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7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
患儿男,2月龄,以“间断发热伴腹泻,轻咳,嗜睡7天”为主诉入院。
【病史】
7天前行乙肝及卡介苗接种,当天夜里出现发热,体温37.5℃,次日体温升到39.6℃,予口服退热药及消炎药,物理降温,发热无明显好转,体温为37.5~38.7℃,每天口服退热药3~4次,同时伴有腹泻,为绿色不成形软便,3~4次/天,轻咳,有痰不易咳出,3天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CRP明显升高,予美罗培南静脉滴注3次,发热无明显好转,家属为求进一步诊治,现就诊于我院急诊,以“颅内感染?”收入小儿神经科。病来患儿精神萎靡,就诊当天咳嗽加重,进乳略差,嗜睡,小便正常,就诊当天排稀便3~4次。
既往史:
1月龄时因右小腿包块就诊于我院小儿骨科,诊断为右小腿广泛皮下组织钙化症。予对症治疗后好转。
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
G1P1,36W+2,因胎膜早破剖宫产,脐带缠颈2周、羊水污染,出生体重2.9kg,出生时无呼吸,缺氧窒息持续约40分钟,于当地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7天,患儿出生时行乙肝疫苗接种,7天前行乙肝疫苗复种及卡介苗接种。
家族史:
无结缔组织病家族史,无肝炎、结核接触史。
【体格检查】
T 38.3℃,HR 130次/分,RR 30次/分,W 5.8kg。一般状态可,呼吸平稳,前囟平坦,周身皮肤及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结膜无水肿,咽不红,咽反射正常,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腹软不胀,肝肋下4cm、质地Ⅱ°硬,脾肋下未及,肢温,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肱二、三头肌反射正常,左膝腱反射亢进;颈强,布氏征(+),克氏征(+);双巴氏征(+)。
辅助检查:(入院前1天当地)CRP 193.43mg/L,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阴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阴性,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肝、肾功、心肌酶谱、血糖、血淀粉酶、血清离子未见异常。腹部超声:腹水(少量),肝大,胆囊壁厚,脾未见异常,双肾,膀胱输尿管未见异常。胸片:双肺少许渗出。入院当天在我院检查结果如下:血常规WBC 35.9×109/L,NE 53.1%,RBC 3.0×1012/L,Hb 88g/L,PLT 116×109/L;CRP 146mg/L;血气分析pH 7.145,ABE-11.7mmol/L;血氨70.2μmol/L,乳酸3.6mmol/L;DIC:PT 15.8秒,APTT 35秒,PCT 1.43ng/ml。
【初步诊断】
1.颅内感染可能性大。
2.脓毒症。
3.失代偿性酸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
1.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抗感染。
2.丙种球蛋白400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支持疗法抗感染。
3.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静脉滴注营养神经。
4.甘露醇+托拉塞米降颅压治疗。
5.纠酸补液。
入院第2天:反应较差,体温最高37.9℃,无吐泻,易烦躁,睡眠增多,双下肢水肿,尿量较前减少。完善腰穿:脑脊液压力v=64滴/分,脑脊液常规:WBC 60×106/L,NE 40%;脑脊液生化:Cl-114.8mmol/L,Glu 3.75mmol/L,蛋白0.80g/L;脑脊液巨细胞病毒-IgM、HSV(Ⅰ+Ⅱ)-IgM、风疹病毒-IgM抗体、弓形体-IgM抗体均阴性,细菌涂片阴性,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阴性。
【确定诊断】
颅内感染。
入院第3天:患儿夜内仍有间断发热,最高38.4℃,早晨出现周身散在针尖大小红色充血性皮疹,部分融合成片,查体:口腔黏膜散在白斑,双肺听诊中小水泡音,腹胀,手指指甲与皮肤移行部脱皮。予患儿心电血氧监护,患儿体温37.7℃时,心率178次/分,呼吸40~60次/分,血氧99%,血压79/43mmHg。体温恢复正常后,心率140次/分,呼吸30~40次/分,血氧95%。予患儿完善急诊腹部超声,因腹胀气较重未能完成,予患儿肠管排气1次。全腹CT:肝大;中腹部及右下腹部分小肠积气;左中腹部高密度结节,肠石?头MRI:脑外间隙增宽,透明隔间腔增宽。肺CT:双肺背侧胸膜下及左肺上叶舌段炎症。日内予患儿继续消炎,纠酸,补钾对症处理。
