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对疑似或确定的霍乱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目的是尽快确定病因、感染来源、传播危险因素等,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流行病学调查的具体任务是要对疫情性质作出判定(确认或排除散发或暴发),明确感染来源、疫情波及范围、疫情发展趋势、可能的危险因素。接到霍乱疫情报告后,开展调查的主要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见图1-3。
一、调查前的准备
1.人员组织
调查人员主要包括现场流行病学和病原微生物学专业人员,必要时请临床医生参与病例的会诊,并邀请卫生监督、食品安全等相关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等工作。
2.用品准备
主要是用于现场调查的物品、记录单以及防护用品等,包括霍乱个案调查表、密切接触者登记表、标本采集记录表、数码照相机;一次性手套、长筒橡皮手套、长筒靴、工作服等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相关物品。
图1-3 霍乱疫情调查的工作步骤
3.标本采集检测用品
采样拭子(用于核酸扩增检测时,应使用灭菌人造纤维拭子和塑料棒)、吸管、带盖密闭的塑料管(杯)、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性记录笔、运送培养基、培养皿及选择性培养基(包括强选择性和弱选择性)、增菌培养基及增菌液、诊断血清和鉴别诊断用试剂、其他实验室可能需要的试剂与耗材(如适于现场使用的快速检测试剂)。
4.调查前的沟通
调查前需要及时与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就如何开展调查进行磋商;按照疫情发生的具体情况,需要及时与学校,教育行政、工商(集贸市场管理)、城管(街头摊贩)、公安、检验检疫、水上交通管理等部门沟通,取得支持配合或共同开展调查。
5.交通和通讯准备
交通和通讯准备包括交通运输车辆、手机、传真、配备无线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等。
6.消杀器具及药品
二、疫情核实
疫情核实是首要步骤,包括对病例诊断的核实和疫情信息的核实。
1.核实病例诊断
核实病例诊断内容包括对报告病例的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的核实。在病原学检测结果上,以县区为单位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应送平级或上一级实验室复核。霍乱病人的诊断与治疗见附件1。
2.疫情信息核实
通过疫情报告等途径获得霍乱疫情信息后,除对病例诊断的核实外,应对疫情的其他方面信息:如流行病学史等的真实性进行核实,以排除各种原因造成的误报、错报等;尤其对通过非正规途径获得的疫情信息,更应根据上报或其消息来源,再次询问报告人、并派出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如医院、疫情发生地)核实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疫情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初步判定疫情性质和严重程度。在疫情得到核实后,应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进一步明确疫情发展趋势,形成分析报告,确定疫情性质(散发疫情与暴发事件),提出病因假设、防治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三、明确病例定义
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定义不同于病例的诊断标准。霍乱疫情病例定义包含特定的时间、地区、人群和临床症状等基本要素,为进一步明确疫情相关病例,也可将体征检测、实验室结果等要素纳入,比如霍乱弧菌分离株的血清群(型)和生物型别。为有利于溯源,必要时也要将分离菌株的分子分型(主要为PFGE)的型别作为病例定义内容,以区别于其他源头因素导致的其他暴发病例。简而言之,流行病学调查的病例定义是针对现场和群体为目标确定的更为宏观的搜索标准,而诊断标准仅是诊断临床个体患者以辅助治疗为目的的判断依据。
调查中需要注意的是:病例定义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口健康状况统计,为搜索病例、判定疫情发展趋势服务。因此,不应简单地将搜索病例归结为患者的诊断结果,不应以搜索病例作为疫情的报告依据。病例的报告应以诊断标准为依据,对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报告。同样,在最终形成调查结论或进行疫情趋势分析时,应对以病例定义搜索发现的病例进行个体诊断,按诊断标准归入相关的统计类型。
根据病例定义涉及的要素,在制定霍乱疫情调查的病例定义前,应向疫情指征病例及其参与诊治的医务人员了解指征病例的发病时间、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史等基本信息,这对划定病例定义涉及的时间、地区、人群等因素十分重要。同时,病例定义可随调查的不断深入而调整。在调查初期暴发与特定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时,可以采用灵敏度高的病例定义,比如以霍乱症状体征、而不能仅依靠是否分离到霍乱弧菌为依据,以便最大限度地发现病例;随着调查的深入再逐步调整(如修订时间范围、增加特定的暴露史如共同进餐/聚餐史、分离菌株特征及其分子分型的型别),提高特异性。
四、开展病例搜索
为查明疫情的波及范围及影响人群,在疫情可能波及的时间、地区和人群范围内,根据病例定义积极开展病例搜索。病例搜索的方法一般包括:医疗机构就诊病例回顾搜索、入户搜索和应急监测等。可考虑先以一览表的形式对划定的人群进行健康登记;在登记时如发现某人具有符合病例定义的临床症状和(或)实验室检测结果时,应进行归类以便开展核实诊断、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调查等工作,以供调查分析使用。
进行病例搜索时,应注意下列情况的信息收集:
1.对已经明确可疑暴露史的疫情,应收集所有暴露人员的名单,并联系了解各暴露人员的健康状况。
2.对发生在工厂、学校、看护和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疫情,可通过收集缺勤记录、晨检和校医(厂医)记录,了解可能发病的人员,并要求集体单位负责人或校医(厂医)等协助跟进人员的健康状况。
3.发生霍乱疫情时,在可能波及的地区建立应急监测哨点,强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史问询、开展霍乱弧菌相关检测。
五、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是指针对每例霍乱病例(或带菌者)开展以调查患者发病危险因素、病后污染情况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个案调查是追踪密切接触者、判断疫情形势和制定防疫措施的重要基础。
