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四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黑色裂变

然而,自古以来,“功高必震主”这句话从来都是每位权臣挥之不去的梦魇。卫鞅从最初制定改革法令的智囊,到如今手握军政大权的商君,他的权势和威望在秦国已经无人可及。甚至于他出行的排场都到了可以和国君相仿的地步。只要卫鞅一出门,他的身边就有数十辆马车前呼后拥,还有上百名身强力壮的铠甲武士给他担任警卫。所过之处,所有人都要为他让道,百姓们要沿街跪拜。

而卫鞅的名声也已然盖过了嬴渠梁。秦国底层的百姓和士兵们只知道有一个说一不二的商君,几乎忘了有一个叫嬴渠梁的人是他们的国君。卫鞅主导秦国二十多年,嬴渠梁差不多就是在当一个橡皮图章的作用。卫鞅想做什么,递个文件上去,嬴渠梁只要签批个同意就可以了。

嬴渠梁之所以甘愿退居幕后,是因为他知道现在的秦国最要紧的是改革图强,需要给予卫鞅充分的权力,让他放手去做。而他也信任卫鞅,尊重卫鞅,知道卫鞅不会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人。

嬴渠梁以大局为重,用宽广的胸襟包容着卫鞅。但是,有些人就不这么看待卫鞅了,他们视卫鞅是一个祸害,必须除掉。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嬴渠梁的太子赢驷。

赢驷有足够的理由仇恨卫鞅,当初他犯法就被卫鞅处罚过。虽然挨罚的是他的两位师傅,没有罚到他的身上,但实际上这等同于打了赢驷的脸,辱没了他的尊严。赢驷自然不会说对卫鞅没有很深的成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赢驷看见了卫鞅在秦国的权势日益强大,也了解了卫鞅刻薄功利的性格。他觉得自己以后继承父亲的君位,绝对不能允许身边有这样一个刻薄的权臣影响他的权力和地位。

但是赢驷是一个理智的人,他没有一味地仇视卫鞅,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在这些年里,他也见识到了卫鞅的变法使秦国一步步地走上了富强,他觉得卫鞅的变法措施是很正确的,卫鞅的本事还是值得佩服的。

综合考虑,赢驷决定:

卫鞅的法令可以留下,但卫鞅此人绝不能留!

秦国未来的继承人已经对卫鞅暗藏杀心,但卫鞅却没能感觉危险已经向他一步步地临近。虽然卫鞅知道变法得罪了不少人,他也不敢离开警卫自己出门,但他沉浸在事业成功带来的富贵和荣耀中无法自拔,怎么也不肯低头和冷静了。正如当年越国的文种,他小看了潜藏的危机,高估了自己的未来。

卫鞅危险的处境被他一位叫赵良的朋友看出来了。有一天,赵良来拜访卫鞅。老朋友相聚,两人不免喝了几杯。酒到兴头上,卫鞅得意地说:

“你看我现在,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和秦国以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跟厉害?”

赵良摇摇头说:

“百里奚的功名永载史册,但他的德行也施教于后代。他死的时候,秦国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连小孩子也不唱歌谣。而你呢,通过走后门的方式引荐自己;推行改革又滥杀无辜,严刑峻法;贪图富贵,以独揽大权作为本事。怨恨你的人何止千万,你的德行是没法和百里奚相比的。我劝你不如放弃自己的封地和权位,到乡野隐居,然后广结善缘,尊重有德之人,劝谏国君重用有才之人,你才有可能保命啊!”

赵良苦口婆心地劝卫鞅小心做人,但卫鞅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他不相信以他现在的权势,谁能害得了他。而且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不就是出人头地,封官拜相吗?怎么能说放弃自己奋斗二十年得到的成就!

