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按动疗法的理论体系
一、按动疗法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按动疗法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在手法治疗中有机地将按、压、点等相对静止的手法与屈伸、旋转、摆动、呼吸等相对运动的方法进行结合,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按”与“动”的结合?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如《素问·异方法宜论》所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这提示我们,在治疗“痿厥寒热”等病症时,可以用导引与按同时进行治疗,而导引的主要特点,即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因此,在治疗某些疾病的时候,是需要“按”与“运动”结合。
再如《灵枢·病传》中记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说明按摩与导引均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疾病的情况进行结合治疗。
当然,并非治疗所有疾病时都必须“按”与“动”结合进行,在按动疗法的常用手法中,有以“按”为主的手法,有以“动”为主的手法,也有“按动”结合的手法,临床应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灵活选用,尽可能使疗效、获益最大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其中蕴含有极为博大精深的道理。中医学将人体视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以阴阳这一古老的哲学观念概括人体内部的一切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以“阴平阳秘”来表示人体内的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当病邪外侵人体体表或脏腑,正气奋起抵抗,邪正的斗争若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人体便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阴阳相对平衡的失常,中医学称之为阴阳失调,即在人体发生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手法的不同动作均有其各异的性质特点,根据阴阳理论的指导,可将其按相对动静的不同而区分其阴阳属性。按动疗法中,施用推、扳、摇、抖、揉、旋转、屈伸、牵拉等运动类手法相对为动而属阳;按、压、点等手法相对为静而属阴。根据手法的阴阳属性,通过中医辨证,辨别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或泻其有余,或补其不足,施以针对性手法,从而纠正阴阳不平衡,重新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进而重获健康。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观点,中医学体系在朴素的唯物观支配下,用五行学说中的五性特征来分析研究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手法作为中医学的组成之一,也受五行学说的影响与指导。通过取象比类,可将手法按五行属性归类。如摩、擦等手法,作用于表皮为环行或轻微的作用力而属金;推、扳、抖、旋转、屈伸、牵拉等手法,作用于血脉为直行或散闪的作用力而属火;拿、捏等手法,作用肌肉为向上或相对的作用力而属土;拨、弹等手法,作用于筋腱为深透的作用力而属木;点、按、压等手法,作用于骨骼为强力直下的垂用力而属水。
通过五行归类后的按摩手法,本着生克制化的关系,针对疾病过程中的相乘或相侮,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采用不同属性的手法进行施治,使人体各个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生克关系之中。所以,调和五行生克制化也是手法的作用原理之一。
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入里出表,通上达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协调共济的统一整体。同时,经络的传注使气血通达全身、濡养组织器官。所以,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
按动疗法施治时多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动作直接在体表经络循行部位进行刺激,或推或压或按或摩或旋转或屈伸或牵拉,在经络系统的调节下收到消除疾患的医疗效果。如《医宗金鉴》:“按之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
中医学所谓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础物质,具有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推动和温煦等作用。中医学所谓的“血”,同样是构成人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等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血的循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否,同时,疾病的发生导致的人体生理功能变化会影响血的循行,导致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吕氏春秋·尽数》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
按动疗法直接作用于机体腧穴、腠理与肌肉,可以起到促进血液运行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血瘀则推而活之、血溢则按而止之等,再施以不同的手法,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素问·调经论》:“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跌仆损伤可致筋伤骨错,或为筋歪、筋斜,或为骨断、骨错缝。手法通过各种动作直接作用加以纠正,使筋正骨接,从而恢复筋肉骨骼的正常功能。筋络损伤后,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害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反射,使相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引起肌肉收缩、紧张,甚至肌肉痉挛。局部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进而形成恶性疼痛环。但无论是原发病灶还是继发病灶,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末梢及周围血管,造成新陈代谢及神经传导的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按动疗法认为,凡有疼痛则必有肌肉紧张;凡有肌紧张则必有疼痛。由于肌肉紧张及疼痛为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是疼痛类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则应针对疼痛和肌紧张这两个主要环节制订治疗目的,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在临床治疗中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解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则疼痛和压迫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按动疗法为主要手法作用于人体时,可以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缓解疼痛。按动疗法减轻疼痛的机制有三个方面:①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②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③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充分拉长紧张肌肉的方法是强迫伸展有关的关节,牵拉紧张痉挛的肌束进而使之放松。
运用按动疗法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病因,其机制有三个方面:①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②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由肌肉紧张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③对软组织有粘连者,按动结合可明显松解粘连。在临床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关键。《灵枢·经筋》中就有“以痛为输”的记载。一般损伤后的压痛部位可有肌纤维断裂、韧带剥离、软骨挫伤等病理变化,也可有因损伤而致的创伤性炎症所造成的软组织粘连、纤维化、瘢痕化等病理变化。而通过运用按动疗法,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软组织病理变化大部分都可以被明显缓解,甚至消除。治疗过程中,大多数压痛点是损伤的部位,也是按摩治疗的关键部位。因此,务必认真仔细地寻找压痛点,力求定位准确,不要被大范围的扩散痛和传导痛所迷惑。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疾病最敏感的压痛点在筋膜和肌肉的起止点及两肌交界或相互交错的部位。这是因为筋膜处分布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肌肉起止点和交界、交叉部分则因所受应力大,长期摩擦容易发生损伤。通过对压痛点的治疗,消除了肌紧张的病理基础,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筋柔骨松则通,通则不痛。
必须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松”是建立在对损伤的病因病理及组织结构有充分认识基础上的,这与盲目地“松松筋骨”不可相提并论。对按摩医生来说,要行之有据,操之有理,一举一动恰到好处,方为上工。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调经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中医学认为脏腑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本,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无论外感或内伤,其病理变化不外乎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调理脏腑功能,使机体状态趋于“阴平阳秘”,进而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按动疗法调理脏腑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起作用的。按摩按动疗法调理脏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运用各种手法在人体体表“推穴道,走经络”;②对脏腑在体表的反射区施以手法,能起到对其“直接”按摩的作用。根据脏腑-体表相关学说,通过明确内科疾病的具体证型,再刺激相关脏腑体表反射区或相应俞募穴,通过经络信号的传导,条畅机体气血流通,以达到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的作用。按动疗法作用于患区局部,既在局部发挥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等作用,又可通过人体的气血及经络系统影响到脏腑功能。
综上所述,按动疗法是诸多前辈们多年临床经验与传统中医学朴素唯物主义整体观结合的疗法,从平衡阴阳、调和五行、调整经络、调理气血、调筋整骨、调理脏腑等多个层次体现着按动疗法的作用原理。按动疗法在治疗筋伤类疾病、脏腑病以及儿科疾病方面均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