【补充诊断】
1.鹅口疮。
2.急性支气管肺炎。
【进一步治疗】
1.氟康唑5mg/(kg·d),每天1次口服。
2.皮肤科会诊意见
药疹不排除,暂停用盐酸头孢吡肟静脉滴注。
3.预约冠状动脉超声检查。
入院第4天:患儿仍低热37.8℃,无寒战,无抽搐,口服布洛芬后热可退至正常。吸奶力量弱,咳嗽较前好转,无吐泻。查体:呼吸平稳,腹软、略膨隆,肝大肋下近6cm,质地Ⅱ°硬,脾肋下2~3cm质地Ⅱ°硬。肢体活动可,双足仍有水肿。
请小儿心脏科会诊,意见:患儿发热大于5天,发热次日躯干起过红色充血性皮疹,大片样,伴有结膜明显充血,有少许眼屎,口唇红似涂口红,颈部未起过包,住院期间手足肿胀,入院第3天发现右手中间三指指甲移行部脱皮。查体:左肺有湿啰音,心音有力,L3~4可以闻及2/6级SM,P2正常,肝大肋下近6cm,质地Ⅱ°硬,脾肋下2~3cm质地Ⅱ°硬,足背指压痕阳性。结合血象高、CRP高,可以确定诊断川崎病。
【补充诊断】
川崎病。
【进一步治疗】
1.补足丙种球蛋白至2g/kg。
2.加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口服,注意低蛋白血症和冠状动脉改变。
入院第5天:无发热,偶有声咳,无呕吐,无抽搐。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查体基本同前。复查:血常规WBC 40.1×109/L,NE绝对值25.34×109/L,RBC 2.3×1012/L,Hb 64g/L,红细胞比容19.5%,PLT 111×109/L,幼稚粒细胞1%;CRP 56.7mg/L,DIC常规PT 13.9秒,D-dimer 839μg/L;脑钠肽297.5(0~80pg/ml);肝功能TP 58.5g/L,ALB 22.3g/L,尿酸498μmol/L。
【补充诊断】
1.低蛋白血症。
2.高尿酸血症。
3.重度贫血。
【进一步治疗】
1.按照小儿血液科会诊意见
首先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一般要求血红蛋白大于100g/L,否则骨髓穿刺容易失败。不知诊断川崎疾病是否依据充分。注意鉴别:①脓毒症,G+葡萄球菌感染;②莱特勒-西韦病;③麻疹。
2.皮肤科会诊意见
不除外药疹,暂不处置,观察。
3.患儿加用美罗培南抗感染。
4.就诊当天输白蛋白1次,纠正低蛋白血症。
5.入院第6天输滤白红细胞,之后视复查血情况决定是否骨穿。
入院第6天:仍发热,体温38.1℃,吸奶有力,无青紫,无喘憋,无吐泻,饮食睡眠可。查体:呼吸平稳,前囟平坦,躯干部皮肤可见散在皮疹,突出体表,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L3~4可以闻及2/6级SM,腹软膨隆,肝大肋下近5cm,质地Ⅱ°硬,脾肋下2~3cm质地Ⅱ°硬,肢温,双下肢水肿较前改善,指压痕阳性。
输滤白红细胞期间患儿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全身出现散在红色片状皮疹,皮疹不凸出于皮肤表面,压之可褪色,迅速停止输血,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脱敏治疗,同时予患儿心电血压监护及吸氧,心电血氧监护下患儿心率波动于170~180次/min,呼吸45次/min,低流量吸氧下血氧饱和度98%~100%,十余分钟后皮疹逐渐消退,1小时后患儿皮疹再度出现,性质同前,予盐酸异丙嗪5mg肌内注射,随后皮疹逐渐消退,心电血氧监护下患儿心率波动于140次/min左右,呼吸35次/min,未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为98%~100%,期间予患儿托拉塞米脱水1次,此后未再出现皮疹。
入院第7天:仍有低热,皮疹较前略有消退,无抽搐,状态反应一般,无吐泻,无咳喘,饮食睡眠欠佳。查体: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双足硬肿。完善心脏彩超检查:冠状动脉显示清晰,左、右冠状动脉增宽,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约2.3mm,前降支宽约3.4mm(图7-1),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4.4~5.4mm(图7-2)。房间隔中部可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约2.8mm。
图7-1 病后13天心脏超声:LCA内径宽约2.3mm,LAD宽约3.4mm
图7-2 病后3天心脏超声:RCA增宽,宽约5.4mm
