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2000年谢大业教授开始应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首例肺癌患者,2001年申文江、王俊杰教授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我国,王俊杰教授率先使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植入模板、经直肠超声治疗了前列腺癌,开创了我国规范化粒子植入之先河,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介绍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专著,以后又有多部专著问世。此后的十七年中连续举办了全国粒子植入学术大会及多种题目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进修班,组织成立了治疗肿瘤多中心协作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粒子植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粒子植入的领军人。
自2002年后,罗开元报道了术中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法,有效率94%;胡建林在模拟机定位下对20例周围型肺癌行粒子植入;马旺扣对12例肺癌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肿瘤局部楔形切除加粒子植入,射频热疗加粒子植入,局控率达83%;张福君报告了肝癌肝移植后肺内转移粒子植入;李成利报告了开放磁共振下粒子植入;牛立志报告了粒子植入加冷冻治疗肺癌;曹秀峰报告了食管癌的治疗;付改发、雷光焰报告了粒子植入加化疗治疗;王振豫总结了十种胸部肿瘤粒子植入穿刺方法;王德祥发明了经后外侧进针穿过大气管植入4L组纵隔转移淋巴结的方法。2012年前后,滕皋军、郭金和团队研制发明了功能性食管粒子支架,张福君发明了可降解粒子链,张建国、王俊杰发明了3D打印非共面个性化粒子植入模板等创新性发明。十七年间,全国有数百家三级医院相继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目前已扩展到二级甲等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自2001年开始,在我国著名放射肿瘤专家申文江、王俊杰教授,以及著名放射物理学专家张红志教授的指导下,结合胸部解剖、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特点对胸部肿瘤的放射性粒子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探索与研究。自2002年起,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应用于临床,使用计划系统制定术前计划,术中使用模板进行粒子种植,术后即刻质量验证,术后定期随访。至2015年底已治疗胸部肿瘤3000余例,病人最长存活已达12年,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04年,选择53例晚期肺癌病人,给予处方剂量80Gy,粒子活度25.9 × 107Bq(0.7mci),在CT引导下使用模板行125I粒子植入,近期有效率达99%。发明了利用负压吸引装置控制气胸,使操作术中更加顺利、便捷。同年,发表了第一篇CT引导下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文章。2005年该项技术被评为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2006年获天津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7年出版了我国首部《放射性粒子治疗胸部肿瘤》专著。2008年至2009年间,发明了可旋转式植入模板、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性粒子植入校准仪、放射性粒子植入器及便携式粒子装载、消毒、运输器等,上述发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使放射性粒子植入有了国产化器械设备。为了使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于2010年制定了胸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流程,为普及推广这一新技术打下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2012年,主编出版了《胸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学》一书。
自2012年以后,我国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迅猛进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诸如肿瘤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操作流程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共识。有关粒子与肿瘤关系的基础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有关剂量学的临床研究更加深入。一批新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器械的研制成功,各种更新颖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如滕皋军、郭金和团队经过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性研发了功能性食管粒子支架,取得了重大突破,继而在气管支架、胆道支架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王俊杰、柴树德、张建国等不断开发研制出体部、颌面部3D打印模板等。多中心协作组成立及数据库的建立等,标志着我国粒子植入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2004年起,以申文江、王俊杰,张福君为首的专家会同国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有关专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起草修订我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的相关规范,编写了指导粒子植入的指南与专家共识。2011年和2016年,编写了两部《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临床应用规范》并正式出版发行,规范了我国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工作的行业行为。
目前,我国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肿瘤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这项工作整体仍处于初始阶段,治疗行为亟待规范,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均需长时间、多中心研究、大样本观察。因此,我们要认真仔细、实事求是、力戒浮躁、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在全国同道共同努力下,力争在今后不长的时间里,将这一颇具前景的技术做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治疗手段,纳入肿瘤治疗的主流技术,为人类抗癌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柴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