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教育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地冲击着传统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日益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越来越关注、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寄予了越来越多的期望,高等医学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既多样又艰难的选择。
关于信息技术
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其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也从局部、小范围逐步演变为全民运动,网络课程、微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下文或称为“慕课”),电子书包、电子教材,课程平台、学习中心等各种网络资源盛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几乎触及了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我们已经俨然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技术、工具、软件、平台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接不暇。但是,总有理性的教育学者会从多方面、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论、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针对过热的MOOCs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慕课可以给学习者带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大的自由度,可以给课堂转型带来新的动力,但是绝不能因此否定人际互动的价值。他说,“我想起凡是技术手段有更新的阶段,都会有一种声音出来说新的技术会翻转课堂,但是每一次的结局都是不可能的。技术终究是手段。教育需要把握一些基础的理论的东西,新的技术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人际互动的智慧碰撞。因为教育需要两个过程:一个是认知发展和概念建构的过程,另一个是集体形成集团思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产生认知矛盾,推动集团思维不断递进。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都是教育常识。”(教育思想网,2016)
因此,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本书立足医学教育基本过程研究,从生源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运行、教学改革与调整、教学效果以及医学终身教育等方面将国际与国内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和梳理,采取以单独国家或地区成横向独立章节、以时间递进为纵向发展脉络的撰写方法,以方便读者根据各人喜爱和需求进行选择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进行纵向历史研究。
本书没有采取核心要素模块化横向分类撰写的方法,使研究虽然就单一国家或地区而言是系统的和完整的,但是,就比较性而言却略显欠缺。笔者希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多侧重这一视角的研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进行分类横向研究,显化比较性,增强借鉴价值,以弥补本书的不足。
关于国际化
国际化是当今时代不可回避的一个教育热点问题,并将在未来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地持续发展。
图1 2010—2016年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
(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Vein?wd=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
图2 2000—2015年教育国际化与医学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
(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Compare?wd=教育国际化,医学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
图3 2000—2015年医学教育化与医学教育国际化研究动态图
(资料来源:http://trend.wanfangdata.com.cn/Compare?wd=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国际化,万方数据:2016-10-31)
以上三图(图1~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近年来处于明显上升的趋势,甚至在教育部提出的高等学校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教育国际化程度也是学校必须公开提供的数据之一。
那么,怎样理解教育国际化,是引进外语原版教材、外籍老师,还是派出本土师生进修或深造,亦或是这些手段和方法综合使用?笔者认为,这些应该由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的基础和目标定位个性化地选择和推进。这也是撰写本书的又一目的,正所谓知己知彼,不可否认,通过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从某种角度可以起到启发国内医学院校发起国际合作办学的作用。
关于医疗卫生服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医学科技与医疗卫生事业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健康观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看法已不同于过去。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其宪章中重新解释了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说明,人们关于健康的认识已从单纯的“无病即是健康”的低水平要求,提高到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求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也达到良好状态。这一转变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学教育无法完成的。其二,疾病谱的变化。随着传染病被有效控制,人类的疾病和死因结构已发生了显著改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亡等已替代了传染病,占据了人类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前列,而这些疾病和事件用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得到圆满解释和解决。除生物因素之外,这些疾病和事件更多的与社会因素、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其三,医疗卫生界限的嬗变。随着人们对卫生需求的提高,随着医学研究从注重微观到微观和宏观并重,以及学科分立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疗卫生的重点已从治疗转向预防,从医院转向社区,从个体转向群体,医疗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综合地、立体地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其四,心理因素的突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个体的挑战不断加强,这要求人们具备良好和稳定的心理应对能力,因此,心理素质在个体健康、疾病和行为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变化和发展对医学观和方法论提出了新的要求,纯自然科学观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重任。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经提出便迅速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世界公认的现代医学模式。其产生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对人类医学教育观的根本改变,突出特点表现为从片面强调医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向注重医学生学科知识与人文精神并重、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医学教育重归综合性大学,医学与人文融通的发展道路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性选择。
时代赋予高等医学教育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一时期最突出和尖锐的挑战便是如何实现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到以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型。本研究的第三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基于以上国际、国内医疗卫生和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以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为切入点,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更好、符合时代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