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妇科学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绝经综合征

第一节 概 述

绝经(menopause)是每位女性必然的正常生理过程,意味着卵巢功能逐步衰退,生殖功能丧失。卵巢功能的衰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长期以来被称为“更年期”。1976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首届绝经大会将更年期定义为妇女从有生殖功能到无生殖功能的过渡期,包括绝经前的月经不规则期、绝经和绝经后一段时间,但分期的具体标志不清。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与绝经有关的定义,沿用至今[1]

自然绝经(natural menopause):指由于卵巢功能丧失而导致月经永久停止,连续闭经12个月而无其他明显的病理性和生理性原因,则可认为末次月经是自然绝经。绝经只能在停经≥1年时回顾性地确定。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e):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及生物学方面开始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至末次月经后1年。为避免混淆,建议在研究中停用“更年期”这一名词。

绝经过渡期(menopausal transition):指绝经前的一段时期,即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过渡时期,包括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及生物学方面开始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至末次月经。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月经周期的可变性增加。

绝经前期(perimenopause):通常模糊地指绝经前的1~2年,或绝经前的整个生殖期。WHO建议采用后者的提法。

绝经后期(postmenopause):为末次月经后直至生命终止的整个时期,不论人工绝经还是自然绝经。

人工绝经(induced menopause):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切除或保留子宫),或因医源性原因(如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丧失卵巢功能。

绝经综合征[1](menopausal syndrome,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又称为“围绝经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人工绝经者更易发生绝经综合征。

绝经综合征临床表现近期可引起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情绪障碍、睡眠障碍等症状;远期增加绝经后泌尿生殖道症状、骨质疏松症、代谢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以及心血管病变等疾病的风险。主要由于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随后下丘脑—垂体功能退化引起的。

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城市妇女49.5岁,农村妇女47.5岁。绝经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其发生率为50%~93.99%。约70%患者有潮热汗出等血管舒缩症状。约70%~80%的女性首先出现月经改变,并随后出现如潮热、盗汗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但往往症状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有约10%~20%患者可出现严重相关症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极大的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迫切需要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可以自行调节,但有部分患者相关症状则可反复长达5~10年甚至更长。

中医学并无此病名,一般属于“经断前后诸证”的范畴,又称“绝经前后诸证”。既往历代医籍未见本病的相关论述,但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论述较多,散见于“老年血崩”、“百合病”、“脏躁”、“郁证”、“老年经断复来”等病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