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芪葛方治疗心脏左前降支完全阻塞案
詹某,女,77岁,居民,初诊时间:2003年5月12日。
主诉:胸闷不适10余年,加重1月。
病史:患者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常服“复方丹参片、阿司匹林、消心痛”等药。心绞痛多于劳累活动后发作,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并停止活动,疼痛能立即缓解。期间有血压波动,采用络活喜5mg,每日1次,血压保持在 140~150/80~90mmHg。1个月前因心绞痛加重而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完全阻塞,建议安置支架,患者不同意,住院治疗1月余病情稳定出院,慕名前来求治中医。
现症:时时心前区发闷,稍有活动则左侧胸部刺痛,终止活动疼痛可减轻,心累气短,爬楼梯须歇息,夜寐每晚约4小时,食少,二便正常。查其形体偏胖,面色无华,言语低沉,舌质淡嫩、苔薄微黄,诊其脉沉弱无结代。
辨治:此乃气虚血瘀夹气郁痰浊,当益气化瘀、行气涤痰治之。方拟芪葛基本方加味。
处方:
三七粉冲服6g,黄芪 50g,丹参 30g,川芎 15g,制首乌 30g,法半夏15g,瓜蒌 15g,降香 15g,酸枣仁 20g,郁金 10g,合欢花 15g,延胡索20g,全蝎水洗去盐,同煎10g,炒稻芽 30g。
7剂。每日1剂,浓煎2次。第一煎当晚睡前服100ml,余下药液与第二煎药液混合,分2次于第二天早晨、中午服用。
每周复诊1次,上方随证加减,大便秘结则易瓜蒌为瓜蒌仁,胸闷明显加薤白,夜寐不佳加酸枣仁、合欢花,苔黄、脉数湿热较甚加苦参、黄连,疼痛减轻则去全蝎、降香,适当加入红花、赤芍,痰中带血丝加白及。服药2周后胸闷明显减轻。1个月后,患者心绞痛发作减少,心累气短好转,上二楼较以前感觉轻松。2个月后患者10~15天复诊1次,精神、睡眠明显好转,声音渐渐响亮。
随访近7年,患者精神尚好,自己乘车来诊,头脑清晰,脉律整齐,每月复诊1次,仍用基本方加味,3天2剂,以巩固治疗。
按:郭老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当以益气化瘀为其基本治则。补已病之气,使气旺而血行;化瘀阻之血,使瘀去而脉通;通则不痛,血行通畅,心脉自然无恙。郭老在此基础上拟定芪葛基本方:黄芪 30~50g,葛根 20~30g,制何首乌 20~30g,川芎15~20g,丹参 20~30g。方中黄芪为君,以益气而行血,“血为气之母”,用制何首乌补养精血,使所生之气有所依附;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与黄芪相伍行血活血;葛根辛甘和散,升散灵动,以解心脉阴血凝聚,达到活血化瘀目的。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虚、活血化瘀之功。
临床中,郭老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根据其病机证候特点,将心绞痛分单纯型、胃心不和型、胆心不和型、肝心同病型、肺心同病型5型辨治,以期更切合临床实际,针对性更强。该案属于单纯型,是指除气虚血瘀引起心痛外,不存在其他脏腑与心痛相关的病症,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个证型。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胸痛或其他不典型心绞痛症状。气虚偏心阳不振者,见畏寒、面白少神、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细弱;偏气阴虚、虚阳浮亢者,见面红、心烦、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多细数。血瘀夹气郁者,见胸紧缩感或堵塞感,嗳气略舒,苔无定象,多有瘀点,脉弦;夹痰湿者,则胸憋闷,多形肥,舌淡胖苔白滑。气虚血瘀,偏心阳不振者,用基本方加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阳虚重者,再加制附子15~20g;偏气阴虚、虚阳浮亢者,基本方暂去黄芪,加太子参、麦冬、苦参或黄连。夹气郁者,加延胡索、香橼、郁金;夹痰湿者加薤白、瓜蒌、法半夏。经上述服药3剂其心痛不见缓解者,为瘀滞较甚,加失笑散、延胡索、降香。若又服3剂其心痛缓解不明显,或心痛较原本更甚,或安装支架后阻塞又致心痛者,均为瘀滞太甚,当搜剔络脉,酌加水蛭、全蝎或血竭之类。如大便干结,腑气不通,可加重心脉瘀滞,故可加瓜蒌仁30g。如睡眠不佳,更损气阴,酌加合欢皮、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