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肾脏疾病与凝血系统的障碍效应机制
在肾小球的发病过程中,由于免疫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已证实,免疫损伤在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而凝血-抗凝-纤溶障碍对加重肾小球疾病的发展、恶化起着非常重要的效应。在肾脏病理中,也常常见到纤溶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在临床中无论是哪一种肾小球疾病,或多或少都有血液凝固情况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的差别。其中血液的高凝状态在肾小球疾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中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伴有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血液高凝状态比较明显。其中微小病变和膜性肾病发生静脉血栓常见。所以在临床中,抗凝、降纤的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防治或减轻肾脏的损伤。凝血障碍对肾脏的损害有以下几个环节和几种负效应机制:
(一)肾小球血管内皮损伤后而致血栓形成
肾小球血管的免疫损伤是肾小球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由于原位免疫复合物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滞留于肾小球内,补体系统被激活,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炎症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导致肾小球壁组织损伤,内皮细胞损伤断裂,胶原纤维组织及基底膜暴露,立即激活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过程。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后,胶原纤维暴露,而激活某些凝血因子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浆中纤维蛋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大量纤维蛋白沉积于肾小球内形成坚固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
(二)血流变学异常改变而加重肾小球病变凝血损伤的机制
血流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使血浓度增高,血流缓慢,可导致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生成的凝血酶在局部凝固而形成血栓。当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及血管内脱水;利尿剂引起低血容量;血液浓缩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肾病综合征患者本身的病理特点,即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上各种情况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加速肾的血栓形成。
(三)凝血因子增加促血栓形成
当肾病综合征时,可以激发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增加,在白蛋白合成增加的情况下,肝脏合成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Ⅶ、Ⅷ、Ⅹ也增多。这些因子分子量大,其在肝脏合成又增多,而在尿中丢失的也少,从而加速促进血栓形成。
(四)抗凝物质的减少而易形成血栓
在凝血因子增多时,纤溶酶抑制物a2-PI及a2-m合成也增加,AT-Ⅲ与蛋白C的分子量与白蛋白相近似,当大量蛋白由尿中丢失时,AT-Ⅲ与蛋白C也经滤过膜漏出,虽然它们均在肝内合成,但合成不足以抵偿其丢失的量,故血中的AT-Ⅲ与蛋白C多呈降低的水平。
(五)纤溶酶质量降低而易形成纤维蛋白沉积
在肾病综合征时,或其他肾病时,因分子量较小的纤溶酶原容易从肾小球漏出而丢失过多,而在血浆中浓度下降,以致纤溶酶生成不足。加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增高和低蛋白血症,也可抑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以致纤维蛋白降解率下降而加重血栓形成。
(六)长期使用激素和利尿剂,可促使血栓形成
长期应用以上药物可刺激血小板增生释放,增加凝血因子的活性,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以阻止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同时又降低了肝素的释放,在应用皮质激素治疗时,血浆a2-PI水平增高,这使纤溶活性降低,故在此治疗过程中,降纤、促纤疗法以增强纤溶活性,有利于促进纤溶蛋白的溶解,防止疾病的进展和恶化。另外,在肾病综合征时,因高度水肿应用利尿剂可加重血液浓缩而促使血栓形成,在临床中是常见的。如果血栓反复存在,必将导致加快肾功能减退及肾小球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