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管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尿液检查异常

一、尿液采集和保存

(一)清晨空腹尿液采集
清晨空腹尿液是理想的尿液标本,因不受运动、饮食和酸碱度的影响。留取清晨第一次中段尿10ml置于清洁的尿瓶中,最好在30分钟内送检,注意避免被血、白带、精液、粪便污染。最好检查第一次晨尿,如果无晨尿,任意时间的尿也可用于检查。
(二)定时尿采集
24小时尿:
用于测定24小时尿蛋白、尿糖、尿酸、尿肌酐、电解质、尿17-羟皮质醇及尿17羟-酮皮质醇以及尿量。24小时尿可以用来评价尿素的清除率,每周的Kt/V Urea,肌酐清除率,蛋白,钠盐,钾,磷的摄入情况。留尿方法:早晨排空膀胱,并开始计时,以后全部尿液留到次日同一时间,将膀胱排空留下尿液,准确收集所有尿液、记录尿量,混匀后取50ml送检。留取标本时应适当加防腐剂。
(三)特殊检查尿液采集方法
清洁中段尿:
用1∶1000苯扎溴铵清洁外阴及消毒尿道口,留取中段尿于消毒容器中。尿细菌培养应停止抗生素5天再做。
女性尿液标本:
不应在月经前后5日内留标本,因为这期间出现少量红细胞可能和月经有关。同时应清洁外阴后留中段尿,这样能避开阴道分泌物污染。
餐后随意尿:
餐后2小时检查,对某些疾病如无症状的糖尿病、隐匿性肾炎、临床症状很轻者有一定的意义。

二、尿试纸条结果解读

(一)蛋白尿
尿蛋白浓度在10~20mg/dl以上时,可以用标准的尿试纸条检测出。根据尿蛋白的多少表示为+、++、+++等。当试纸与带有负电荷的血清蛋白如白蛋白和大多数球蛋白结合时,其pH指示剂就会显色。在患者仅有微白蛋白尿时,由于标准的尿试纸条不够敏感,因此不能检测出低浓度的白蛋白,白蛋白特异性的试纸条可以检测出3~4mg/dl以上的白蛋白,可以用于发现微量白蛋白尿。
如果第一次发现尿蛋白是任意一次尿检的结果,必须多次检查第一次晨尿以除外直立性蛋白尿;如果尿试纸检查阳性(1+或以上),应在3个月左右用定量的方法确定是否有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白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试纸条对白蛋白敏感而对非白蛋白不敏感,因此如果尿试纸条尿蛋白少,与24小时尿总蛋白定量不匹配,则尿蛋白主要成分可能不是白蛋白,因此“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分离”时应注意鉴别尿蛋白成分。
(二)血尿
尿隐血(BLD)的检测原理为亚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原理,正常情况下,尿隐血阴性(-),尿隐血出现“+”或“+++”……或数字,表明血尿的程度不同。当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时,虽然尿色发红,尿检隐血强阳性,但尿沉渣镜检无红细胞或仅少量红细胞。另外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且尿pH<5,则尿中红细胞很容易破坏,尿沉渣分析仪检验结果表现为隐血+++以上,显微镜检RBC不多,应复查新鲜尿,即刻镜检排除溶血。需要注意的是,尿试纸条指示的尿隐血假阳性率较高。
(三)白细胞尿
尿白细胞(LEU),利用中性粒细胞酯酶活性反应原理,一般情况下尿LEU阴性,假阳性见于尿含氧化性消毒剂、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及硝基呋喃类药物。假阴性见于淋巴单核细胞为主的尿液、草酸盐升高和应用抗生素。正常尿液中可有少量白细胞,如超过5个/高倍视野为增多。若发现多量白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有化脓性炎症,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结核等。如果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有中性粒细胞渗出和间质性炎症,可出现在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患者尿中。
(四)尿比重
尿比重又称尿密度,是指在4℃下同体积的尿与纯水重量之比,是一种水溶质重量测定。尿比重反映单位容积尿中溶质的重量。它受尿液物质种类和分子浓度影响,也受溶质相对分子量的影响。健康人多在1.018~1.020。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蛋白质、糖、矿物质、造影剂均可造成尿比重升高,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晨起排出的尿液比较浓缩,比重较高,日间各次尿的比重也不同。正常人夜尿最高比重应在1.020以上,最高与最低比重之差不应小于0.009。尿比重是临床上判断远端肾小管功能的指标。
(五)尿结晶
尿中出现结晶(crystal)称晶体尿(crystaluria)。除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铵、尿酸及尿酸盐等结晶外,还包括磺胺及其他药物析出的结晶。尿液中是否析出结晶,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以及尿液的pH、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当种种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因子和使尿液过饱和状态维持稳定动态平衡的因素失衡时,则可见结晶析出。尿结晶可分成代谢性、病理性两大类。正常人尿液出现的结晶多为尿中固有盐类析出而形成的结晶,如尿酸、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等,这些代谢性结晶多来自饮食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若结晶经常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红细胞,又有肾和膀胱刺激症状,应怀疑肾或膀胱结石,胆固醇结晶可出现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乳糜尿的患者中。
(六)尿糖
指尿中出现葡萄糖,其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的肾糖阈是8.96~10.08mmol/L,由于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只有极微量的葡萄糖由尿中排出,一般常规方法不能测出,故尿糖定性试验为阴性。如果阳性称为糖尿,一般多为葡萄糖尿、偶见乳糖尿、半乳糖尿及其他糖尿。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生理因素影响消失后可恢复正常。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所引起的糖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功能受损。

