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抗癌
如上所述,中医治疗癌病强调扶正,不是单一的攻伐杀戮,但是,中医也强调祛邪。中医把癌块视为病邪,并认为有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或热毒蕴结等多种不同情况,祛邪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不同,分别用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化痰除湿、清热解毒、软坚化结、以毒攻毒等方法,去除多种不同病邪。现代研究表明,很多这类的中医祛邪药物具有抗癌作用(详见第四章)。
但是, 癌病有其特殊之处,中医辨证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癌块本身能产生毒性物质,所以癌病患者即使睡眠充足、食量如常,也常有疲劳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有的患者就是因此就诊检查才发现癌病。晚期癌病患者常极度消瘦和虚弱,即所谓恶病质,这些都是癌病不一般之处。举例而言,急性细菌性痢疾和乙状结肠癌二者都可有腹痛腹泻、下利黏液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表现,但后者有贫血、较快的体重减轻和较严重的疲劳等,而前者则多有发热;众所周知,急性细菌性痢疾和结肠癌二者病程发展的快慢和预后结局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上,二者也不尽相同。例如,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和土茯苓、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药均有抗癌作用,但急性细菌性痢疾宜用黄连、黄芩、白头翁等清热燥湿药加延胡索、木香等理气活血之品,一般不用土茯苓、败酱草、半枝莲等;而结肠癌则须加用土茯苓、败酱草、半枝莲等抗癌。可见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湿热与乙状结肠癌的湿热是有所不同的。换言之,癌病的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或热毒蕴结等与非癌病的气滞血瘀、痰湿凝聚或热毒蕴结等有所不同。另一个例子是脑瘤和非脑瘤的头痛,在中医辨证时可能同属痰浊为患,但非癌病的痰浊头痛一般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天麻、生姜、大枣)即可,而临床实践表明,辨证属于痰浊头痛的脑瘤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就不行,须加用土茯苓等抗脑瘤的药物。这就要求我们辨证论治时不仅要知道事物的共性,还要能分辨事物的个性。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辨证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事实上,虽然古代中医文献大量疾病的记载与现代的多种癌病的临床表现相一致,但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等癌病病名都是西医名词,因此癌病诊断必然需要西医检查辨病。尽管如此, 辨病选药必须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假如只根据西医药理学方法对传统中药的研究来选用中药,是收不到疗效甚至会导致不适的。例如,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芩、夏枯草等中药具有降压作用,但高血压患者的头痛辨证属于肾虚头痛时,就应当用大补元煎(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当归、人参、杜仲、甘草),不宜用与肾虚头痛的辨证不符的黄芩、夏枯草。否则,不仅不能降压,患者还会感到不适。
癌病无论在早期或晚期,都应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并非早期以攻为主,晚期以补为主。这是因为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若正气虚弱,难以祛邪,则癌瘤会发展、扩散;另一方面,不祛邪则难以扶正,癌瘤会不断耗损气血,使正气日虚,出现恶病质。不破不立,若不抗癌,补养扶正难以见效。癌症患者常有突出的贫血、消瘦、气短、疲乏,不少医者因而给予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而忽视攻癌,结果治疗失败,而改用攻补兼施则甚为成功。
西医通常不用单一化疗药,而用联合化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和防止癌细胞形成耐药性。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亦主张中药抗癌药联合使用,不用单味药。而且,我们认为,攻邪抗癌药物组应当每1~2个月轮换1次,不要老是用同一组抗癌中药,但一般而言扶正药则应较长时间守而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