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辛凉解表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芦根。
水煎温服。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中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为君药。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为使药。
桑菊饮为辛凉轻剂,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金,肺失清肃,以咳嗽为主证者。治当辛以散风,凉以清肺为法。
吴瑭用本方“治感秋燥而咳者”,此即叶桂(字天士)所谓“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因此对于干咳无痰之燥咳亦有良效。
1.桑菊饮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其配伍特点有二: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二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2.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用金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桔梗炒、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中以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以桔梗、橘红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润肺和药,二者与桔梗相伍,更有清利咽喉之用。
本方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解外邪,以恢复肺气开阖之职。
1.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正如《医学心悟》卷3中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故对于新久咳嗽,咳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均可获效。
3.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连翘、金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温邪上受,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故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温邪上熏咽喉,热伤津液,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吴瑭遵《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又崇喻昌(字嘉言)芳香辟秽之说,以李东垣(字明之)清心凉膈散化裁而成。方中用金银花、连翘为君药,具有三方面的作用,即辛凉透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
方中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淡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二是牛蒡子、薄荷疏散风热而解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清热是针对病邪性温,疏散使邪有出路。选用金银花、连翘为君药,质地轻扬,辛能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体现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本方在用法上有“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此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煎不如法,直接影响疗效。
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3.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水煎温服。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本方主治肺中热盛之咳逆喘急。麻黄辛苦温,为肺经专药,善能开皮毛,宣肺气。石膏辛甘大寒,清中兼透,甘寒生津,与麻黄寒温相伍,且用量倍于麻黄,其目的在于宣泄肺热,“火郁发之”。杏仁降气,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热宣降之间。四药相合,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效。
本方辨证要点在于有汗还是无汗,风热袭肺,蒸迫津液,可见有汗,但若津液大伤,则会少汗或无汗;在表风寒未尽,化热入里,可见无汗而恶寒。因此临床使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无大热”,但对于“无汗而喘”,当细审其无汗之由,或变化麻黄与石膏的配伍用量比例,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品以适应病情。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石膏。
水煎温服。
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中柴胡、葛根解肌发表为君;石膏、黄芩清内郁之热,羌活、白芷散外感风寒为臣;桔梗宣肺利咽,芍药和营泄热为佐;生姜、大枣和营卫,健脾胃为使。诸药相配,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郁热之效。
1.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2.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