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拔罐疗法基础知识
第一节 罐具与操作
一、拔罐疗法器具制备
罐具的种类很多,有兽角罐、竹罐、陶罐、金属罐、玻璃罐、塑胶罐、抽气罐、代用罐等。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为竹罐、玻璃罐、真空抽气罐等,很多医疗器械店及药店有售。
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用于吸吮排气法。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实心部分仍需留1~2厘米,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平齐,打磨光滑。使用时将兽角罐的罐口紧按在应拔皮肤上,用嘴吸吮其顶部的开口以形成负压,然后用半融的蜡或湿面团封闭。
经久耐用。
因动物犄角不易收集而很少应用。目前,云南、贵州等地,仍有人用兽角罐拔罐。
随排气方法不同,选材、制作有些区别。竹制火罐因用火力排气,须选取质地坚实的老竹子,经得起火烤而不变形、不漏气;竹制水罐,因要用水或药液煮罐,蒸气排气,要选择尚未成熟但也不青嫩的质地坚实的竹子制作。
取坚固无损的细毛竹,截成长6~9厘米的竹管(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者重量较大,容易脱落,过短者由于管腔容积小,吸引力亦小,不易吸着),一端留节为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管壁的厚度为0.2~0.5厘米,口径约为3厘米、4.5厘米、6厘米不等。用砂纸磨光,使罐口平整光滑(图1-1)。
轻巧、价廉、不易跌碎、比重轻、吸得稳,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便于携带。
易爆裂漏气。不透明,难以观察罐内皮肤反应。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凸出,状如瓷鼓,底平,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者较短,口径大者略长(图1-2)。
此罐适用于火力排气法,吸力大,造价较低廉。
质地较重,容易摔碎损坏,无法观察罐内皮肤变化。
用铁、铜、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形状如竹罐,口径的大小不一(图1-3)。
金属罐适用于火力排气法和抽气排气法,不易破碎,消毒便利。
造价高,太笨重,不透明,无法观察拔罐部位皮肤的变化,尤其是传热太快,容易烫伤患者皮肤。目前已较少应用。
系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加工制成,形状如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微厚而略向外翻。按罐口直径及内腔大小,分为不同型号(图1-4)。
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使用时可直接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掌握留罐时间。临床应用较普遍,多用于火力排气法,特别适用于走罐、闪罐、刺络拔罐及留针拔罐。
导热较快,易烫伤,容易破碎。
为一种用小药瓶、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树脂材料制成,利用机械抽气原理使罐体内形成负压,吸附于选定部位皮肤上的拔罐方法。应用较多的有真空抽气罐、电动抽气罐和自制注射器抽气罐。
罐具多为有机玻璃或透明工程塑料制成,形如吊钟,上置活塞便于抽气(图1-5)。
① 罐体透明,易于观察罐内皮肤变化,便于实施针罐、药罐、血罐等手法。
② 罐口尺寸多样,适应人体各个不同部位,尤其是小部位和关节附近,并能自己给自己的后背拔罐。
③ 罐口边缘厚而外翻,且起罐容易,底端阀门排气,不易造成皮肤伤害。
④ 罐内负压可大可小,可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和病情随时调整,便于掌握拔罐时间。
⑤ 无烫伤之忧,较之传统意义上的火罐,使用更安全,操作更简便,且坚韧耐用,易清洗消毒,是目前较普及的新型拔罐器,可用于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医疗保健。
无火罐的温热刺激效应。
即将罐具连接于电动吸引器,如“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精准调整等。且可连接测压仪器,以随时观察负压情况(图1-6)。