再次请小儿心脏科会诊:意见为患儿目前仍有发热,此次发热持续4~5天,大量出汗后伴有周身皮疹,口唇干红,双眼球结膜无充血,双手指甲移行部脱皮,卡斑不红,肛周无脱皮。心脏超声示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约2.3mm,前降支宽约3.4mm,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4.4~5.4mm。血常规:PLT 252×109/L。目前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丙种球蛋白不反应,建议:再次予丙种球蛋白2g/kg冲击治疗。
入院第8天:无发热,皮疹较前减少,无咳喘,无呕吐腹泻,精神状态可,食睡可,二便正常。
入院第9天:最高体温37.1℃,皮疹较前减少,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排稀便。复查:血常规WBC 21.9×109/L,NE 43.7%,Hb 85g/L,PLT 518×109/L;CRP 139mg/L。
【进一步治疗】
停用美罗培南,改为万古霉素联合盐酸头孢吡肟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入院第12天:仍有低热37.5℃,昨日周身出现皮疹,今日晨皮疹较昨日减轻。
转入小儿心脏科进一步治疗。
【转入诊断】
1.川崎病(冠状动脉瘤)。
2.合并神经系统受累。
3.丙种球蛋白不反应。
4.贫血(重度)。
5.低蛋白血症。
6.急性支气管肺炎。
【进一步治疗】
1.继续阿司匹林口服非特异抗炎、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
2.追加丙种球蛋白12.5g静脉滴注调节免疫、保护冠状动脉。
3.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mg静脉滴注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入院第13天:患儿夜内最高体温38.0℃,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过程顺利,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肝肋下3cm,脾肋下未及,肢温,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入院第14天:烦躁、哭闹,尿量多,无呕吐、抽搐,无发热,查体:神清,精神反应可,前囟凹陷,皮肤弹性略差,颈无抵抗,复查肝功能ALB 28g/L,仍低。
【进一步治疗】
再次静脉滴注白蛋白1次;补液GNK 100ml静脉滴注。
入院第16天:体温37.4℃,偶有声咳,无咳痰,饮食二便正常。复查:血常规WBC 28.8×109/L,NE 23.3%,RBC 2.9×1012/L,Hb 83g/L,HCT 24.7%,PLT 1260×109/L;CRP 17.8mg/L;NT-proBNP 1183pg/ml;血清钾钠氯正常;肝功能TP 98.8g/L,ALB 47.6g/L。DIC正常。复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显示清晰,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宽约2.8mm,发出后约5mm处可见瘤样扩张,较宽处约7.5mm(图7-3),扭曲后走向右房室环,右房室环处冠状动脉显著扩张,内径约11.7mm,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宽约4.0mm,左前降支宽约5.7mm,左回旋支宽约4.9mm(图7-4),冠状动脉内膜光滑,未见血栓及斑块。房间隔中部可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约2.5mm。心包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3~5mm(图7-5)。
【补充诊断】
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
【进一步治疗】
1.阿司匹林减量至3~5mg/(kg·d)。
2.口服华法林,0.05mg/(kg·d),顿服。
入院第17天:体温36.5~37.4℃,无咳嗽,无吐泻,无抽搐,饮食二便正常。傍晚患儿周身出现大量红色皮疹,有痒感,伴烦躁哭闹,家属诉昨日午后口服华法林后出现皮疹并逐渐加重。
图7-3 病后22天心脏超声:RCA起始部宽约2.8mm,发出后约5mm处可见瘤样扩张,较宽处约7.5mm
图7-4 病后22天心脏超声:LCX宽约4.9mm
图7-5 病后22天心脏超声:心包腔内可见少量液性暗区,3~5mm
治疗:停用头孢与华法林,给予异丙嗪肌内注射减轻过敏反应。
入院第18天:体温37.4℃,未予特殊处置后热退,精神状态尚可,皮疹消退,未见出血点。复查DIC:PT 19.1秒,INR 1.7。
入院第19天:夜内体温36.9~37.5℃,皮疹现已消退,生命体征平稳,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
入院第20天:无热,状态好,查体同前。拟复查腰穿,家长拒绝。
