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验案400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呃逆

案1:呃逆

夏某,女,36岁。患者于1977年12月发生呃逆,夜晚白天连续不止,近来伴有发热、咳嗽等症,呃逆加重,发作频繁,曾在当地卫生院治疗无效,于1978年9月27日入院。既往身体健康,营养发育尚佳,神清合作,体格检查无任何异常。诊断:神经性呃逆。入院后,经我院内科采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酵母、肝维隆等药治疗,疗效不显,于10月6日转来中医科就诊。初诊(10月6日):面色萎黄无华,神志清楚,呃逆连续不止,隔垣闻声,除说话稍停外,整天连续呃逆,伴有两胁隐痛,上腹不适,脉沉弦而细,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滑,证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法当镇肝和胃,降逆止呃。采用自拟赭豆汤:赭石30g,刀豆子9粒,法夏10g,郁金10g,柿蒂12g,竹茹2团。每天1剂,水煎服。5剂。复诊(10月11日):服上方后,呃逆大有好转,腹痛减轻,脉细弦,舌苔薄黄,仍拟原方去茯苓,加龙骨15g,再服5剂。三诊(10月17日):服上方后,呃逆停止,近来精神较前健旺,饮食倍增,起居如常,于1978年10月18日痊愈出院,并带药3剂以巩固疗效。

按:

神经性呃逆属中医学“呃逆”范畴。本案患者以往无其他病史,突然发作呃逆,又经当地医院采用中西药治疗半年多,效果不显,且近来发作频繁,每次情绪波动,发作更厉害,根据中医辨证分析,由于患者情绪不畅,气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以致迁延难愈。赭豆汤以赭石、刀豆子镇肝降逆下气为主;柿蒂、郁金下气散郁开结为辅;法夏、竹茹和胃化痰、清热降逆为佐。因而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降则呃逆可止。故本案服药10剂,半年呃逆得愈,一直未发,取得显著效果。本方治疗气逆怫郁而发生呃逆效果较佳,但对其他疾病而导致的呃逆,必须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以本方为基础,因于寒者,加丁香之类;因于热者,去郁金、法夏,加黄连、山栀;便秘者,加大黄;因于虚者,阳虚去竹茹,加党参、白术、干姜、附片之类,阴虚去法夏、柿蒂、郁金,加石斛、麦冬、玉竹之类;因于实者,加枳实、厚朴、大黄之类。辨证用药,灵活恰当。(石清泉)

案2:呃逆

刘某,女,51岁,1980年9月21日就诊。患呃逆5年,揉按胃脘或进食生冷可诱发或加剧。迭经中西医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昨天因饮食不慎而发。症见呃逆频作,按揉胃脘即连呃数十声,神疲乏力,畏冷,口淡无味,食后上腹满闷,舌淡,苔薄白,脉迟缓。证属中焦虚寒,脾阳不振,气机不畅。治以温中祛寒,辛畅气机。方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5g,党参30g,干姜12g,白术15g,甘草6g,砂仁9g。每天1剂,水煎服。2剂。复诊:服上方后自觉呃逆止,仅揉按胃脘后发呃逆少许几声,余症好转,拟原方再进2剂。三诊:药后诸症除。虑其痼疾,投香砂六君子汤加桂枝5剂,隔天服1剂,同时嘱其注意情志调节,避生冷刺激物,以防复发。随访3年未复发。

按:

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为太阳病表不解,数以攻下,而致脾阳受伐,升降失常,气机阻滞而设。丹溪云:“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本案中焦虚寒,脾阳不振,气机不利之病机与桂枝人参汤无异。故用桂枝辛温发散,通阳补中;理中汤温中祛寒;加砂仁行气和胃。药中肯綮,呃逆自止。(周显菊)

案3:呃逆

马某,男,62岁。因突然仆倒、不省人事4小时,CT诊断为颅脑右外囊区脑出血,于1992年2月12日急收入神经外科,行右颞部细孔钻颅血肿引流7天,引出血性液体1200ml,引流期间,神志不清,不能进食,头痛,每天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液体静脉输入以维持生理需求量,引流完毕,持续呃逆不止,曾先后予以冬眠灵50mg印堂封闭、利他林10mg每天2次肌内注射治疗共计20余天无效,应家属请求,遂邀余会诊。3月11日初诊:呃逆连声,声低语微,口干渴欲饮,四肢无力,胸闷痛,食少腹胀,便干,脉虚弱,舌淡少苔,患者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1年余,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中医诊断:呃逆。辨证为气阴两亏,胃失和降。治以益胃气,养胃阴,降逆止呃,佐以宣痹通阳。处方:黄芪20g,白术、沙参各12g,白芍10g,苍术、厚朴、陈皮、甘草、麦冬各9g,枳实8g,丁香10枚。每天1剂,水煎服。7剂。服药后呃逆大减,进食较前增加,药进2剂,呃逆完全消失,停药2天观察,呃逆未发。

按:

呃逆一证,古称为哕。其病因病机不外乎饮食所伤,情志失和,正气亏虚,致胃气上逆。本案患者继发于脑出血钻孔引流术,由于长时间不能进食,唯靠液体维持,此乃正气亏虚,胃气已竭,故以固护胃气、养胃益阴之剂而获效。(苗后清,刘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