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疾病中医特色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饮食控制“八字方针”:动物内脏、海鲜、啤酒。严格限制饮食中嘌呤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使尿液趋于碱化,对治疗有利;大量饮水,保证液体摄入量维持在每天2000ml以上,促进尿酸的排出。

二、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治疗

对于无症状期高尿酸血症,是否有治疗的必要性,治疗标准的确定等问题,目前国内外也有相应的指导意见,主要是根据尿酸水平而定。但是,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的增加存在显著相关性,也是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发生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随着血尿酸的增高,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而生存率下降。血尿酸升高也是痛风发生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和最直接的病因,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与反复发作及关节破坏、肾功能受损等密切相关。

若按中医进行治疗,又无证可辨,属中医学中之所谓“隐证”,治疗颇为棘手。那么以何思路进行治疗?

根据无症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微观辨证,即以中医辨证方法思路对疾病信息,如化验结果、病理检验报告等进行辨证。患者尿酸高于常人,从中医辨证角度看,凡物质过盛积蓄,即是实证,故可辨为邪实之证。其次,体中物质,适度则为正常;多余则为邪、为浊,按此辨证思路,对于过盛之尿酸,似可定性为浊邪。既然是浊邪实邪稽留,那么遵《黄帝内经》“留者攻之”“客者除之”“盛者夺之”之旨,当以泄浊渗利为法以治之,用药可选防己、薏苡仁、泽泻、蚕沙、萆薢、木瓜等。此思路可看作是传统四诊在微观领域的延伸,是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对微观疾病信息的处理。

还可参照病因进行治疗,即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求因,痛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饮食不节,嗜食膏梁厚味,肥甘酒酪,久则呆脾害胃,酿湿生浊化热,据此在无症状期可以健脾和胃,渗湿祛浊,清热通经之法治之,可以选用白术、茯苓、薏苡仁、黄柏、苍术、牛膝、威灵仙、土茯苓、泽泻等药。

中医学还强调体质对致病因素及疾病的易感性,针对患者之体质特点,积极进行调整,亦可起到改善体质,预防发作的作用。对于脾虚湿盛者,当以健脾渗湿,方选四君子丸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可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白豆蔻、防己、猪苓、薏苡仁等。对于偏肾阳虚者,可选济生肾气丸加减;对于偏肾阴虚者,可选六味地黄丸化裁;痰阻血瘀者,可选丹参、炮穿山甲、制乳香、制没药、路路通、泽兰、法半夏、陈皮、苍术、白芥子、制天南星、夏枯草、海藻等。

当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手段,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专家共识中也强调鼓励患者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健康饮食、戒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等,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也是相符的。

在目前临床对高尿酸血症研究及治疗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具体治疗方法,可借鉴历代医家治疗痛风病的辨证思路及验方,为临床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提供广阔的思路与方法。

1.补肾以利水泄浊

高尿酸血症是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所致的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的代谢性疾病。《素问·逆调论》指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虚则气化功能失调,开合失司,水湿内停,以致痰湿浊毒积聚体内,不能排出体外,积聚体内即成“浊毒”,故应补肾以利水泄浊,可用熟地补肾益精填髓;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

2.健脾以除湿泄浊

饮食不节是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嗜食膏粱厚味,日久则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助湿生痰,痰浊内聚,故患者虽无明显不适症状,但常体型肥胖,便溏,舌质胖大,故临床可用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排浊。

3.利湿排毒泄浊

利湿排毒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治标之法。湿邪浊毒已成,需使邪有出路,利水渗湿可使湿浊毒邪随小便而出,减少浊毒对机体的损伤,故临床可选用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泽泻、萆薢、车前草、金钱草利尿渗湿化浊;苍术、黄柏、秦皮、厚朴燥湿泄浊。

4.活血化瘀泄浊

高尿酸血症病情迁延,痰湿内阻,日久则影响气血运行,瘀血内生,痰瘀互阻,故临床应注意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可应用丹参活血养血;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综上所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临床规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发挥中医药优势,防患于未然,降低高尿酸血症,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三、急性发作期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中医病因病机,因感受潮湿,或饱餐饮酒等湿热之品,或在劳累、创伤或感染体虚情况下,外湿引动内湿,湿浊中阻,郁久化热,湿热搏结,流注关节,发为痛风。所以很多医家都以湿热立论,治疗多以湿热痹证辨治。“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本阶段当重在以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为主,以阻止病情发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