三、蛋白尿

正常人尿中可以排出非常少的蛋白,24小时尿蛋白总量<150mg/d。蛋白尿的形成常由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减退以及肾和尿路的排泌增多引起。分为一过性或生理性蛋白尿及持续性蛋白尿。前者可由剧烈运动、发热、过冷、过热、交感神经兴奋、长期直立等因素使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的蛋白尿,诱因去除后常可消失。尿蛋白排出持续增加通常提示肾脏损害。肾脏疾病类型决定了尿蛋白种类,如白蛋白或球蛋白排泄增加提示肾小球疾病。低分子量球蛋白的排泄增加是某些类型的间质小管病的敏感指标。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常常由于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基膜孔径增大所致,或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各层特别是足突细胞层的唾液酸蛋白减少或消失、静电屏障作用减弱,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造成的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点常以白蛋白尿为主,也含有少量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而造成的蛋白尿,肾小管损伤时,特别是抗生素或重金属损伤肾小管造成的重吸收障碍。常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如溶菌酶、β 2微球蛋白等。多见于肾小管间质肾病,金属、药物及有机溶剂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退行性变和坏死等。
(三)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屏障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均无损害,但由于血浆中异常蛋白如免疫球蛋白轻链、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和淀粉酶等增加,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易从肾小球滤出,又不被肾小管所吸收所致。临床可见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和轻链病等;急性血管内溶血;大面积肌肉损伤、炎症如挤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
(四)组织性蛋白尿
主要指肾脏组织分泌的蛋白,如远端肾小管分泌的Tamm-Harsefall蛋白,尿路上皮分泌的IgA,尿路感染产生的脓液、血液和分泌物中的黏蛋白以及前列腺液或精液混入尿中。这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大,每日排出量常<500mg/d。
(五)白蛋白尿
1.总蛋白尿和白蛋白尿
总蛋白尿指的是24小时内尿中各类蛋白质排出的总和,临床上称之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d。白蛋白尿指的是尿中排出的白蛋白超过正常范围的蛋白尿。K/DOQI关于CKD的指南推荐对所有CKD高危的患者进行尿白蛋白检查。虽然一些研究提示男、女有不同的临界值和白蛋白尿水平之间有所不同,现有的指南仍将白蛋白尿定义为无论性别、任意点尿标本的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30mg/g。白蛋白尿被认为是肾小球受损的指标,甚至很小量的白蛋白排泄(微量白蛋白尿)也可提示糖尿病肾病并与远期预后有关。成人尿白蛋白排泄的正常均值大约是10mg/d。一些生理因素会影响尿白蛋白排泄如直立位、运动、怀孕及发热。在成人中,白蛋白尿的流行情况随年龄及有无糖尿病不同。≥70岁的成人白蛋白尿发病率约为30%,在所有年龄段中,有糖尿病的个体微量白蛋白尿及白蛋白尿发生率高。其中≥70岁的个体上述情况发生分别为43.2%和8.4%;无糖尿病者为24.2%及3.0%。
2.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的白蛋白低于用标准的试纸法所能检测的水平,大量白蛋白尿是指尿中的白蛋白有较高的水平。当UAER在30~300mg/d(20~200μg/min)或ACR30~300mg/g或ACR2.5~25mg/mmol(男)和3.5~35mg/mmol(女)时就表现出微量白蛋白尿,多见于糖尿病肾病早期、高血压或肾小球轻微病变。
3.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指将一昼夜24小时的尿全部存留,测定的尿蛋白排出总量,正常健康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d。留尿方法:清晨7时排尿弃去,以后每次尿均收集(留在事先备好的尿桶中),至次日晨7时的最后一次尿亦留在尿桶中,用量杯准确测量24小时尿量,记录在化验单上,摇匀后取4ml尿液送检(注意尿液在阴凉通风处保存)。
4.ACR
ACR测定是近年来用于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检测随机尿液标本的蛋白或ACR。这一比值校正了因为脱水等引起尿液浓度的变化,比定时收集尿液进行定量测定要方便。它能够较可靠的反映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具有快速、简便、精确等特点,随机ACR可以用于精确评估尿蛋白和UAER而且不受水化的影响,为临床上理想的定性、定量诊断蛋白尿和随访的指标。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分期基于白蛋白尿的定量(任意点ACR>30mg/g)。对成人进行慢性肾脏病危险性筛查时,应使用白蛋白特异性试纸条或ACR来检测随机尿样标本中的白蛋白。ACR大于500~1000mg/g时,非白蛋白的影响变小,也可以使用总蛋白-肌酐比值。
(六)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分离
一般情况下尿蛋白+/-~+,定量0.2~1g/d;+~++,定量1~2g/d;+++~++++,定量常>3g/24小时,称为大量蛋白尿。如果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定性为+~++,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明显尿蛋白定量与定性不一致时,临床上称之为尿蛋白定性和定量分离。这种情况多由于尿中非白蛋白异常增多,如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增多引起,要警惕浆细胞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可能。

