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肝组织活检的历史
肝活检主要是通过经皮途径或经颈静脉途径,也有透视或超声辅助。大多数这种特效检查是为了评估肝脏疾病的本质及严重性。肝组织穿刺活检术被广泛认可为评估各种急慢性肝病的 “金标准”,肝组织穿刺活检结果能给疾病的诊断以及对疾病的进程提供参考,甚至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也能提供依据。1883年,Paul Elrich首次提出肝组织活检术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且从那时开始,不断地开发各种方式来获取肝组织,如开放式外科手术、经皮盲穿、经皮影像导引(超声或CT)穿刺、经腹腔镜、经颈静脉等途径。1964年,TJLB的实验性描述被首先提出。1967年,经颈静脉肝静脉导管插入术被应用于胆道造影术上;3年后首例TJLB被报道。但是在当时,TJLB所获取的样本质量也存在问题,相对于PLB所获取的样本较小,也容易产生碎片。所以TJLB被认为是备用的肝组织活检方式。
此后,肝活检产生的作用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从一个独立的诊断方式向一个能够判断肝病预后的工具发展,特别是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对肝细胞损害的分类及分级有着指导治疗的意义。现在,肝活检获得的单个样本长度≥15mm,和(或)含有≥6个完整的肝汇管区,对于弥漫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就足够了,当长度≥20mm,和(或)含有≥11个完整的肝汇管区时,就能比较理想地进行可靠的病理分类及分级。特别指出,完整肝汇管区的数目是评估肝组织样本的适用性、比较不同方式的肝活检及活检针类型非常适合的指标。基于这种观点考虑,现在PLB的优越性可能会略高于TJ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