主症:

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

四妙散加减。黄柏20g,苍术、牛膝、薏苡仁、萆薢各15g,威灵仙、忍冬藤、山慈菇各10g,甘草6g。关节红肿明显加忍冬藤20g、生石膏10g;尿血加白茅根、小蓟各10g;尿路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各10g;神疲乏力、头晕明显,加制首乌20g、枸杞10g。

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自创痛风泰颗粒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痛风泰颗粒组成:山慈菇10g、土茯苓45g、秦艽15g、川萆薢30g、赤芍10g、山茱萸6g,川牛膝10g。功能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参照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组方加减用药,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较大,痛风急性期主要的病机是湿热蕴结,湿热阻滞,经络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故清热利湿是其治疗关键。因此,此期强调清利,使各种浊邪有出路,邪去正自安。参照目前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黄柏、土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泽泻、萆薢等清热泄浊、健脾利湿药,多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还能增强肾血流量或增加尿量而促进尿酸排泄;薏苡仁与黄柏配合时,效用有增强趋势,生品的急性抗炎作用最强,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病灶局部酸性环境,利于痛风石溶解;威灵仙、秦艽亦能溶解尿酸结晶,解除尿酸疼痛;苍术、木瓜能消关节肿胀。牛膝、赤芍、当归、地龙等活血化瘀药,不仅可缓解血管痉挛,且能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络石藤和虎杖能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使血清尿酸水平下降;豨莶草含有生物碱,能中和尿酸,改变尿pH值,促进尿酸排泄。当归、地龙尚可抑制尿酸合成,地龙还能促进尿酸排泄。苍术、萆薢、忍冬藤等有降低血脂作用,黄柏、薏苡仁、地龙有降压作用,可治疗痛风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可抗炎、抗变态反应,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2.瘀热内郁

主症: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治法:

活血化瘀,凉血养血,化痰通络。

方药:

痛风汤加减。赤芍、白芍各30g,炙甘草、桂枝、地龙、全蝎各10g,生黄芪15g,白芥子12g,穿山甲5g。湿浊重者加健脾化浊之品,如薏苡仁20g、土茯苓30g等;热盛者,加忍冬藤20g、连翘10g、黄柏10g等;肿痛甚者,可加乳香、没药、秦艽、桑枝、全蝎各10g;关节周围有红斑者,可加生地黄、赤芍各10g;下肢痛甚者,可加牛膝、木瓜各10g等。

3.寒湿痹阻

主症:

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治法:

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乌头汤加减。制川乌、黄芪、白术各15g,白芍20g,麻黄、白芥子、炮山甲、当归、川牛膝、三七各10g,薏苡仁30g,细辛、甘草各6g。寒邪偏盛者,可加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制草乌、制附子10g;湿邪偏盛者,可加用渗湿通络之品,如防己、萆薢各20g;双下肢结节或痛风石者,可加用祛痰、化石通络之品,如天南星、金钱草、炒白芥子、僵蚕各10g等。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日1剂。

(二)特色专方

1.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由桂枝、知母、防风各12g,白芍、牡丹皮各18g,麻黄6g,生姜、白术各15g,附子、生甘草各10g,薏苡仁30g,石膏45g等组成。水煎服,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此方乃治历节病之方。原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痛风虽不能等同于历节病,但两者的病因相同,症状亦类似。故可用历节病之方为主治疗痛风,此异病同治之理也。

2.丹溪痛风方

此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由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60g,川芎、神曲(炒)各30g,白芷、桃仁、防己各15g,威灵仙(酒拌)、羌活、桂枝各9g,红花(酒洗)4.5g,龙胆草1.5g等组成。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现代研究表明,痛风在发病过程中多伴有炎性反应,血尿酸增高,而川芎、防己、威灵仙、桃仁、红花、南星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苍术、黄柏、龙胆草有抗炎作用,并能降血尿酸,这可能是该方治疗痛风取效的原因之一。

3.清热泄浊化瘀汤

由土茯苓、生薏苡仁、车前子、威灵仙各30g,苍术、萆薢、泽兰、泽泻各15g,黄柏、红花、赤芍、当归尾各10g等组成。此方为北京朝阳区中医院经验方,用于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效果颇佳。每日1剂,水煎300ml,分早晚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地龙、车前子、苍术等能促进尿酸排泄;威灵仙能溶解尿酸并解除尿酸引起的疼痛。

4.宣痹汤(《温病条辨》)

