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例5 毛细支气管炎:流涕5天,咳嗽3天,加重伴喘2天
一、病历摘要
患儿,男,6个月,主因“流涕5天,咳嗽3天,加重伴喘2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5天出现流涕和鼻塞,入院前3天出现咳嗽,声声咳,无声嘶及犬吠样咳,无痉挛性咳嗽,咳后无鸡鸣样回声或屏气发作,无发热,自服“感冒冲剂”无明显好转。入院前2天出现喘息,夜间及晨起明显,剧烈活动、哭闹或吃奶后喘息加重。患儿精神食欲可,无明显烦躁不安,二便正常,否认异物吸入,3个月时心脏超声筛查未见异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患儿系34周剖宫产,无窒息及机械通气病史,无喘息史,无麻疹、百日咳病史,无结核接触史。生后4个月内曾反复湿疹。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
体格检查:T 36.5℃,R 52次/min,P 150次/min,体重10kg。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营养佳,呼吸促,三凹征(+),鼻翼扇动(+),口周微绀,咽轻度充血,气管居中,双侧呼吸运动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哮鸣音及少许细小湿啰音,心率150次/min,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右肋下2cm,四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无杵状指。卡疤阳性。
辅助检查:①血常规:WBC 6.8×10 9/L,N 0.27,L 0.65,HGB 115g/L,PLT 218×10 9/L;②CRP<5mg/L;③RSV-IgM(+),其他病毒抗体均阴性,痰培养阴性;④血生化、心肌酶谱均正常;⑤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透光度增强;⑥经皮SaO 2 92%(空气)。
治疗经过:入院后给予镇静、吸氧、吸痰等对症治疗;予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联合雾化吸入(空气压缩雾化泵),喜炎平静脉点滴,住院6天,好转出院。
二、讨论
(一)内科医师甲
病例特点:①6个月婴儿,急性起病,冬季发病;②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不伴发热,咳喘在夜间及晨起明显,剧烈活动、哭闹或吃奶后喘息加重;③病程中无异物吸入史;④34周早产,无窒息及机械通气病史;⑤有湿疹史,但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⑥查体营养佳,呼吸促,三凹征(+),鼻翼扇动(+),口周微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哮鸣音及少许细小湿啰音,无心脏杂音和杵状指,卡疤阳性;⑦血常规:WBC 6.8×10 9/L,L 0.65;CRP<5mg/L;⑧RSV-IgM(+),其他病毒抗体均阴性,痰培养阴性;⑨血生化、心肌酶谱均正常;⑩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透光度增强。
咳喘是婴幼儿的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多种。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①感染性疾病,如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等。②气管、支气管及肺的发育异常,如气管、支气管软化、狭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隔离肺等。③婴幼儿哮喘(反复喘息出现时要鉴别诊断)。④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囊性纤维化;气管、支气管内及肺内肿瘤;支气管异物等;胃肠道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气管食管瘘等;心血管疾病包括:血管环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分析本例患儿,虽有湿疹史,但喘息系第一次发作,无哮喘及特应性体质家族史,目前不能诊断婴幼儿哮喘,应随诊观察是否有喘息反复发作;患儿无痉挛性咳嗽,咳后无鸡鸣样回声或屏气发作,不支持百日咳;起病急,无结核接触史,卡疤阳性,结合胸部X线片不支持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结核;6个月发病,生后无机械通气等病史,无喘息反复发作,不支持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气管、支气管软化、狭窄等先天性疾病;心脏超声正常,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合患儿6个月婴儿,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喘息,查体呼吸促,三凹征(+),鼻翼扇动(+),口周微绀,双肺可闻及较多哮鸣音及少许细小湿啰音,RSV-IgM(+),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明确。
(二)内科医师乙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高峰年龄为1~6个月,80%以上在1岁以内。发病季节在我国大部地区以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为主。发病率男女相似,但男婴重症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鼻炎、呼吸急促、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三凹征和(或)鼻翼扇动。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90%的婴幼儿在2岁以内感染过RSV,其中约40%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由于RSV感染后机体不会出现长期或永久的免疫力,因此常常出现重复感染。其他病毒如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 virus,hMPV)、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也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少数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
病变损害主要累及毛细支气管,引起管壁水肿、增厚,管壁及管周炎性细胞浸润,纤毛柱状细胞和上皮细胞坏死,气道上皮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分泌物排出困难,与坏死脱落的细胞及炎性细胞形成痰栓,导致毛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因通气障碍、肺泡弥散功能障碍及肺内分流,导致不同程度的缺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多数患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后出现剧咳,可有或无发热,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可达60~80次/min,发作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喘憋,伴有呼气性哮鸣。可有鼻翼扇动及三凹征。严重病例常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绀。体征有肺部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喘憋时常听不到湿啰音,趋于缓解时则可有弥漫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喘憋严重时呼吸音明显降低。脉快而细,常可达160~180次/min。由于过度通气常有肋间增宽、肋骨横位,横膈及肝脾由于肺气肿推向下方。呼吸频率增快引起的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部分患儿可发生比较严重的脱水。常见并发症为急性呼吸衰竭、脑水肿、心力衰竭,甚至呼吸暂停、窒息而导致死亡。