入院第21天:昨日体温最高37.3℃,偶有声咳无痰,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复查:血常规WBC 22.2×109/L,N 25.4%,Hb 91g/L,PLT 1032×109/L;NT-proBNP 970.1pg/ml,超敏肌钙蛋白T 0.007ng/ml;CRP 26.00mg/L,ESR 33mm/h;DIC常规PT 11.9秒,INR 1.1,D-dimer 338μg/L;尿常规正常。
【进一步治疗】
加用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入院22天:昨晚体温37.8℃,体温上升较快,伴有口唇红,予布洛芬口服后体温渐降至正常,但患儿有阵发性哭闹、进乳差,尿量正常。凌晨2∶00左右患儿周身出现散在荨麻疹,未予特殊处置,至今晨原有荨麻疹消退,颈部、腋窝出现少量散在的新的荨麻疹,测体温37.2℃。
【进一步治疗】
停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今日换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
入院第23天:昨日体温最高37.3℃,无咳嗽,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没有阳性体征。复查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显示清晰,右冠状动脉起始部显著扩张,宽约8mm,走行迂曲,局部呈串珠样扩张,至右房室环处显著,最宽达11~15mm,其内可见13mm×13mm附加样回声(图7-6),较均匀一致,偏强,无明显活动度。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宽约4.2mm,左前降支宽约6.5mm(图7-7),左回旋支宽约4.0mm,其内未见附加回声。房间隔中部可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约2.5mm。心包腔未见液性暗区。诊断:右冠状动脉扭曲伴显著弥漫性扩张。右冠状动脉中远段附加血栓样回声,远端严重堵塞。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弥漫性扩张(符合川崎病冠状动脉改变)。卵圆孔开放状态,房水平少量左向右分流。静息状态下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正常。
图7-6 病后1个月心脏超声:RCA右房室环处显著扩张,达11~15mm,其内可见13mm×13mm附加样回声(箭头),较均匀一致,偏强,无明显活动度
图7-7 病后1个月心脏超声:LCA起始部宽约4.2mm,LAD宽约6.5mm
【补充诊断】
右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治疗】
静脉注射肝素钠抗凝。同时予右旋低分子糖苷静脉输液。现患儿病情重,随时可能出现心血管意外。建议去北京上级医院就诊,家属拒绝转院,要求在我院继续治疗。
入院第24天:昨日体温最高37.4℃,无咳嗽,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查体:指趾甲缘皮肤移形处可见脱皮。再次向家属交代病情,家属同意转院。
【出院医嘱】
1.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
2.口服果糖二磷酸钠溶液。
3.口服铁剂纠正贫血。
【出院诊断】
1.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
2.右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3.无菌性脑膜炎。
4.低蛋白血症。
5.重度贫血。
6.急性支气管肺炎。
【门诊随访】
2个月之后心脏超声:LVED 27mm,LVEF 67%;与3个月前比较,未见明显增粗的右冠状动脉结构,原血栓样结构未显示,右冠状动脉宽约2.7mm。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及左前降均呈不规则扩张状态,起始部宽约3.2mm,左前降支宽约4.5mm(图7-8),其内未见附加回声。房间隔中部可探及左向右分流,分流束宽约2.5mm。各心腔内径在正常范围,左室各壁向心运动良好。室间隔未见回声中断,多普勒未探及分流信号。动脉导管未见开放。各瓣膜开放及关闭良好,多普勒未探及反流信号。心包腔未见液性暗区。
16个月之后:LVED 27mm,LVEF 67%;左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约3.3mm(图7-9),右冠状动脉主干内径宽约2.2mm。
图7-8 病后2个月心脏超声:LCA起始部宽约3.2mm,LAD宽约4.3mm
图7-9 病后16个月心脏超声:LCA内径宽约3.3mm
【诊治解析】