由防己、杏仁、滑石、薏苡仁各15g,连翘、山栀、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各9g等组成。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用于湿热蕴结证。每日l剂,14天为1个疗程。

5.当归拈痛汤(《兰室秘藏》)

由当归、白术、苍术、党参各15g,黄芩、苦参、羌活、防风、知母、泽泻、猪苓各10g,葛根30g,甘草6g等组成。清热利湿,活血祛瘀。对湿热蕴结,瘀血阻络之痛风性关节炎确有较好疗效。湿浊甚者加薏苡仁30g,藿香10g利水渗湿;关节肿胀疼痛甚者加蜈蚣、全蝎各6g,热邪甚者加生石膏30g清热泻火。

6.十八子仙姑饮(《李志铭经验妙方》)

由山慈菇、苍术、黄柏、牛膝各15g,威灵仙、土茯苓、薏苡仁、金钱草各30g,地龙10g,百合、丹皮、萆薢各20g等组成。用于治疗痛风湿热证,在临床应用中也屡获良效。

(三)中药成药

1.护肾痛风泰冲剂

由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山茱萸、秦艽、独活、赤芍、鳖甲、葛根、威灵仙、地龙、川牛膝、杜仲、防风、丹皮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益肾透邪、解毒化浊之功。此药为深圳市中医院院内制剂,用于痛风、痛风性肾病之肾虚湿热证。其剂型为颗粒剂,每袋20g,每次20g,每日2~3次。

2.痛风定胶囊

由秦艽、黄柏、延胡索、赤芍、川牛膝、泽泻、车前子、土茯苓等组成,具有清热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定痛之功。每次4粒,每日3次。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柏能抑制TNF-α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从而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损伤。

3.复方伸筋胶囊

由虎杖、伸筋草、三角风、香樟根、见血飞、大血藤、茯苓、泽泻等组成,具有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之功。用于湿热瘀阻证。每次4粒,每日3次。

4.复方痛风胶囊

由苍术、黄柏、当归、川牛膝、生苡仁、土茯苓、鸡血藤、赤芍、萆薢、蚕沙、当归、水蛭、地龙等组成,每次5粒,每日3次。临床证明该胶囊具有抗炎、镇痛、活血、消肿和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5.如意珍宝丸

由珍珠母、沉香、石灰华、金礞石、红花、螃蟹、丁香、毛诃子(去核)、肉豆蔻、豆蔻、余甘子、草果、香旱芹、檀香、黑种草子、降香、荜茇、诃子、高良姜、甘草膏、肉桂、乳香、木香、决明子、水牛角、黄葵子、短穗兔耳草、藏木香、人工麝香、牛黄等组成,有清热、醒脑开窍、舒筋通络之功。每次4~5丸,每天2次。观察如意珍宝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发现可明显降低关节肿痛指数、血尿酸,并可改善尿素氮、肌酐。

6.红花注射液

红花注射液是从红花中萃取的有效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苷和红花红色素。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对防治痛风及其并发症都具有一定的作用。用法:红花注射液2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5天。

7.灯盏花素注射液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抗炎止痛,修复微血管病变,提高某些酶活性,改善微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等功效,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能较快和有效地抑制局部急性炎症。用法:灯盏花素注射液40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为2周。

(四)针灸疗法

痛风急性发作期,需尽快控制症状,针灸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症状有较显著的效果,包括普通针刺、温灸、火针、电针、刺络放血等多种方式,可单用或多种方式联合应用。

1.体针

(1)取穴:

主穴:第1组: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第2组:曲池。配穴:第1组:内踝侧取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取昆仑、丘墟、足临泣;第2组:合谷。

(2)操作方法:

病变在下肢,主穴与配穴取第1组,病变在上肢则取第2组。以主穴为主,根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30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急性期发作期用泻法,缓解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

2.火针点刺放血治疗

选取患病关节局部高度肿胀、充盈、青紫的脉络上,用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时对准部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3~1.0寸。务必点刺准确,一针到位每次总出血量控制在50ml以内。关节局部肿胀明显者,可在患部散刺1~3针,使炎性渗出物排出。轻症每周1次,重症2天1次,一般1~2次症状可迅速得到控制,以2次为1个疗程。

3.电针治疗

(1)取穴:

