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管理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一、肾小球滤过的过程

循环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滤过液,用微穿刺法实验证明,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外径6~10μm的微细玻璃插入肾小囊中。在与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内,注入石蜡油防止滤液进入肾小管。用微细玻璃管直接抽囊腔中的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浓度都与血浆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由此证明囊内液确是血浆的超滤液。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据测定,体表面积为1.73m 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左右。照此计算,两侧肾每一昼夜从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总量将高达180L。此值约为体重的3倍。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一因素改变,都将影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从而改变滤过率。
1.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当动脉血压在10.7~24.0kPa范围内波动时,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无明显变化,肾小球滤过率保持不变。但当动脉血压下降到10.7kPa以下时(如大失血),超过了自身调节范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甚至无尿。
2.血浆胶体渗透压
正常时血浆胶体渗透压变动很小。只有在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时(如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量增多。
3.肾小囊内压
正常时肾小囊内压比较稳定。当某些原因使肾小管或输尿管阻塞(如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量减少。
(二)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正常时,肾小球血浆流量约为660ml/min。当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血管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肾小球血浆流量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大失血、剧痛、严重缺氧和休克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可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致使原尿量减少。
(三)肾小球滤过膜的改变
1.滤过膜的面积
正常人双肾全部肾小球均处于活动状态,总滤过面积可达1.5~2m 2。病理情况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部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管径变窄或完全阻塞,有效滤过面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随之降低,导致原尿量减少。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正常人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较为稳定,一般只允许分子量小于69 000的物质通过。当肾小球受到炎症、缺氧或中毒等损害时,某些部位的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患者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三、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过程

(一)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
肾小球滤过流经近端小管后,滤过液中67%的Na +、Cl -、K +和水被重吸收,85%的 也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H +则分泌到肾小管中。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 +泵;许多溶质,包括水的重吸收都与Na +泵的活动有关。
1.NaCl和水在近端小管前半段的重吸收
在近端小管前半段,大部分Na +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与H +逆向转运而被主动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前半段,由于Na +泵的作用,Na +被泵至细胞间隙,使细胞内Na +浓度降低,细胞内为负电位。因此,小管液中的Na +和葡萄糖与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结合后,Na +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的同时,释放的能量将葡萄糖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 +即被细胞基侧膜上的Na +泵泵出至细胞间隙。这样,一方面使细胞内Na +的浓度降低,小管液中的Na +-葡萄糖便可不断转运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葡萄糖由易化扩散通过细胞基侧膜离开细胞回到血液中;另一方面,使细胞间隙中的Na +浓度升高,渗透压也升高,通过渗透作用,水随之进入细胞间隙。由于细胞间隙在管腔膜侧的紧密连接相对是密闭的,Na +和水进入后就使其中的静水压升高,这一压力可促使Na +和水通过基膜进入相邻的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但也可能使部分Na +和水通过紧密连接回漏(back-leak)至小管腔内。
2.H +的重吸收
另一部分的Na +-H +交换而主动重吸收。小管液中的Na +和细胞内的H +与管腔膜上的交换体结合进行逆向转运,使小管液中的Na +顺浓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的同时,将细胞内的H +分泌到小管液中;进入细胞内的Na +随即被基侧膜上的Na +泵泵至细胞间隙而主动重吸收。分泌到小管液中的H +将有利于小管液中的 的重吸收。
