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苑泽霖录: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导师学术思想与学术特色、临床特点

(一)导师学术思想

1.依据“五神藏”理论,提出脑病从“神”论治的学术思想

陈宝贵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神”的内容,结合王冰“五神藏”理论,强调“神”在脑中的作用,注重整体观与形神合一,旨在从生理上和精神上治疗,使脑恢复其“神”,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从而提出脑病从“神”论治。从五神藏的理论来研究脑病,才能真正认识到其本质。脑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具体表现,其病位在脑,而发病与五脏俱有关系,五脏“神”的病变则是脑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脑病从‘神’论治”中神的含义主要包括: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个方面,尤以神主要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为研究重点,具体包括:

(1)神机: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神机是人体生命的一切功能活动形式,是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机是人体内部的升降出入的机杼。在人体,无论是气息出入,还是精血升降,以及体内的生生化化作用,乃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于是调节、控制这一生化动静的机枢,则谓之神机。而且升降出入是在总体上对生命运动形式的概括,其内涵则包含了体内维持生命过程的一切功能活动。这一整合控制机体表里上下协调统一的机枢,即是神机。

(2)神用: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神用无方谓之圣”。张景岳在《类经·运气类》阐发:“神之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无方者,大而化之之称也”。“神用之道”即“天地阴阳之道,有体有用。阴阳者变化之体(体,即内在规律,是天地万物发生变化的前提和依据),变化者阴阳之用”。神用是指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体现着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活动的和谐统一。藏象精神现象失其和谐的临床表现包括:情志过极或紊乱对于生命现象——神的影响及对于脏腑和形体的影响;藏象精神理论的临床应用包括: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及养生保健。

(3)神使:

陈宝贵教授从《黄帝内经》“神不使”引申、推演出“神使”的概念。《素问·汤液醪醴论》载:“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黄帝内经》“神不使”观点的提出,是以人体气、血、营、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基础而建立的,而人体营卫功能的恢复是人体疾病向愈的重要条件。“神不使”即指人身之神不能发挥其主宰调控周身以愈病的作用。“神不使”中的“神”包含精神意识思维之神与人身之神两层次的含义。其中人身之神“不使”源于病人正气虚极、邪气盛极或脉症相逆。精神意识思维“不使”则包括了医患两方面的原因。结合“神不使”的论述,神使是指机体的生理功能低下,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或病情危重时,通过药物、针灸、按摩、食疗、气功、养生、康复等多种治疗手段促进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重建生理功能的过程。

脑病从“神”论治其重要研究结论包括:

1)从神论治痴呆:

神机失用为痴呆的核心病机,五脏功能失常、痰瘀互结、脑髓失养为痴呆的主要病机,故补益五脏精气、祛痰化瘀、开窍通络是治疗痴呆的基本治则。

2)从神论治失眠:

依据“五脏藏神”理论,以调畅神机、调和五脏为主,再根据每位患者五脏失调程度和病机的不同,选用其他对证治疗药物,如此则五脏安和,夜眠得安。

3)从神论治创伤性脑损伤:

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主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颅脑创伤后,脑髓受损,神气涣散,元神失养,神机失用,治疗时应补益五脏精气,兼以开窍通络、化瘀祛痰。

4)创制回神颗粒:

回神颗粒源自名医张锡纯,陈宝贵教授在50余年临床验证基础上,再将药味、药物配比和制作工艺上加以优化。在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痴呆、创伤性脑损伤等疾病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制定“治胃九法”,倡导“重建脾胃生理功能”学术思想

陈宝贵教授赞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还认为“百病可伤及脾胃”。其主旨在于中医辨证治疗之同时,结合西医的诊断及治疗技术,更完善地解释疾病,给脾胃病治疗提供新思路。临证中提出“重建脾胃生理功能”,创制“治胃九法”,调整脾胃功能使之恢复正常。

治胃九法具体包括:①疏肝和胃法;②养阴益胃法;③健脾温胃法;④化滞开胃法;⑤泄热清胃法;⑥健脾祛湿法;⑦化瘀调胃法;⑧开窍醒胃法;⑨辛苦平胃法。其治疗的关键是审因论治,消除造成脾胃功能紊乱的因素,重建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另外,在脾胃病用药方面,陈宝贵教授继承和发扬柳学洙先生使用风药的经验,并发挥、整理,在风药治疗脾胃病、肠病均取得良好疗效。

3.创体质药膳食谱

陈宝贵教授秉承张锡纯先生及柳学洙老先生的食疗方法,又结合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饮食干预体质颇有见解,对食材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药材按照中医九种体质进行分类并加以阐释,对每种体质的特点、食疗方法、食疗具体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将完全符合调理每种体质范围的食材、可用于保健食品的药材归纳为甲类,部分符合者归纳为乙类。研制出五行健康酥、五行养生粥、9种养生药酒及包含60余套菜品的养生药膳食疗,为养生及食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现将其基于九种体质药膳食疗方案简述如下(表1):

表1 基于九种体质的药膳食疗方案

续表

续表

(二)导师学术特色

1.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

辨体质论治就是对某个体结合其先后天因素(遗传、生长环境、地域、季节气候、饮食、种族等)划分体质类型,因人施治,进而给予相应的治法方药。辨证论治与辨体质论治相互补充。在辨体质论治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机体大量的外在表现,了解其生理、病理特点,对其体质状况作出整体性把握。在患者身上,这种外在表现即为机体患病以后出现的各种症状。而对疾病某一发展阶段上的病理概括就是证。辨证则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经过思维分析以后,所形成的在疾病发展某一阶段上对“证”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着体质状况。在辨证过程中,由于体质对证的决定作用,故通过对体质状况的把握,可大致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更深入了解疾病。

