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闭:如何与孤独症儿童有效沟通互动的38堂康复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学校篇

孤独症孩子的学校生活,无疑是我们从专业角度接触、观察、了解、研究和探索孤独症康复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和专业发展基地,并且这也是笔者长期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最为熟悉的环境。所以我们把这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展开,以便广大读者能够对孤独症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其实,不管是普通孩子还是孤独症儿童,他们在学校里的活动无非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和自发自觉行为三大部分。

在普通学校里,很多情况下,老师都会被淘气顽皮的孩子们逗得哭笑不得、爱恨交加;而在我们特殊学校里,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境况:为了能激发孤独症孩子们的社交动机,令他们也能跟老师“顽皮淘气”,我们费尽心机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各种大好机会,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

孤独症儿童尤其是中重度孤独症儿童,他们的警醒度和社交动机都普遍偏低。这就自然造成了他们在学校里的绝大多数活动都属于社会功能性很低的自发性行为。相比起同龄普通孩子们“和大家一起玩”,孤独症儿童更喜欢自娱自乐;相比起沉醉在“人”的世界里,孤独症孩子们更倾向于陶醉在“物”的天地里。即使孤独症孩子有时会对某个人产生兴趣,那也只是因为那个人手里拿着的小零食或小玩具之类的物品吸引了孩子们。假如他们对人感兴趣的话,那基本也是对自己本身,比如很多孤独症孩子会喜欢张开双臂拼命站在原地旋转,要么就伸开五指举到眼前入迷地研究着什么手部构造等,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前庭刺激或视觉偏好。

一部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跟老师会有某种程度的互动,尤其是在课堂上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环节里。而中重程度孤独症儿童则极少会主动和老师产生双向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硬要“拉着”孤独症孩子与我们一起完成某项任务的话,就会很容易令这些小家伙儿们变得烦躁不安,由此导致彼此之间的距离反而更远。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我们需要改变与其打交道的策略,比如“顺着”他们的兴趣所在,然后想办法、找感觉(找到彼此互相影响的那种互动感觉,在康复教学中显得相当重要)和孩子们一起玩“他们的”玩具。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你能成功地与孤独症孩子建立起了双向互动的有效关系,那么,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获得了绝无半点社会功利目的在其中的最为纯粹的人际关系。

在高功能孤独症孩子之间,会有一些伙伴关系的建立,但基本都是比较简单的两人朋伴关系;在中重度孤独症孩子之间,能够彼此发生(谈不上建立)朋伴关系的概率很低、持续时间极短,并且基本也是由共同感兴趣的小零食或小玩具所引发。所以作为特教老师,我们绝对不需要担心孩子们会拉帮结派地搞校园冲突。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一个个鲜明生动、波澜起伏的实际校园生活案例来走近孤独症,走近这些孩子们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