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管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一、慢性肾脏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CVD)是影响CKD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约占这类患者总死亡率的44%~51%。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增加可能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CKD患者CVD的发生率高,肾衰竭患者CVD的发病率较同龄一般人群高5~8倍;二是CKD并发的CVD死亡率高,25~34岁CKD患者CVD的死亡率较同龄一般人群高50倍。即使在60岁以上人群,CKD患者CVD的死亡率仍较一般人群高5倍。因此CKD患者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度危险人群”。国外报告,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病率约为40%,左心室肥厚(LVH)的患病率约为75%,约40%的透析患者有临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据。2002—2003年全国五个地区、七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239例CKD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约64%的CKD5期患者存在LVH,39.4%的患者在透析前已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早期CKD患者即便无传统CVD危险因素,其CVD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亦明显增加。据一项样本超过6000例,随访长达16年的社区调查显示,轻、中度CKD是影响CVD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球滤过率(GFR)<70ml/(min·1.73m 2)者与≥90ml/min人群相比,CVD死亡(OR=1.68)和总死亡(OR=1.51)危险性均明显增加。另一项包括15 350例年龄在45~64岁人群的社区调查结果也证实,GFR每降低10[ml/(min·1.73m 2)],CVD的危险增加5%;血清肌酐值每增加0.1mg/dl,CVD的危险增加4%。HOT研究对18 790例高血压患者为期4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基线血清肌酐值>133μmol/L患者的CVD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是血清肌酐值正常(<133μmol/L)者的3倍。HOPE研究证实,血清肌酐值≥1.4mg/dl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CVD死亡和总死亡率均明显高于血清肌酐<1.4mg/dl的患者。一项来自于我国的调查结果表明,GFR在30~89ml/(min·1.73m 2)的轻至中度CKD(2~3期)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5.9%)和脑卒中的发病率(1.0%)已明显高于同地区一般人群。冠状动脉病、左心室肥厚、慢性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随肾功能恶化而增加。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CVD的危险可能比以往认识的更为严重,发生的更早。即便是轻度CKD亦应被视为CVD的高危因素。

二、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导致尿毒症

慢性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即为尿毒症。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往往无症状,这也是早期慢性肾脏病被误诊的重要原因。随着肾功能下降,机体各系统逐渐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失去早期干预的时机。
(一)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肾衰尿毒症期时人体代谢的酸性产物如磷酸、硫酸等物质因肾的排泄障碍而潴留,可发生“尿毒症性酸中毒”,这种酸中毒是“高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详见第三篇第四章第三节)。轻度慢性酸中毒时,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较少,但如动脉血 <15mmol/L,则可出现明显食欲减退、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
2.水钠代谢紊乱
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或低血容量和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钠负荷过多或容量过多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尿毒症的患者如不适当地限制水分,可导致容量负荷过度,常见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眼睑、双下肢)和(或)体腔积液(胸腔、腹腔),此时易出现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表现为胸闷、活动耐量下降,甚至夜间不能平卧)和脑水肿。另一方面,当患者尿量不少,而又过度限制水分,或并发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又容易导致脱水。临床上以容量负荷过多较为常见,因此尿毒症患者平时应注意适当控制水的摄入(除饮水外还包括汤、稀饭、水果等含水多的食物),诊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多补液,以防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
低钠血症往往是过度限制钠盐摄入,或食欲减退摄入不足或过度使用排钠利尿剂所致。
3.钾代谢紊乱
当GFR降至20~25ml/(min·1.73m 2)或更低时,肾脏排钾能力逐渐下降,此时易于出现高钾血症;尤其当钾摄入过多、酸中毒、感染、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发生时,更易出现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血清钾快速升高时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需及时治疗抢救。有时由于钾摄入不足、胃肠道丢失过多、应用排钾利尿剂等因素,也可出现低钾血症。临床较多见的是高钾血症,因此尿毒症患者应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的摄入,并应定期复查血钾。
4.钙磷代谢紊乱
主要表现为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高磷血症的起始原因是肾脏磷排泄减少。肾功能下降的早期,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使磷排泄分数升高,以弥补肾小球滤过的减少,可维持血磷水平正常。随着肾功能进展,即使磷排泄分数最大化仍不能维持血磷的正常水平,导致高磷血症;另外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可刺激骨骼释放磷进入血液,这也是导致高磷血症的重要原因。高磷血症可抑制1,25-(OH) 2D 3的合成,从而加重低钙血症。限制食物中磷的摄入、口服磷结合剂以减少食物中磷的吸收、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处理高磷血症的重要措施。