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毫针快速进针,直刺足三里、三阴交,均用捻转补法,使其针感传导,令足三里和三阴交构成回路,用电针治疗仪给予电刺激。刺激参数:频率为100Hz,刺激开始的电流强度为0.5mA,10分钟后增至 1mA,又 10分钟后增至2mA,共刺激30分钟。同时用毫针刺激局部阿是穴,以泻法为主。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

4.电针加艾条温和灸

(1)取穴:

主穴取患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公孙、八风、阿是穴。湿热痹阻证配曲池(双)、阴陵泉(双);瘀热内郁证配血海(双)、合谷(双);肝肾阴虚证配肾俞(双)、太溪(双)。

(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所取主配穴、所用针具及医者手指经常规消毒,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再将针柄与电针治疗仪导线连接,选连续波中频率,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出针并泻八风穴。出针后点燃纯艾条1支,分别在上述施针穴位上施温和灸(每穴10分钟),艾火距穴位约1寸,以施灸部位局部潮红又不产生灼痛为度。上述治疗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5.红外温针

患者取坐位,使用红外线治疗仪距离患肢足部30~50cm(根据患者感觉调节,以发热但不发烫为宜)灸疗5分钟后,继续灸疗并取太冲、中封、太白、公孙、大钟,用1.5寸不锈钢针灸针,指切法行缓慢小幅度的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10分钟,出针时摇大针孔,让针孔处流出暗红血液微量。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6.局部放血

对患病关节肿胀最明显部位用龙胆紫标记,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1ml局部麻醉后,用10ml注射器穿刺。患者取仰卧位,以患病关节肿胀最明显部位为进针点,用10ml注射器垂直表皮快速进针,拔除注射器,尽量挤出放血,挤尽后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创可贴覆盖患处。减少或限制患肢负重,并配合科学锻炼。每3日治疗 1次,共治疗2次,治疗持续1周。

(五)其他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

辨证选用中药外敷法,湿热蕴结证,酌情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品,如仙柏散;寒湿痹阻证,酌情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如寒痹散外敷,4~6小时,每天1~2次。仙柏散、寒痹散均为深圳市中医院院内制剂。也可用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2~3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也可将中药捣碎外敷,如冰黛散是将冰片、青黛各20g,研细末,用食醋调匀后外敷于红肿关节处,每次敷6~8小时。每天1次,治疗10天为l个疗程。

2.中药熏洗

辨证选用中药熏药或熏洗治法,中药煎汤外洗,湿热蕴结证,酌情选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药物;脾虚湿阻证,酌情选用健脾利湿,益气通络药物;寒湿痹阻证,酌情选用温经散寒,除湿通络药物;痰瘀痹阻证,酌情选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

3.穴位药物注射法

选择1种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等,注射相关穴位,注射穴位为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如:外关、合谷、八邪、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配合选用肿痛关节部位的阿是穴,每日或隔日 1次,5~7次为 1个疗程。

4.拔罐

疼痛部位用3~5个火罐,每次留罐5分钟。痹痛化热者不宜。

四、间歇期治疗

痛风间歇期是症状发作后的缓解阶段,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脱屑,发痒,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较长的间歇期,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甚至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尿酸盐沉积,症状渐趋不典型。本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血尿酸浓度增高。

对于痛风间歇期主张继续治疗。急性痛风控制后,应积极控制血尿酸,但需权衡获益和长久用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认为导致痛风的始动因素即嘌呤代谢失常引起的高尿酸血症不可能随着临床症状控制而消失,根据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认为间歇期予以综合性防治措施是减少复发、减轻病情的关键环节。

防治措施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3个方面。饮食治疗是指低嘌呤饮食和鼓励饮水。低嘌呤饮食,是饮食中应适当控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鼓励饮水,是指健康状况允许时尽量饮水促进尿酸从尿液中排出,保障每日尿量2000ml左右,特别要注意晨起及晚餐前的饮水,白开水即可,禁用酒类和含糖饮料等。另外,心理治疗十分重要。主要在于克服患者只求止痛不顾治本的心态,消除悲观失望或一味大量服药的错误心态,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与医生配合。至于药物治疗,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再次,要治疗并发症。因为痛风多发于老年人,此时正值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患的高发年龄段,而这些疾病又对痛风的发生与发展有明显影响,因此,必须在痛风间歇期注意治疗这些并发症。间歇期的药物治疗,考虑西药的不良反应很难避免,降尿酸药物的品种及剂量需要根据血尿酸水平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不断调整,因此,我们提出在间歇期需强调只是适当干预,不可用药过猛,尽可能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将西药的应用减到最少。

