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奇疑难证辨治验案
(一)循环系统疾病
1.清热除湿,凉血化瘀法治疗下肢静脉炎案
苏某,男,63岁,居民,初诊时间:1987年5月20日。
主诉:双下肢肿胀疼痛1月余,复发加重1周。
病史:1月余前患者因两下肢肿胀、疼痛、灼热,就诊于当地某医院并诊断为“下肢静脉炎”,经输液、服药数日而缓解。1周前患者又觉下肢肿胀、酸痛、沉重,并逐渐加重,伴有全身不适。其友因右下肢同样病症来诊治数次已愈,故特介绍患者前来就诊。
现症:自诉双下肢肿胀重痛,行走不便,全身不适,微恶风,口苦,心烦,渴不思饮,饥不欲食,小便短黄,大便溏。察其形体偏瘦,面色萎黄,精神欠佳,双下肢下部、踝关节及足部均肿胀,皮色黯红瘀滞,触之灼热,按之凹陷,压痛明显,舌质红、边有瘀点、苔黄滑腻,脉滑数带弱。
辨证:此为湿热遏伏阴分,使血脉瘀阻、瘀久化热,湿浊与瘀血结滞之患。由于患者年过花甲,病程日久,正气已虚(脉弱),故形成本虚而标实之势。但目前标实突出,故重在治标而兼顾其本,以清热除湿,凉血化瘀为主,辅以益气。
处方:
黄柏、丹皮、丹参、赤芍、苍术、苏木、桃仁、红花各15g,茵陈、地龙、土茯苓各20g,薏苡仁、忍冬藤各30g,黄芪40g。
6剂,水煎,1日1剂,分3~4次服。
6月25日,患者因感冒发热来诊,陈述上方共服12剂,症状逐日缓解,下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色恢复正常,已停药半月余,可称痊愈。
按:《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患者脾弱之体,湿饮停聚,重浊阴邪结聚于下,凝涩气血,故成斯证。但郁滞日久,有化热之势,故见口苦舌黄、足肿热痛之证。郭老治法一以清理气分之湿,以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温热经纬》引王晋三语),再加茵陈、土茯苓、薏苡仁三味增强除湿清热之力;一以清凉血分之瘀,郭老用丹皮、丹参、赤芍、苏木、桃仁、红花凉血化瘀;气血既清,再酌地龙、忍冬藤通络脉。重用生黄芪益气扶正,气行则血行。气血两清,络脉通利,故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