1.患儿诊断川崎病依据充分:①患儿持续发热远远超过5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等治疗无效;②发热期间双眼球结膜充血;③发热期间口唇红、干;④发热期间躯干起皮疹;⑤双足硬肿,后期手指甲、趾甲与皮肤移行处脱皮;⑥颈部淋巴结肿大;⑦冠状动脉明显增宽、血栓形成;其他:血象WBC≥15×109,中重度贫血,CRP>30mg/(kg·d)。
2.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1)支持点:患儿存在前驱感染史,精神萎靡,嗜睡,查体:左膝腱反射亢进;颈强直,CRP明显升高;脑脊液细胞数升高。
2)不支持点: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脑脊液生化没有改变,冠状动脉改变特异。
(2)脓毒症
1)支持点:患儿存在前驱感染史,精神萎靡,嗜睡,反复起皮疹,肝大、脾大,血象明显升高,CRP明显升高。
2)不支持点:多次血细菌培养阴性,二、三代头孢、培南类、糖肽类联合应用均无效;病史中双眼结膜充血,恢复期指甲移行部脱皮以及冠状动脉特异改变。
(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
1)支持点:患儿持续发热,抗生素无效,起皮疹,肝脾增大,血象高,分叶核为主,贫血,CRP明显升高,血培养阴性。
2)不支持点:激素效果不明显,冠状动脉改变特异。
3.该病例有很多特别之处:①患儿年幼,白天多处于睡眠状态,发病初除非想到川崎病,否则会忽略结膜是否有充血;②患儿明显低蛋白血症、双足指压痕阳性、水肿与川崎病手足硬性肿胀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③反复起皮疹很容易误导医生是皮肤过敏;④应用丙种球蛋白不反应导致发热持续、血管炎症进展;⑤患儿2周就形成冠状动脉巨瘤可能与发热持续时间长、低蛋白血症时间长有关;⑥患儿3~4周形成大血栓可能与丙种球蛋白不反应,反复追加丙种球蛋白和激素引发血小板明显增多有关。该种情况国外也有报道:小于3月龄的婴儿,川崎病常常不典型且多对丙种球蛋白治疗不反应,因此增加冠状动脉巨瘤的风险[1]。
4.患儿有多项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男孩,2月龄,发热>2周,CRP>100mg/L,末梢血WBC>30×109/L,N>80%,存在中重度贫血,PLT>1000×109/L,低蛋白血症[2]。同时该患儿有丙种球蛋白不反应的高危因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前CRP>100mg/L,LDH>590U/L,和(或)Hb<100g/L[3]。
5.冠状动脉巨瘤通常不能恢复正常,加之该患儿出现冠状动脉内大血栓形成,很容易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冠状动脉瘤破裂、猝死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治疗除了阿司匹林非特异性抗炎,主要靠华法林抗凝,但是该患儿因为服华法林后起皮疹,在不能分清是不是该药引起的情况下,只能停用。尿激酶[4]以及肝素也可以应用于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但必须是静脉应用,对于2~3月龄的婴幼儿长期用药很不方便,所以最终还得改回华法林。也许是该患儿因为血栓发现早,血栓结构尚处于疏松状态,经过及时治疗,最后血栓溶解,预后还算不错。但后期复查的图像中没有原来右冠状动脉血栓处图像,应该建议家长做冠状动脉CTA,以免漏诊远端冠状动脉瘤。
(王 虹)
【参考文献】
[1]Leonardi S,Barone P,Gravina G,et al.Severe Kawasaki disease in a 3-month-old patient:a case report.BMC Res Notes,2013,6:500.
[2]Kobayashi T,Inoue Y,Takeuchi K,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unrespon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Circulation,2006,113(22):2606-2612.
[3]Fukunishi M,Kikkawa M,HamanaK,et al.Prediction of non-responsiveness to intravenous high-dose gamma-globul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at onset.J Pediatr,2000,137(2):172-176.
[4]周南,包瑛,张红爱,等.尿激酶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瘤伴血栓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