卫鞅最终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他依旧我行我素,做那个炙手可热的“商君”。而以赢驷为首的那些想谋害他的人,则依旧选择沉默和蛰伏。

一切,看起来还是风平浪静。

公元前338年,45岁的嬴渠梁去世了。传说中,临终前的嬴渠梁把卫鞅叫到了跟前,说希望把君位交给卫鞅,让他来继承秦国,但是卫鞅拒绝了。(这个传说纯属后人附会)君位顺理成章地便由太子赢驷继承了。

赢驷便是秦惠文王,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位有雄才伟略的人物,但比父亲嬴渠梁却更有心机。他即位之后不动声色,对卫鞅依旧恭敬有加,保留他的封地和职位,许多问题上仍旧向卫鞅请教。卫鞅原本担忧赢驷会记得当年的仇,心惊胆战地过了几天,当他发现赢驷的态度和原来的嬴渠梁没有什么不同时,便渐渐安下了心来,以为赢驷已经原谅了他。

轻视身边的人,是卫鞅致命的缺点。

而赢驷,觉得时机成熟,卫鞅已经放下了警惕之心后,便开始了一步步地收权行动。他不再像父亲一样,只当一个橡皮图章,而是开始对卫鞅的报告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虽然很小,但已让卫鞅感受到了领导的压力,让他明白自己终究是国君的下属。逐渐地,赢驷对卫鞅提出的建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卫鞅认识到自己不能再一个人说了算了,赢驷的肯定不会给予他嬴渠梁那般的权力。

卫鞅觉得这样干下去没什么意思,不如以退为进,向赢驷辞职,试探一下赢驷是什么意思。如果赢驷批准,那说明他已经不在乎自己,卫鞅正好可以顺理成章地离开;如果赢驷挽留,那说明他还在意自己,卫鞅可以继续留下来,只要以后小心从事就行了。

卫鞅便打了一个奏章,说自己年岁已高,体力不足以应付工作,希望国君能批准他退休还乡。然而,令卫鞅没想到的是,这个奏章打上去了就如同石沉大海。赢驷既没有说挽留,也没说批准,就是不给予回复。这让卫鞅很是诧异。

赢驷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

很简单,赢驷不想放卫鞅走,也不想把他留下,他要杀了卫鞅!

几天之后,卫鞅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那就是隐居了二十年的公子嬴虔忽然出山,带领一帮公族集体上书,称卫鞅暗中调集军队招募死士,意图谋反。原来,这帮人察觉出了赢驷和卫鞅之间的不和,纷纷跳出来煽风点火。

而在赢驷的身边,也有近臣进谗言说:

“大臣功高盖主就会危害国家社稷,对身边的人过于亲近就会惹来杀身之祸。现如今秦国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况且君上您与商鞅有仇,愿君上早下决断。”

虽然赢驷还没有做出任何表示,但得到风声的卫鞅已经极为恐慌。他本来就没有做谋反的准备,万一赢驷派人来抓,他哪里能逃得掉。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赶紧逃离秦国。于是,卫鞅带上家眷连夜向东逃去,打算到魏国寻求避难。

由于卫鞅的出逃是秘密的,赢驷没来得及发现,秦魏边境的守将也还没得到拘捕的命令,所以卫鞅顺利地逃到了魏国的境内。卫鞅本以为魏国是他年轻时定居和工作的地方,环境熟悉,朋友也不少,在这里避难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事实证明,他再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明眼人都能知道,卫鞅这些年一直帮着秦国对付魏国,魏国人能对他有好感吗?

很快,魏国当地的守将获悉了卫鞅在自己的辖区内居住,他当即派人前去驱赶,给刚安顿下来的卫鞅一家人搬家。魏国人的意思很简单,卫鞅你是不受欢迎的人,赶紧滚出去!卫鞅无奈,只好在魏军士兵的押解下被驱逐回了秦国。

此时的秦国已经到处张贴上了卫鞅的通缉令,赢驷以卫鞅意图谋反为理由下令全国抓捕卫鞅。卫鞅只好带着家人东躲西藏,无比落魄。有一回,天色已晚,他带着家人还没有找到住宿的地方,便向附近的一家旅店投宿。旅店老板不认识卫鞅,本想收留,但卫鞅拿不出官府发放的住宿证明,店老板只好拒绝了他,说:

“商君订的新法规定,没有证明是不能住店的。我要是收留了你,是要被连坐腰斩的啊。”

卫鞅听到这话,不禁感慨道:

“新法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此时的卫鞅相当懊恼,他完全没有自己订立的法律居然最终会害了自己。后人根据此事,引申出了“作法自毙”这个成语。

躲藏已无可能,逃亡他国也没有了机会(边境已被封锁),现下只有两条路给卫鞅选择了。一是自首,向赢驷请罪;二是狗急跳墙,真的谋反。

第一条路卫鞅很快就否定了,因为他知道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现在自首还是要被处斩的。更何况,赢驷已经决心要杀他了,他回去还能有活路吗?