四、血尿

(一)尿沉渣检查方法
尿沉渣的标准检查方法为新鲜尿液10ml,以相对离心力400g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剩余沉渣0.2ml,混匀吸取沉渣物20μl,滴于载玻片上镜检。正常人尿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如尿中红细胞数异常增多,当沉渣超过3个/高倍视野,称为血尿。如做尿沉渣Addis计数,正常人12小时尿排出的红细胞应少于50万。
(二)尿隐血阳性的意义
尿隐血检查的原理:试纸和尿中的氧化剂起氧化反应。如果尿中有红细胞,红细胞溶解后释放血红蛋白。它是一种亚铁血红蛋白,具有弱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使试纸起氧化反应,放出新生态氧,而氧又可将试纸中带有的邻甲苯胺氧化成蓝色。尿液分析仪根据这种着色的深浅来判定尿隐血是否为阳性或阳性的程度,从而推测尿中可能有红细胞。
尿隐血试纸阳性反映的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多数情况下尿液中含有较多的红细胞。如果尿中有其他氧化剂性质的物质也可出现尿隐血阳性,如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可产生过氧化物酶;尿中一些结晶也可影响隐血测定,造成假阳性结果;一些外伤或组织感染会使尿中含有肌红蛋白也会使尿隐血呈阳性等。
(三)尿红细胞形态学分析
留取新鲜尿液10ml,经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取少许沉淀,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及大小。如果红细胞呈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现为棘状、花环状、芽孢状、面包圈状等,即为异常形态红细胞。研究显示棘状红细胞对肾小球源性血尿诊断的特异性最高。当异常形态红细胞>80%,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其敏感性为75%~90%,特异性98%~100%。如果尿中红细胞大小正常、形态均一,为正常形态红细胞血尿,称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五、白细胞尿

正常中段尿液有核细胞可达2000个/ml,尿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新鲜尿液中完整的白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在陈旧尿中白细胞胞质呈均质化胶样改变,在炎症过程中破坏和死亡的白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称为脓细胞。尿液镜检白细胞超过5个称白细胞尿,但需注意的是影响尿白细胞的因素较多:结晶、小圆上皮细胞、酵母菌、滴虫等成分会导致白细胞增高,造成假阳性;而黄疸尿、尿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白细胞降低,造成假阴性。因此不能单纯从尿白细胞阳性判断尿路感染,需结合下述亚硝酸盐结果进行判断。正常情况下尿亚硝酸盐为阴性。尿亚硝酸盐阳性结果常见于: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肾盂肾炎(约占2/3),以及尿路感染、膀胱炎、菌尿症等。尿亚硝酸盐特异性可达80%,其对辅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有很高的价值,亚硝酸盐为阳性基本可以初步判断为泌尿系感染。若尿路感染细菌(如阳性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尿中白细胞增多多见于尿路感染,也可见于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脏肿瘤等。如果出现白细胞管型提示肾脏有中性粒细胞渗出和间质性炎症,可在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间质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
(韦 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