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带下病
带下过多
【概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治疗原则:除湿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各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偏高)等均可引起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
名医案例
蔡连香医案(1则)
慢性盆腔炎气血不足,脉络瘀阻之带下症,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剂收效。
个人信息:孙某,女,30岁,已婚。
初诊:2006年8月26日。
主诉:带下量多、右下腹痛半年。
现病史:近半年来带下量多、右下腹痛明显。目前右下腹绵绵作痛,腰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乏力、食少纳差。末次月经:2006年8月20日,4天净。
检查:舌质嫩、苔薄黄,脉弦细。妇科检查:右附件片状增厚、压痛(+),左侧压痛(+)。
中医诊断:腹痛,带下病,属气血不足,脉络瘀阻。
西医:慢性盆腔炎。
治则: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熟地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淮山药15g,败酱草15g,青、陈皮各6g,石见穿12g,穿山甲6g。6剂,水煎服。配合中药腹部外敷:千年健12g,白芷10g,红花10g,川椒10g,莪术10g,䗪虫10g,水蛭10g,威灵仙12g,皂角刺10g,石见穿10g,红藤10g,青、陈皮各10g,生黄芪10g,徐长卿10g。14剂,水煎服。
二诊(2006年9月16日):患者诉白带减少,乏力减轻,仍感腹痛,时觉怕冷,夜眠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再予前法出入。当归10g,川芎6g,丹参10g,熟地10g,何首乌10g,小茴香10g,吴萸3g,川椒3g,生黄芪15g,制香附6g,路路通10g,王不留行6g,夜交藤20g,白芍12g,甘草3g。3剂,水煎服。继续中药腹部外敷。
三诊(2006年10月21日):下腹隐痛消失、无白带,现觉乳房胀痛。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弦。治则:养血益气,补肾疏肝。当归10g,丹参12g,白芍12g,熟地12g,川断12g,鹿角片6g,柴胡10g,制香附10g,首乌10g,太子参15g,巴戟天6g,炙甘草3g,肉苁蓉12g,陈皮10g。继续中药腹部外敷。经治疗3个月后,诸症消失。
按:蔡老师认为带下病当根据带下的色、量、味及其他四诊情况,首先辨清寒热虚实。本案久病多虚,故一诊中以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淮药15g健脾化湿;久病多瘀,故以当归10g、石见穿12g、穿山甲6g、川芎6g活血散瘀。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是治疗此病的大法。湿热邪瘀日久,脉络不通,瘀血内阻,阴液耗损,正气不足,致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或虚者更虚。证型单一出现者少,复杂多变者多。蔡老师治疗本例带下病从整体出发扶正祛邪,而不是一味清热除湿。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较西医治疗更具优势,多途径综合给药能更加提高疗效,外用药起到了内病外治的作用。为防治慢性盆腔炎发作,生活调护亦非常重要,慢性盆腔炎应彻底治疗以免缠绵反复。
(整理:李亚俐 审阅:蔡连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