看来只能走第二条路了,左右都是死,倒不如轰轰烈烈一回。于是,卫鞅潜回了自己的封地商,下令封地内所有的部队跟着他一起出动,向首都咸阳进发。因为卫鞅还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加上他过去的威信,部分商地的部队真的被煽动了起来,跟着卫鞅北上咸阳。

从商地前往咸阳,中间必经郑县(今陕西省华县)。郑县位于秦魏交界地带,这里有秦军重兵把守,是一处军事要地。卫鞅的部队如果放任郑县不管,绕开它,就必然会被郑县的秦军所袭击。所以,卫鞅带兵北上,就必须先拿下郑县。

卫鞅的部队开进到郑县的城下,他派人前去劝降,但郑县的秦军拒绝投靠,他们还立刻派人前去咸阳报告卫鞅叛乱的军情,请求支援。

而此时的卫鞅已经完全丧失了过去行军打仗时的理智,末日将至,他不顾一切地下令强攻郑县。郑县的秦军则奋勇抵抗,打退了卫鞅的进攻。就在这个时候,赢驷派来的秦军主力赶到了。卫鞅连忙带部队前去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迎战,一场决定秦国命运的决战就此展开了。

虽说是一场决战,但这场战斗全然没有大战的阵势。卫鞅带领的商地部队人数不多,战斗力也无法和身经百战的秦军主力相比,而且卫鞅的部队刚刚进攻郑县失败,士气低落,绝大多数士兵并不愿意造反。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所有人都能预料到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战斗的结果卫鞅自己其实也早预料到了,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真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有富国强兵的谋略,和与霸主争锋的气概,到了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和自己相处二十多年的同僚和部下自相残杀。

前方和他对阵的秦国军队是他带领过的,军法也是他亲手制定的。如今那些秦国的士兵杀气腾腾地面对着自己,正打算割下卫鞅手下的首级去领赏。而在卫鞅的身边,是跟随他多年的商地将士,他们一直以来守护着卫鞅,把商君的名号当做自己的荣耀。如今这些士兵们一个个无精打采,满脸的惶恐和迷惘,很多人还带着在郑县战斗留下的伤。

卫鞅深深地感到命运和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无论怎么样,走到这一步已经值了。他已经实现了封官拜相、开疆拓土的理想;他以一手之力使一国强大,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偶像吴起;他发动了叛乱,向赢驷发出了激烈的抗争,就算今天死在了这里,也一点都不窝囊。他的一生,已经足够了!

就让自己的鲜血,给秦国迈向天下的伟大征程祭旗吧!

彤地之战开打了。卫鞅的部队很快就被打得一败涂地,士兵们四处逃散。只有卫鞅与一帮忠心的卫士和随从还留在战场上,一群秦军士兵凶狠地包围上来,与卫鞅的手下展开了最后的厮杀。不久,一名秦军士兵杀到了卫鞅的面前,他大喊一声,用手中的利剑砍向了卫鞅的脖子。

在头颅落地的那一刹那,卫鞅看见地平线上威武雄壮的秦国铁军,“秦”字的战旗正在漫天的飞扬,而秦国的天空已渐渐变成了暗红。

他笑了……

叛乱被平定的消息立刻传到了咸阳,但赢驷还是没有放过卫鞅。他下令继续对卫鞅处以极刑,将他的尸体车裂后示众,并处死卫鞅的全族。当年的羞辱之仇,最终被赢驷以名正言顺的方式报了。

赢驷诛杀卫鞅的举动让很多公族和守旧派的弹冠相庆,他们觉得压制他们二十多年的这块大石头终于没有了,卫鞅的新法也没有理由存在了吧,他们可以继续过以前那种安逸的生活了。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所有递交上去请求废除新法的奏章都被赢驷驳回了。赢驷下令卫鞅的新法继续有效,而且秦国的后代永远不许废除新法。

卫鞅以一己之力使一个贫弱的国家走向了富强,而且是会一直富强下去。而他所制定的政策不断被后人争议和借鉴(尤其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他不仅影响了秦国,而且“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毛泽东语)

而完成黑色裂变的秦国,他的征途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