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一、国家战略助力产业发展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给予支持与规范。“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推动健康服务发展的政治引领、思想动员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
(一)政治引领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是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掷地有声。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国民经济社会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先后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对健康中国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周密部署,成为指引当前和今后国民健康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
(二)思想动员
通过争创健康城市、健康促进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扶贫工程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三)组织保障
中央专门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深改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小组、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小组、社会体制改革小组等,形成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地方深改领导小组、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在内的多级联动领导组织体制,确保各项健康战略和政策落地实施。
二、健康服务市场极具潜力
(一)新医改催生新兴服务市场
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40 974亿元,4万亿元以上卫生总费用的存量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等措施的出台,催生了健康服务业多个细分市场的蓬勃发展。比如,新医改对原有公立医院运营体系进行调整,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运营,鼓励发展民营医疗,这些举措必将孕育出一批新兴健康服务类公司;分级诊疗正在加速推进,基层健康服务将得到大力发展,医药的供给侧改革把优质企业的发展空间打开了,结构变化正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之健康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已经风生水起,产能过剩、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等现象有望得到遏制,这将产生巨大的结构性投资机会。
(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奇点”即将来临
先进的健康诊断和干预手段、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疾病的诊断和分析方式,将带来更广阔的行业增量空间。精准医学、基因测序、智能健康管理等高科技服务由于规模效应带来成本逐步下降,以及基因大数据解读方面取得的进步,都有望创造出巨大的新兴细分市场。
(三)产业与资本的互动频繁,行业并购与重组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从国内行业并购案例数来看,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名列第5位,并购案例数为210起,数量占比8.7%。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国公司继续加快海外并购步伐,中国企业通过资金优势、市场优势从海外购买技术或者产品实现产业升级的案例越来越多,分享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加快产业进步和公司发展,这些都给健康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健康消费需求日趋成熟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健康生活和健康状态的需要也越来越多,随着供给侧健康服务市场的不断扩张,健康消费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具体来看:
(一)综合消费趋势
健康服务消费者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已不单纯局限于体检服务,而是与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中医养生、美容、运动指导、饮食指导、疾病康复等结合在一起共同消费,这既便于消费的一致性,也对健康服务提供商提出更高的实力要求。
(二)场所消费趋势
健康服务已由单纯的流程服务向场所消费转型,健康旅游、中医养生度假村、健康会所等作为健康服务消费场所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三)电子化平台消费趋势
随着电信、通信与网络等相关科技的快速进步,健康服务消费者可以不用亲自上诊所或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而是依靠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在家里直接与医师做沟通与接受诊疗。新时代的健康服务业,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上将有更灵活的表现:除了利用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外,大型入口网站也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媒介。
(四)“预警”与“预治”消费成为热点
由于健康检测设备的不断技术更新,健康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越来越具有预测性。这必然使健康服务的概念由“检查”转向“预防”。
(五)互动服务趋势
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对个人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干预的措施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为了随时掌握身体健康状况、更新健康档案,提早发现并及时预防疾病已逐渐成为健康服务的主体内容。健康管理的连续性特征要求消费者可随时与专业的健康服务人员进行沟通,以调整生活方式,建立起互动化健康干预,向最佳健康状态促进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成为消费热点之一。
四、国际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发达国家的健康服务业起步早、发展迅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普遍超过15%,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过10%,其增长速度几乎超过每个国家的GDP增速。美国最大的产业是服务产业,而服务产业中最大的是健康服务业。目前,美国健康服务业占美国经济的17%以上。美国经济学家预测,到2020年,美国的健康服务业将占到美国经济的25%,其包括医疗器械、制药与药品和健康服务,其中又以占65%的健康服务为主。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和天然健康产品市场。这些发达国家以其领先的科学技术优势,在健康服务业中占领全球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在发展中特别注重品质,重视研发力量的投入和企业形象的维护,并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些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案例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大健康理念在浙江的实践
2016年8月19日,中央高规格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卫生与健康事业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200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杭州小营巷调研时强调:没有人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04年,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设卫生强省的战略目标,勾画健康发展蓝图。十余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发展。如今,浙江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践行习近平大健康理念,健康浙江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全国典范之一。
一、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卫生强省
2005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习近平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卫生强省”政策主要举措包括:加大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实施“科教兴卫工程”;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强院工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
二、贯彻预防为主,强化疾病防控
2003年12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并做了《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推进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卫生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广大卫生工作者精神状况好、工作努力积极,基层卫生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非典时期,小营巷社区党员和群众率先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书》,呼吁市民为夺取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为天堂杭州的更美更洁做出贡献,继承和发扬了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2003年5月13日,小营巷社区启动“5803抗击非典、清洁家园”卫生工程。小营巷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典范,其精神资源和具体做法受到广泛关注,显示了卫生运动的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小营巷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就是我省群众性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生动写照,也是我省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三、强化未病先防,发展中医中药