罐具多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切去瓶底并磨平滑,并完整保留瓶口的橡胶塞,以便于用注射器抽气时使用。这种自制罐适用于小部位和关节附近拔罐,缺点是罐口单薄略显粗糙,也容易破碎。
用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耐热塑料、橡胶或胿胶压制而成。口径大小不一,形状因临床需要各异。多用挤压法,将罐具置于特定部位,用力在罐底压下,排出罐内空气,松手后即可吸拔在体表(图1-7)。
消毒便利,不易破损,携带轻便,操作简单安全,可用于腕、踝、膝关节处和稍凹凸不平等特殊部位拔罐。留罐期间,不影响活动和功能训练。
价格高,不宜控制压力,无法观察罐口内皮肤的变化,并易老化变形。
凡是口小腔大,口部光滑平整,不怕热,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器具均可选用。生活中最为人们所喜用的就是玻璃罐头瓶,其他如酒杯、空药瓶、小口茶碗等均可。所以,临证时,在没有专用罐具或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不必拘泥,可利用形状相似之物器代之(图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罐具配用治疗仪者越来越多,如刺血罐、电热罐、磁疗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等多种,扩大了治疗范围。复合罐具目前仍限于少数医疗部门使用,尚未全面推广,故不多作介绍。
拔罐治疗时,除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及治疗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相应型号的罐具外,尚需准备排气所用的各种器具及辅助材料,以及防治皮肤损伤、晕罐等意外情况的药品和器械,如燃料、消毒用品、毛巾、镊子等。用竹罐时,要准备煮竹罐用锅、火炉(或电炉)等;使用药罐时,当备好需用的药品;应用走罐时,需准备润滑剂等。总之,应依据施术的方法不同而准备。
火罐是以火热作为排气手段的,燃料一般常用乙醇棉球和纸片。
常选用蘸有75%~95%乙醇溶液的棉球,家庭拔罐时无乙醇时,也可以用高度数的白酒代替。乙醇作为燃料具有热能高、火力旺,能迅速排出罐内空气,负压大,吸附力强等特点,当盖罐后火便速灭,不易烫伤皮肤。
临床常用自制火把蘸95%乙醇溶液,火力足,拔火罐时方便有劲。火把制作有小技巧,一定要有倒钩,这样才不用担心火把反复使用时脱落。浸足乙醇溶液后,一定要敲或甩几下火把,防止乙醇滴落引起烫伤(图1-9)。
是拔罐较为常用的燃料,宜选用质薄易燃者为好,而不选择厚硬及带色纸,以免燃烧不全、热力不足影响排气,或因纸厚造成炭灰坠落而灼伤皮肤。
选择常用的消毒液,一般多作为拔罐疗法与针刺、挑刺、放血配合使用时消毒局部皮肤和罐具之用,如75%的酒精、碘伏或1%的新洁尔灭等。
在拔针罐或血罐时,需要准备毫针、三棱针、皮肤针。
用于针刺的毫针,一般以1~1.5寸的常用(图1-10)。
常用的规格有大号、中号、小号三种,专为点刺和挑刺放血之用,适用于穴位及浅表静脉泻血。必要时,一次性采血针、粗毫针、注射针头,甚至缝衣针,均可替代三棱针(图1-11)。
皮肤针样式有好几种,名称也各异,因针盘上针数多少的不同,如5、7、18,又名梅花针、七星针、十八罗汉针。适宜浅刺皮肤泻血,一般以经络循行及神经、肌肉分布为依据,按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顺序叩刺出血(图1-12)。
对于一些特定的拔罐法需要一些介质作为润滑剂,以防止皮肤划伤或避免烫伤。润滑剂一般在接受治疗前涂在施术部位和罐口,以加强皮肤与罐口的结合密度,保持罐具吸力。临床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选用能起到润滑作用的液体,如水、液状石蜡、植物油等,既可起到润滑作用,又可以增强拔罐时的吸附力。
选用质地柔软、细腻、光润的软质固体,如凡士林、面霜、B超使用的耦合剂等,既可起到润滑的作用,又可对局部皮肤起到濡润作用,以防止局部皮肤干裂。
常将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加工制成润滑剂,使其发挥润滑与治疗的双重作用。如瘀血明显时,常以红花油、松节油、按摩乳等作为走罐介质,以增强活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因拔罐引起的皮肤损伤、晕罐等意外情况的药品,如烫伤膏、中枢神经兴奋药、速效救心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