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定义
健康(health)是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以往健康一直被人们认为等同于身体强壮、结实或没有疾病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强壮”、“没有疾病”、“不虚弱”就是健康的理念逐步被淘汰。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三项标准具体化为:一是身体健康:没有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协调、作用完善,这是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心理健康: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心态决定了人生的一切,良好的心理是一切的保证。三是社会健康: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能够不断学习、适时改变、不断创业置业。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还包括道德品质优良才算健康。新的健康概念强调了要从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的综合角度看待健康。衡量健康的标志,应包含整体健康的内涵,如:
(1)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位置协调。
(2)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3)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4)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5)肌肉、皮肤有弹性。
(6)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7)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8)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9)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10)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健康是权利,健康也是责任。健康是资本,是财富,是美丽,是幸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健康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家庭、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安宁。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在处理动机冲突的过程,优先选择健康。虽然,一个人的年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会经验、个人价值观和希望等都会影响他们对健康的看法,但整体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健康具有责任的观点已经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人们越来越希望自己吃得下、便得快、睡得好、说得快、走得快;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有良好的处世能力与观察问题能力;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健康概念与内涵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整体健康是所有人追求的美好的目标,但是,人从胚胎形成、出生,到成长、老年直至死亡,一直处于健康、亚健康与疾病之中,人不断地在与某些疾病相遇、相处,或痊愈、或共存。疾病、伤残、死亡的发生受健康危险因素的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持续的时间,以及危险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程度都是人疾病发生、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健康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类于四大类: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卫生医疗服务情况。
(一)生物学因素
作为生物属性的人,其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生物躯体上的。所以生物学因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种族、遗传因素等。
1.性别
某些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性别之分,这主要是与不同性别人员的生理需求、解剖结构、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
2.年龄
不同年龄的人群,常见疾病发生率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原因是健康危险因素积累、免疫力不同。如一些慢性病往往发生在中老年,呼吸道传染病往往多见于儿童。
3.种族
不同的人种,某些疾病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主要与风俗习惯、遗传、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4.遗传因素
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人类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造成与亲代相似之处外,还带有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疾病基因,现代医学发现,遗传病有两三千种之多。如色盲、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都与遗传有关。
(二)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
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文化信仰,民族习惯,经济能力,社会状况,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包括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过咸或高脂膳食习惯和不洁性行为。工业自动化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却也使人们产生了久坐的生活方式,缺乏体力活动。经济发展、食品供给丰富,使得人们从食物短缺到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活方式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逐步发现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美国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
2011年7月,中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报告,报告指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头号健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例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性病导致死亡人数所占比例超过80%。如果不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40岁以上中国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和肺癌的人数在未来20年将可能增加到现在的两倍甚至三倍。这种趋势的根源在于中国近几十年来经历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尤其是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一些健康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男性吸烟率高、高脂高盐的快餐食品摄入和含糖软饮料增多以及城市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肥胖率攀升等。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是多么重要。
(三)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和。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自然环境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存在;土壤和水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或土壤和水被污染;天气突变、阳光过强或不足、空气被污染;食品营养与不安全等都会影响人类的健康。气候、气流、气压的突变,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产生和传播着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有害物质,增加患病的机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噪声、废渣,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文化教育、社会条件、社会风气、社会稳定、城市和区域的治理等。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正确的政策法规和城市规划、较高的文化层次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
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害的意识形态、过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长期的忧虑和恐惧、经常处于嫉妒和憎恨之中,如离婚、失业下岗、工作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等,均会导致心理紧张刺激和不佳,对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学者研究发现,常年处于慢性压抑之下,会使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升高,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加大;过度压力会使人体血压上升,更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等。著名医学哲学家胡天兰德有一句话“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因此,人类要健康,社会的变革就必须往促进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是指医疗保健机构和专业人员为防止疾病,增进健康而采用卫生资源和医疗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人、群体、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过程。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医疗资源的分配,人员的质量,服务的好坏,人们获得该服务是否便利,都会对人类健康有所影响。卫生服务包括卫生保健服务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把卫生保健服务分为初级、二级和三级,实现初级卫生保健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其基本内容是:
1.健康教育;
2.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
3.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5.开展预防接种;
6.采取适用的治疗方法;
7.提供基本药物。
图1-1 影响健康的多因素模式
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环境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不可逆转。同时,这四个因素彼此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尤其对慢性病。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法迅速改善的情况下,改善人类自身行为与生活方式是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根本措施。
图1-2 慢性病发生与发展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