间歇期患者多因嗜食肥甘厚味过量,或作息失常,久之损伤脾肾,脾之运化、转输及肾之蒸化开阖功能障碍,不能胜任升清降浊之职,湿浊滞留。或遇饮食、劳倦诱发,湿浊从热化,湿热搏结,流窜于筋骨,注于关节,又导致复发。故本期应从“脾肾”论治,培补先后天,增强机体利湿泄浊之力。治宜健脾益肾,辅以利湿泄浊、活血通络。

(一)辨证论治

1.痰瘀痹阻

主症: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黯,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方药:

桃红饮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茯苓、威灵仙各10g,当归15g,制半夏、陈皮、甘草各6g。皮下结节,可加天南星、白芥子各10g;关节疼痛甚者,可选用乳香、没药、延胡索各10g;关节肿甚者,适当加防己、土茯苓各20g,滑石10g;关节久痛不已,加全蝎、乌梢蛇、炮山甲各10g;久病体虚,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加党参、黄芪各20g。痛风反复发作者,见痛风石沉积、增大,关节僵硬,多表现为痰瘀痹阻。治疗时,宜选用虫类药,化痰通络止痛。

2.脾虚湿阻

主症:

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治法:

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方药:

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白术、薏苡仁各15g,防己、桂枝、独活、羌活各12g,防风9g,当归、淫羊藿各10g,萆薢、土茯苓各20g,细辛、甘草各6g。关节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者,加用防己、薏苡仁、苍术、鸡血藤各20g;腰膝酸痛者,可加用川断、补骨脂、肉苁蓉各10g;疼痛较明显者,可加全蝎、乌梢蛇各10g等。

在痛风间歇期治疗中,注重从“脾肾”论治,“脾主四肢肌肉百骸”,病位在表为关节、滑膜及附属组织,在脏腑以脾虚为主的一组病症。“脾为生痰之源”,“痰为湿聚”,脾虚健运失司,气血生化不足,湿聚痰凝,复感风寒湿邪,寒痰湿浊瘀血痹阻,不通不荣而发痹病。临床常选黄芪、白术、苡仁等益气健脾之品,“扶正不碍邪”,以绝生湿聚痰成痹之源。

以上方药,每日1剂,可长期服药,预防痛风复发。

(二)特色专方

1.祛浊通痹方

由土茯苓、川萆薢,炒薏苡仁各30g,玉米须、桑寄生各15g,豨莶草、延胡索各18g、姜黄、佛手各12g等组成。分清泌浊,运脾舒肝,用于痛风痰瘀痹阻证。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间歇期治疗12周后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血尿酸下降百分比及关节肿痛、复发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2.茵连痛风颗粒

由茵陈蒿、金钱草、白术、茯苓、土茯苓、泽兰、秦艽等组成。利湿降浊,用治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能有效地控制血尿酸水平,预防急性发作,减轻不良反应。

3.七君汤

由三七6g(研磨服),人参10g,茯苓、白术、土茯苓、天竺黄、金钱草、玉米须各15g,滑石18g,薏苡仁25g组成。健脾化痰、渗湿通络,用于痛风脾虚湿阻证。

(三)针灸疗法

毫针针刺合谷、曲池、尺泽、外关、阳池、阴陵泉、犊鼻、丰隆、血海等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或间隔1次,5~7日为1个疗程。

(四)其他特色疗法

1.外用药酒方

生川乌、生草乌、全当归、白芷、肉桂各15g,红花10g,白酒500ml,浸泡24小时后去渣取酒,再加入10瓶风油精装瓶中。用时涂于患处,每日数次,10天为1个疗程,主治痛风关节疼痛。

2.樟木屑洗方

樟木屑1.5~2.5kg,置急流水中煮开,趁热浸洗,每次40分钟,每日1次,连洗7~10次。主治痛风关节疼痛。

3.中频脉冲电治疗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等离子导入,穴位为病变部位附近的穴位,如外关、合谷、八邪、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配合选用肿痛关节部位的阿是穴,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五、慢性期治疗

痛风慢性期临床特点为关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或者痛风石形成。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数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郭,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反应性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疼痛、肿胀、强直、畸形。慢性期症状相对缓和,但也可有急性发作。关节持续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或者痛风石形成往往是此时患者就诊时最痛苦的主诉,因此抑制关节局部炎症,减少关节肿痛程度,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保护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痛风慢性期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期患者病程缠绵反复,肿痛时有发作,不能自行缓解。患者肝肾亏虚,体内湿邪、痰浊、瘀血,阻滞经络、筋骨、关节,造成关节疼痛或肿胀,甚则形成痛风石,出现关节变形,活动受限。

