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西医结合愈甲亢后室性早搏案
陈某,女,30岁,医生,1999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甲亢”后心悸2月余。
病史:1999年3月初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住院治疗,控制了“甲亢”,各项检测指标正常,但于4月初开始出现室性早搏,越来越频繁,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其他多项检查,排除“甲心病”,也无心肌缺血等现象,服用心得安、心律平等β受体阻滞剂,早搏更频繁,心悸甚,异常痛苦。目前服“脉安定”维持,但仍然是持续性早搏,从未被控制。慕名而来求治于中医药。
现症:自诉全身乏力,胸闷心悸不适,眠食二便均可,月经正常。察其体质中等,性情偏激,舌质稍淡苔薄白润,脉细弱而参伍不调,乃是气阴未复不相接续之象。
辨治:心悸乏力,脉细弱而三五不调为气阴不足之证,治当益气阴为主,佐以疏通经输促其气阴升降,方拟生脉散加味。
处方:
红参、五味子、生地、羌活各15g,丹参、麦冬、黄芪、葛根各30g,苦参20g,炙甘草6g。
3剂,浓煎,1日1剂,1日3次。
二诊(1999年5月27日):自诉服用上方后感到胸前紧闷悸动难受,与服心得安、心律平后的不舒服感觉相似,乃减量服用(2日1剂)勉强服完3剂,早搏频繁如故。详查脉象细弱无力而参伍不调,舌质淡嫩苔白润。认为其早搏纯属气血不足不相接续所致,前方所用羌、葛过升,苦参过降,与病机不符,当改弦更张,双调气血,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再观后效。
处方:
炙甘草10g,太子参、麦冬各20g,桂枝、生地、酸枣仁、大枣、阿胶烊化、生姜各 15g,黄芪 30g,丹参 18g。
6剂,浓煎,1日1剂,1日3次。
三诊(1999年6月15日):患者陈诉,服用本方感受到心胸舒适,服第2剂时即停服脉安定等西药,1日1剂,早搏逐日减少,服至第6剂即未出现早搏,今已服12剂,一切正常,唯其胃脘部有痞满之感,而颜面、下肢并不浮肿(有的患者久用甘草可出现浮肿,停药则消,是甘缓滋腻之故),于二诊方中加谷芽30g、白豆蔻10g,嘱其再服4~6剂,巩固疗效。
1月后专门来云,停药观察半月后又于近日做心电图检查正常。
按:郭老认为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医学界中医、西医、西学中三支力量并存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必然形成的发展趋势。西医和中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就内科范围而言,目前中西医结合主要体现在治疗上的取长补短,发挥中西医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局限方面。这意味着目前中西医结合尚处在积累经验的初级阶段,远没有达到理论上的结合。所以,许多医家一再指出,在目前的中西医结合中,只能以各自的理论为指导,处方用药要防止似是而非与简单化。中医处方既要参考西医诊断提供的信息,又不要受其思想束缚,坚持运用中医理论去分析、判断和采取措施,才可提高疗效。然而,现代科学对一些中药疗效原理研究的认识,可在辨证论治的范围内加以考虑运用。如现代研究指出夏枯草、菊花、黄芩、钩藤有降血压作用,黄精、玉竹、生地黄、麦冬有降血糖作用,若属高血压肝阳上亢型酌用前4味药,属糖尿病阴虚津亏型酌用后4味药往往收效满意。
本案病例服用心得安、心律平等β受体阻滞剂,反使早搏频繁,心悸更甚,而服初诊方后的反应与之相似,这与现代研究证明葛根、苦参具有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是符合的。从中医理论考察,患者并无热象或湿热而用苦参,无阳气虚陷或经输不利而用羌、葛,师出无名,故效果欠佳,也从实践证明中医临床还是需要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药乃为合法。
炙甘草汤为仲景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名方。现代研究认为,本方有降低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和恢复心脏传导的作用。郭老临床经验,以酸枣仁易原方火麻仁更能养心安神,气虚甚者加黄芪,夹瘀者加丹参,对改善症状效果更好,临床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