2005年,浙江省提出“中医药攀登工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省地共建的原则,全面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扶持传统中医药,开展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努力实现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转变。2007年习近平在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成立时的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积极为中医药发展创造条件。”2008年省政府成立了中医工作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在“中医药攀登工程”等多个政策的推进下,中医药蓬勃发展,直至今日,全省已有10个市和84个县(市、区)启动了卫生强市、卫生强县(市、区)的建设,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迅猛提升,“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浙江中医药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四、建设健康城市,普及健康生活
近些年来,浙江全面持续推进健康浙江建设,特别是在健康城市方面,依据《渥太华宪章》提出的健康促进三大策略和五大优先工作领域,确定了“七个人人享有”的总体建设目标和“六大建设任务”,以杭州为试点开展积极探索,并获得良好结果和重要经验,最终在2016年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作为中国的健康城市样板之一进行成果汇报,获得一致的好评。十年来,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示及意见,杭州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统领,以“项目推进”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五、加强基层卫生,优化健康服务
2003年12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视察浙江省卫生厅时,提出要继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要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农村和基层社区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在农村每1000~2000人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在城镇每1.5万~2万人建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建设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综合、便捷、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浙江省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积极争创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开展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推进“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和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等取得了很大成绩,基层医改经验引起全国关注。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央媒体到杭州市进行集中调研采访活动,进一步总结杭州市的医改经验,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借鉴。
六、普及农民医保,完善健康保障
新农合工作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多次深入农村调研,视察新农合开展情况。省政府连续多年将新农合列入“十大民生实事”;省委、省政府和省委组织部把新农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分析评价体系,多举措并重,健全运行机制,实行“住院统筹为主,兼顾门诊统筹”的保障模式,建立政府组织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公开公示、定期审计督导等监督机制,促进新农合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
七、营造美丽家园,建设健康环境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推进公共卫生建设》中提出要以创建卫生城市、建设健康城市为抓手开展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为契机进行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形成“以讲卫生为光荣,以不讲卫生为耻辱”的社会氛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的“两山”重要思想成为浙江新时期发展的主要思路,推动了包括“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五水共治”等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确立了“绿色浙江”的目标,并不断向“美丽浙江”“诗画江南”迈进。
八、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健康产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一直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提出要鼓励健康产业发展。2004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全省首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优势。2005年3月10日习近平撰文《将服务业培育壮大为“主动力产业”》,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增长转型的客观要求。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将服务业逐步培育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产业。”2005年3月23日习近平在《增强走在前列的意识》中提出,“要创一流业绩,不仅要使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位置,而且要在实践中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全国提供有益的探索和经验。”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指出“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九、科学规划引领,突出健康考评
2011年,浙江省政府第81次常务会议把“健康浙江”发展战略研究列入重点推进工作。201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要按照与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优化健康服务、培育健康人群、加强健康管理、改善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和弘扬健康文化等六个关系国民健康的重大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浙江省人民健康水平。2013年初,省政府层面将“健康浙江”发展战略研究形成特色成果。2014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制定实施具有浙江特色的健康发展战略,积极落实国民健康行动计划,从公民健康测评、疾病监控、健康管理等多方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更加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2015年,浙江基本形成健康促进型社会,建设“健康浙江”正式纳入“十三五”规划。在“健康浙江”的战略布局中,医疗卫生服务、城乡环境整治、食品安全保障、全民体育发展等任务目标环环相扣、周全缜密。
十、提升学科水平,培养健康人才
近年来,国家在健康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高度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新医改”的迫切需求、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之慢性病的“井喷”趋势,使得传统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人们对于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21世纪的健康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从指导思想、培养计划、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到课程设计都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变,以保证我国的下一代健康相关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新时期国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因此,探索一种全新的健康人力资源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医学教育改革刻不容缓。近年来,浙江省在健康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各有优势的健康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实现了若干“第一”。这些“第一”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对于高等教育“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的论断一脉相承、紧密相连。
(郭 清 王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