。例如,美国苹果公司依靠产品设计和把握IT文化潮流,在过去8年里股价提高了几十倍。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正在改变整个人类的经济模式。这是一个充满风险与机遇的时代。
(3)跨界融合的政策导向与市场化
跨界融合由政府层面大力推动,从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起,一系列政策持续推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以及文化企业经营,都受到重大影响。
文化产业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政策导向过去的改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民的新“三个面向”,市场呼唤不做商人做企业家、符合产业趋势拥有商业模式、承担社会责任的“三好企业”。
3.文化产业的变革
技术变动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消费形态。以音乐为例,2010年中国移动的音乐下载收入达到200多亿元,已经远远超过音乐演出和唱片(含盗版唱片)带来的整体收入。
过去的变化可以说是小打小闹,比如彩色电视机取代黑白电视机,生活质量提高了,但电视还是要看的。现在则不同,移动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的改变,而且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一旦全面转向之后,相关的产业模式也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刷微信、上微博或者看视频,销售图书的实体书店的生存就岌岌可危。百货商店的营业额在下降,成本在上升,不转型就会倒闭。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青少年是主流消费者。随着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传统演出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选秀、体验、快节奏的阅读(如曾经的博客和微博)、故事和流行元素等,都通过新的表现形态而风靡一时,并且通过手机打赏等功能,可以带来规模化的收入。适合网络化生存和娱乐的年轻一代,创造出了网络购物、游戏、手机报以及搜索技术企业的巨大收入和可持续增长形态。
虽然人们不愿意看到传统文艺形态的逐渐衰落趋势,但是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产业变动和维护传统之间经常形成一种冲突和紧张。可以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既存在裂隙,也存在对接的机遇。关键是,这种对接不应当只是以固守传统为主,而是应以《功夫熊猫》式的利用传统的文化元素来续接过往的成就,甚至以创造性转化来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
文化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理解并立足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然后再探索业务,进而探索商业模式,千万不要固守传统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传统领域做得成功的企业,如果再继续一往无前地做传统业务,就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