3.NaCl在近端小管后半段的重吸收
在近端小管后半段,NaCl是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的。小管液进入近端小管后半段时,绝大多数的葡萄糖、氨基酸已被重吸收。由于 重吸收( 的重吸收与小管上皮细胞管腔膜上的Na +-H +交换有密切关系。 在血浆中以钠盐(NaHCO 3)的形式存在,滤过液中的NaHCO 3滤入囊腔进入肾小管后可解离成Na +。通过Na +-H +交换,H +由细胞内分泌到小管液中,Na +进入细胞内,并与细胞内的 一起被转运回血。由于小管液中的 不易通过管腔膜,它与分泌的H +结合生成H 2CO 3,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 2CO 3迅速分解为CO 2和水。CO 2是高度脂溶性物质,能迅速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在碳酸酐酶作用下,进入细胞内的CO 2与H 2O结合生成H 2CO 3。H 2CO 3又解离成H +。H +通过Na +-H +交换从细胞分泌到小管液中, 则与Na +一起转运回血。因此,肾小管重吸收 是以CO 2的形式,而不是直接以 的形式进行的。速率明显大于Cl -重吸收,Cl -留在小管液中,造成近球小管后半段的Cl -浓度比管周组织间液高20%~40%。因此,Cl -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即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而重吸收回血。由于Cl -被动重吸收是生电性的,使小管液中正离子相对较多,造成管内外电位差,管腔内带正电,管外带负电,在这种电位差作用下,Na +顺电位差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重吸收。Cl -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Na +通过细胞旁路重吸收是顺电位梯度进行的,因此,NaCl重吸收都是被动的。
4.NaCl在髓袢的重吸收
小管液流经髓袢的过程中,滤液中的20%的NaCl在这里被重吸收。髓袢各段对NaCl的重吸收的情况比较复杂。髓袢降支对氯化钠的通透性极低,但对水的通透性很高,由于水分不断渗透至管周围组织液,使小管中NaCl浓度升高。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几乎不通透,但对NaCl通透性很高,小管液中的Na +和Cl -顺浓度差扩散至管周组织液,故小管液中的Na +和Cl -浓度又明显降低。关于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方式,曾一度认为是由于上皮细胞主动重吸收Cl -后造成跨上皮细胞电位差而将Na +被动重吸收的,但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证明髓袢升支粗段上皮细胞对NaCl的重吸收属Na +-Cl --K +同向偶联转运,同向转运体按Na +∶2Cl -∶K +的比例将Na +,Cl -和K +一起转入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 +被泵入组织液,Cl -经通道进入组织液,而K +又经管腔膜返回小管液中,再与同向转运体结合,参与Na +、Cl -和K +的转运。呋塞米和依他尼酸能特异地与管腔膜转运体上的Cl -结合点相结合,抑制Na +-Cl --K +同向转运体,使NaCl的重吸收减少。
5.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占滤液中总量的12%,可根据机体的水、盐平衡状况进行调节。水的重吸收占水重吸收量的20%~30%,主要受抗利尿激素调节。而Na +和K +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属调节吸收,其余肾小管各段对Na +和水的重吸收,同机体是否缺水,Na +的不足和过剩无直接关系,属必然重吸收。在远端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里含有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 +和水,分泌K +。小管液中Na +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Na +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钠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闰细胞则主要分泌H +
6.K +的重吸收
肾脏是排钾和调节钾平衡的主要器官,肾小球滤液中的钾先在近曲肾小管内被完全吸收,以后远曲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再将过剩的钾分泌出来,从尿排出,使钾在体内维持平衡。但是,人体摄入钾不足时,肾脏不能明显地减少排钾,使钾保留于体内,故易引起缺钾。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1.泌H +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可分泌H +,其中近球小管分泌量最大。①近球小管:H +-Na +交换;②远曲小管、集合管:H +泵。
意义:
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2.泌
一般发生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代谢产生NH 3,其60%由谷氨酰胺脱氨而来,其他的氨基酸也可氧化脱氢生成NH 3,NH 3是脂溶性物质,其扩散方向是朝着pH较低的一侧进行,故易于通过细胞膜进入小管液。进入小管液中的NH 3与其中的H +结合成 离子的生成减少了小管液中的H +,有助于H +的继续分泌。 是水溶性的,不能自己通过细胞膜。小管液中的 则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成铵盐(NH 4Cl)随尿排出而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 +)则与H +交换而进入肾小管细胞,然后和细胞内的 一起被转入血内,从而增加NaHCO 3的重吸收。同时NH 3与H +结合形成 ,降低了NH 3的浓度也有利于NH 3的排泄。
3.泌K +
肾脏是排钾和调节钾平衡的主要器官。肾小球滤液中的钾先在近曲肾小管髓袢内被完全吸收,以后远曲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再将过剩的钾分泌出来,从尿排出,使钾在体内维持平衡。但是,人体摄入钾不足时,肾脏不能明显地减少排钾,使钾保留于体内,故易引起缺钾。终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分泌,K +的分泌与Na +的主动重吸收密切相关。K +-Na +交换与H +-Na +交换具有相互竞争现象。
(隋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