体质是证的内在基础,证是体质的外在表现,辨体质是为了更好地辨证,使辨证更加准确,不使其偏离方向;辨证当先辨体质,以辨体质为基础。辨证与辨体质是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步骤,二者缺一不可。临床不能相互取代,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提高临床疗效。故要发扬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必须注重全面诊察病人体质之差异,根据体质之别进行辨证论治,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辨证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

2.治病注重后天之本

脾胃是后天之本、元气补充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随之发生。因此陈宝贵教授在治疗疾病时,时刻兼顾健脾和胃。指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脾胃为气血水谷之海,脾胃健运,气血充盈,生机旺盛,疾病无从侵入,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病理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调理脾胃在治疗上具有积极的作用。若脾胃升降失常,脾气虚弱,胃气日衰,或病久必及脾胃,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症,故《寿世秘典·调摄》载“胃强则肾充而精气旺,胃病则精伤而阳气衰”。对于久病患者,健脾和胃,既减轻临床症状,又可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总结出“治胃九法、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学术思想。

3.中医临证思辨方法

(1)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方统证:

①以证统病、辨证论治:指在搜集四诊信息以后,采用传统的辨证方法,对不同疾病中的同一证候的诊疗形式。其核心是以证为出发点,综合归纳其证候的共性及与疾病相关的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此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人患有多种疾病的证候诊断问题;②以病统证、分型论治:是以辨病为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突出辨病的诊疗形式。即基于疾病已明确中西医诊断,然后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形式,分析其基本病机和证候,确立治则治法方药的模式。适应于疾病相对单一的病种,教学较常用;③以方统证/病、谨守病机:是以方剂的适应病症的范围为框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辨析,依据病机而选方加减用药的诊疗形式。适用于病因病机及主治范围比较明确,方药加减相对成熟的方剂。

(2)中西合参,优化方案:

指将中医药学的优势与西医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诊疗形式。中医学之优势在宏观,西医学之优势在微观。中医药学的精髓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优势为其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可从细胞、分子水平上加以阐述。中西互参,兼取中西医学的优势,弥补各自不足,形成的优化方案,更可提高疗效。

(3)组方用药、配伍精到:

指在明确患者的诊断、证型、治法以后,全面考虑其体质、男女、老幼等特点,处方用药时,做到药量准确、比例精准。中药的用量、用法、用药时机,直接影响其疗效,甚至用药的安全性。“组方用药、配伍精到”对方药来说非常重要。在熟知中药性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中医组方原则后,还可参考或借鉴中药现代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治疗疾患。

(4)先全后专、融会贯通:

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系统的、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各科医学知识,然后再深入学习和研究某一学科。对各学科全面的掌握,可以使我们在诊治疾病时整体考虑,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对某一学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某一疾病。这种“先全后专”以后,才能更好地对医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导师临床特点

1.动静结合

陈宝贵教授用药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动静结合,在其用药组方上能充分体现该特点。动静结合、相互为使的方法是其临床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寒热错杂证,也广泛地运用于阴证和阳证,特别是各种慢性疾病,灵活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如血虚证,治疗时在应用熟地、阿胶、白芍、生地等补血养阴静药的同时,加用川芎、砂仁等动药。一为益阴之中兼补阳,于阳中求阴,且气为血帅,补气亦可生血;二在养阴滋腻静药中加入行气动药以防其滞。

2.善用风药

风药是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传统意义上的风药,多指用以祛风的药物,以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等为主要代表。陈宝贵教授在治疗脾胃病时,常常配伍风药。借其辛散升浮之性达到治疗目的。陈宝贵教授应用“风药”治疗脾胃病、脑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脾胃病、肠病用风药:

陈宝贵教授指出:风药治疗脾胃病有升阳、化湿散郁、疏肝、调气等多种作用,但均利用了风药辛散升浮这一特性。风药治疗脾胃病、肠病理论如下:①借风药辛散升浮之性,升发脾阳;②法风能胜湿之理,散化内外湿邪;③应肝性之条达,疏理肝郁;④顺气火上炎之势,发散郁火;⑤和脾升胃降之生理,调理气机。

(2)中风病内外风并治:

陈宝贵教授治疗中风既注重内风,亦注重外风,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外风引动内风而为病。因此在用药上常选用祛除外风之药如羌活、防风、细辛、川芎、葛根等,兼用平熄内风之药如天麻、钩藤、生龙牡等。若风邪入络日久,可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之风。

3.专病专证专药

疾病是医学中的基本概念,任何疾病都有各自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这种变化发展都是由疾病根本矛盾所决定的。而专病专方专药的形成,是针对该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言,即以病而言:病必有证,证必有方,方必治证。且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如陈宝贵教授常用经方、验方:①黄芪建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胃纳失常之胃痛;②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之胃痛;③保和丸加减治疗饮食积滞之胃痛;④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头痛;⑤地黄饮子加减治疗中风。

4.脏腑用药

中医的理论是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的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因此脏腑学说就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也最终都要落实到脏腑的病理变化上,论治也就在于纠正脏腑的病理改变。“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乃至理名言。在临证过程中,要细审脏腑相通的内在联系。从五脏用药考虑,用药配伍应该符合各脏的生理特性。

5.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

药物归经和引经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临证时经常不做明确区别,常以其同时指导临床施药,但在理论上应明确。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作用点或靶器官,药物归经是药物属性的一部分,通过认识药物的归经,有选择的辨证施药。引经药是在药物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提出的,它又超出一般药物归经的范围,只有既能归入某经,又能引导诸药进入某经的才是引经药。引经药有较强的趋向性,能带动自身及其他药物直达病所,发挥药效,故引经药具走行之性,少滋腻之弊,是处方配伍之佳选。临床应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导向与功能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制方明确,“引经报使”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