(一)辨证论治

1.肝肾亏虚、痰瘀互结

主症:

关节疼痛,或肿胀,变形,屈伸不利,时缓时急,昼轻夜重,腰膝酸软,或痛不能忍,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活动受限,跖趾、踝、腕、手指、肘、耳郭等处可见痛风石,舌质暗或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沉细涩。

治法:

补益肝肾、化痰软坚、活血通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独活、当归、桃仁、红花、生地、白术、补骨脂、苍术、浙贝母各10g,桑寄生、炒杜仲、炒薏苡仁各20g,怀牛膝、威灵仙各12g,川续断、骨碎补、青风藤各15g,穿山甲9g。活动障碍可加伸筋草20g,络石藤30g,鸡血藤30g;而一旦痛风石形成,加用金钱草30g,鸡内金15g,山慈菇20g等祛痰软坚、散结通络之品;血尿酸高者加萆薢20g。

2.气血两虚

主症:

倦怠乏力,短气自汗,食少便溏,多痰或饭后腹胀,面色苍白,指甲、目眦色淡,头晕心悸,舌淡,根部苔厚腻,脉细弱。

治法:

行气养血。

方药:

圣愈汤加减。黄芪30g,党参、山药各15g,熟地黄、白芍各12g,当归、白术、川芎各10g。夹风湿者,可酌加羌活、防风、豨莶草、桑枝各10g;夹湿热者,加酒炒黄柏10g;夹痰浊者,加制南星15g;病久肾阴不足者,加龟甲10g,肉苁蓉、怀牛膝各15g。

以上方药,每日1剂,可长期服药,以预防复发。

(二)中药成药

防风祛痹丸 由黄芪、人参、当归、防风、川芎、白芷、僵蚕、全蝎组成。祛瘀化痰、益气养血,适用于痛风慢性期痰瘀痹阻兼气血两虚证。每次6g,每日3次,临床研究发现可降低痛风慢性期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血尿酸水平,改善关节功能,并可降低痛风慢性期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优于别嘌醇和安慰剂,安全性较好。

(三)针灸疗法

1.毫针

针刺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等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并可加用灸法,每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2.耳针

取相应区压痛点,交感、神门、内分泌、肾、脾等穴,针刺为每日或隔日1次,或以王不留行籽贴压,7次为1个疗程。

(四)其他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采用当归注射液,于足三里、环跳、曲池等穴位1~2ml,隔日1次,7~10日为1个疗程。

六、西药常规治疗
(一)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治疗

发现高尿酸血症应该提出以下问题:①高尿酸血症的病因是什么?②是否伴随其他疾病?③是否存在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组织或器官损害?④若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强烈建议明确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处理相关的伴随情况如肥胖、高脂血症、酗酒,尤其是高血压。非诺贝特和氯沙坦具有中度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因而可能分别适合于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血压病。

(二)急性发作期

1.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剧烈时可首选。强调尽早运用,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后减量。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等。

2.秋水仙碱

如需使用应尽早使用,大部分患者于用药后24小时内疼痛可缓解。秋水仙碱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这也限制了秋水仙碱的临床应用。临床常采用的方法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配合小剂量使用秋水仙碱,每次0.5mg,每日3次,可以明显减低秋水仙碱的副作用,治疗过程中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在上述药物效果不佳时采用,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易有反跳。

(三)间歇期和慢性期

1.促尿酸排泄药

适用于血液中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者。服用此类药物需白天使用,并喝充足水分,同时服碳酸氢钠每日3~6g,促进尿酸由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或已有肾结石者慎用。临床常用苯溴马隆:每日25~50mg,每日1次,早上服用。毒性作用轻微,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

2.抑制尿酸生成

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血尿酸显著升高或不适合使用排尿酸药物者。常用别嘌醇,用法:每次50~10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量低于600mg。副作用有剥脱性皮炎、药物热、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肾功能损害。最新药物非布司他片,用法:每次40~120mg,每日1次,比别嘌醇效果好而副作用小。

3.碱化尿液

使用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片以碱化尿液,有利于尿酸排泄。调节尿pH值在6.2~6.8。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利尿剂、阿司匹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