周围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多正常。病毒分离可阳性。病情较重的小婴儿血气分析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支气管周围炎、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有散在的点片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但胸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不确定,因此临床上不推荐常规行胸片检查。住院患儿若对治疗的反应欠佳,需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怀疑其他诊断时,则应行影像学检查。
(三)内科医师丙
RSV毛细支气管炎与宿主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生后6个月内的感染、慢性肺疾患、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环境危险因素包括:贫困、居住拥挤及被动吸烟。增加感染频率的因素包括:年龄小、多胎妊娠及特应性家族史、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成员多、有年长的学龄同胞、缺乏母乳喂养、日托及被动吸烟等。本例患儿系34周早产,属于高危儿。
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除吸氧、镇静、保持呼吸道通畅等一般性治疗外,控制喘憋最为重要。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紊乱,积极控制病毒感染和继发感染以及合并症。喘憋较重者,根据病情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药物(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以及异丙托溴铵等)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喘憋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或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脱水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如有代谢性酸中毒,可予碳酸氢钠治疗。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按相应危重症治疗,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病毒唑)肌注及静脉给药效果不佳,吸入治疗亦存在争议。可应用干扰素雾化治疗等;合并细菌感染时,选用相应抗生素。
美国对RSV感染性细支气管炎诊治指南与国内诊疗实践或观点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糖皮质激素应用方面。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中皮质醇增高可能是代偿机制,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干预炎性细胞的募集,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RSV感染引起的气道炎症。而口服或静脉用皮质激素仍然是国内各地治疗此病的常用选项,但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及指南,应限于重症患儿,短疗程使用,且剂量不宜过大。
一般认为细菌感染在婴幼儿喘息的病因中不重要,抗菌药物的常规应用并不能改变其临床过程,因而对急性喘息性疾病一般无抗生素使用指征。由于临床上常缺乏RSV或其他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手段,对急性病重婴儿的病因一时无法确定,或担心病毒感染可促使继发细菌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常被放宽。一旦病毒感染诊断明确,临床过程符合病毒感染,应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感染性细支气管炎的预防包括被动免疫预防和疫苗主动免疫预防,被动免疫国外将肌内注射的RSV单克隆抗体(palivizumab,帕利珠)用于高危婴儿如早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病的RSV感染预防,帕利珠可中和病毒,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良好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药不能治疗RSV感染。通过RSV疫苗进行主动免疫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多年来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尚缺乏真正临床有效的制品。以上产品目前仍限于发达国家,在我国一般预防措施,如消毒隔离(手卫生)、母乳喂养、避免被动吸烟等,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毛细支气管炎以典型鼻炎、呼吸急促、喘息、咳嗽、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伴或不伴三凹征和(或)鼻翼扇动等为临床特征。婴幼儿多见,发病高峰为1~6个月,最常见病原体为RSV,需注意鉴别诊断,治疗以对症控制喘憋为主。
(刘长山 王雪艳)
参考文献
[1] Ralston SL,Liebertha AS,Meissner HC,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Bronchiolitis. Pediatrics,2014,134(5):e1474-1502.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上).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45-752.
[3] Panickar J,Lakhanpaul M,Lambert PC,et al. Oral prednisolon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cute virus-induced wheezing. N Engl J Med,2009,360(4):329-338.
[4] Krilov LR.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disease:update 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1,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