低钙血症的原因包括:慢性肾衰时肾脏生成1,25-(OH) 2D 3减少,使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靶器官对1,25-(OH) 2D 3产生抵抗,使肾小管重吸收钙减少;骨骼对甲状旁腺抵抗;饮食限制。
维生素D缺乏、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共同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长期后果是骨骼发生病变、软组织钙化、血管壁平滑肌层钙化。这种慢性肾脏病导致的一系列病变称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
5.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CRF患者蛋白质代谢紊乱一般表现为蛋白质代谢产物蓄积(氮质血症),包括尿素、胍类化合物、肌酐、胺类、吲哚、酚类及中分子物质等。
尿素经肾脏排泄,尿毒症时体内尿素蓄积,可能与乏力、厌食、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体温降低、出血倾向等表现有关。
(1)胍类化合物:
正常情况下精氨酸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尿素、胍乙酸和肌酐。尿毒症时尿素、肌酐蓄积,而精氨酸可通过其他途径分解为甲基胍和胍基精氨酸。其中甲基胍是毒性最大的小分子物质,体内蓄积可达正常值的70~80倍,与体重减轻、红细胞寿命缩短、呕吐、腹泻、嗜睡等众多临床症状相关。
(2)胺类:
脂肪族胺可引起肌阵挛、扑翼样震颤和溶血;多胺(精胺、尸胺、腐胺)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和蛋白尿,并能促进红细胞溶解,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促进肾衰时肺水肿、腹水和脑水肿的发生。
6.糖代谢异常
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减低和低血糖两种情况,前者多见,后者少见。
高血脂症相当常见,其中多数患者表现为轻到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少数患者表现为轻度高胆固醇血症,或二者兼有。
维生素代谢紊乱相当常见,如血清维生素A水平增高、维生素B 6及叶酸缺乏等。
(二)心血管系统表现
近期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比普通人群约高15~20倍。心血管病变是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最常见的死因。尤其是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即尿毒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进一步增高并占尿毒症死因的45%~60%。
慢性肾衰竭者由于肾性高血压、酸中毒、高钾血症、钠水潴留、贫血及毒性物质等的作用,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等,由于尿素(可能还有尿酸)的刺激作用,还可发生无菌性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体检时闻及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心包腔中有纤维素及血性渗出物出现。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心血管病变中亦起着重要作用。
(三)呼吸系统症状
患者呼出的气体有尿味,这是由于细菌分解唾液中的尿素形成氨的缘故;体液过多时可出现气短、气促;酸中毒时患者呼吸慢而深,严重时可见到酸中毒的特殊性Kussmaul呼吸(深大呼吸)。体液过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由尿毒症毒素诱发的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毒症肺水肿”,此时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蝴蝶翼”征,及时利尿或透析可迅速改善上述症状;纤维素性胸膜炎是尿素刺激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肺钙化是钙盐在肺组织内沉积所致。
(四)胃肠道症状
尿毒症患者消化系统的最早症状是食欲减退或消化不良,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或腹泻。这些症状的发生可能与酸中毒有关;也可能与肠道内细菌的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氨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和多发性表浅性小溃疡等有关。此外恶心、呕吐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其发生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多是由于胃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
(五)血液系统表现
CRF患者血液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一般均有轻、中度贫血,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故称为肾性贫血;如同时伴有缺铁、营养不良、出血等因素,可加重贫血程度。晚期CRF患者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出血倾向,如皮肤或黏膜出血点或瘀斑、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
(六)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早期症状可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尿毒症时可有反应淡漠、谵妄、惊厥、幻觉、昏迷、精神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也很常见,感觉神经障碍更为显著,最常见的是肢端袜套样分布的感觉丧失,也可有肢体麻木、烧灼感或疼痛感、深反射迟钝或消失,并可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如肌肉震颤、痉挛、不宁腿综合征等。这些症状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某些毒性物质的蓄积可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②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③肾性高血压所致的脑血管痉挛,缺氧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脑神经细胞变性和脑水肿。初次透析患者可能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惊厥等,主要由于血透后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失衡和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所致。
(隋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