1.个案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个案调查的任务和要求主要包括:推断个体可疑发病因素;为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有共同暴露史等高危人群提供相关线索;为疫点和疫区的划定提供基础;为追溯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和污染范围及判定传染来源的性质等提供线索。
2.个案调查的主要内容
个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信息、临床信息、流行病学史以及病后活动情况四个方面。
(1)个人信息:
包括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或共同居住生活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联系方式等。
(2)临床信息:
包括患者的发病和诊疗经过、临床表现、霍乱临床分型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为分析病例发病危险因素需要,病例的基础疾病史(如胃炎、胆囊炎、胃切除等胃部手术)也可考虑收集。
(3)流行病学史:
包括患者个人生活习惯、发病前5天饮食史(包括食品种类、进食量、进食时间、地点、烹饪方式、购买食品地点、以及聚餐和外出就餐情况等要素)、饮水情况、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及范围等。需请病例仔细回忆,尽可能减少偏倚。病例较多时,绘制病例(或带菌者)分布的简要地图,标出病人和带菌者的住址(发病地点)、发病日期、附近水源和餐馆小吃摊点等。要特别注意收集每例病例在病前5天购买的食品(包括蔬菜水果、其他生熟食等)的地点(包括菜市场、超市、小吃摊点等)、外出就餐地点、在外饮水地点等,必要时与病例居住地址一起标注地图。
(4)病后活动:
询问和记录患者病后至调查时的活动情况,用于对密切接触者判断和疫点划定。询问记录病后患者排便、呕吐地点等,以进行必要的环境消毒、以及用于污染涉及范围的分析。
个案调查应依据疾病的特点、地区饮食习惯、风俗因素等情况详细制定有针对性、有流行病学意义的调查内容。一般地,可参考霍乱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作参考模板(见附表1)开展调查,但应注意该调查表为原则性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扩充。
对报告病例及病例搜索获知符合霍乱诊断标准的病例,均应报告和开展个案调查。
六、密切接触者调查
在开展核实诊断和病例搜索的同时,结合个案调查信息同步进行密切接触者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密切接触者的判断:判断依据主要是在病人发病前5天及其病后或带菌者被发现前5天内,与病人或带菌者具有共同的饮食暴露史、共同居住生活史来界定。应注意的是有共同饮食暴露史的人员可能并不相互认识,如在相同时段相同餐馆的就餐者,他们既可能具有共同饮食暴露史也可能没有,这种情况下需要调查者对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进行判断。
对密切接触者应实行持续5天的医学观察和开展粪检霍乱弧菌等工作。
七、描述性分析
通过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等方式客观描述霍乱疫情状况。在处理霍乱疫情时,均应根据调查的情况详细描述疫情的特征、三间分布及发生和发展趋势等。
描述性分析的重要目标是提出病因假设、判断疫情性质、分析发病趋势、制定阶段防治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等。对流行病学调查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时,应由表及里,找出各种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病因假设,以及对正在实施的各项措施加以修改和充实;同时,根据调查的深入程度随时开展阶段性的描述性分析,以便及时调整调查策略、防控措施等。
描述性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背景信息、疫情发现经过、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危险因素推断(分析)、(初步)调查结果、已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在进行霍乱疫情的描述性分析时,应充分考虑霍乱发生的背景,例如:当地的自然地理、水系分布尤其是生活饮用水体分布,气候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口构成及分布特点,风俗习惯,卫生服务与设施情况,近年来霍乱发病及监测工作情况,邻近地区霍乱发病情况,灾害发生情况如暴雨、台风、洪水等,以扩展流行病学分析的思路。
在进行分析时,应特别注意下述内容:传染来源;病例相互间的传播关系;密切接触者发病与带菌状况;可能污染的场所和传播因素;居民饮食习惯、饮用水状况和水体污染情况;病例(或带菌者)分布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海、水产品贸易和消费情况;菌型、耐药性与流行表现及临床类型的关系;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以及对疫情趋势的估计等。
调查人员要深入现场,详细询问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归纳整理病例搜索、个案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调查等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切忌主观臆断。对依据不足、暂难作结论的事件,可进行客观描述、提出疑问及下一步建议,不要强作结论。
八、病因假设与验证
基于调查获得的已知事实、数据和信息,进行病因假设的推断。在完成描述性分析后,应归纳形成疫情波及人群、致病因素、可疑传染来源等与病因调查相关的假设,并通过调查和分析进行验证,以解释疫情发生的原因,进而指导救治和防控,以及进一步的病因研究。病因假设的提出应能被调查获取的信息(包括临床特点、初步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支持,并能够解释大部分的病例;切忌脱离调查信息以及凭借经验主观判断。
验证病因假设的调查应重视前期调查信息及相关辅助工作提供的证据如实验室诊断、环境因素调查等可利用程度确定。例如,根据流行病学描述分析结合危险因素调查、病原学诊断、病原体分子生物学分析(如PFGE)等调查结果已足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证据证明病因,这时可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病因。但更多时候,要验证病因假设,需要采取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实现;甚至需要以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持续反复的“假设-验证-再验证”。设计调查时,在获得危险因素后,仍需进行深入调查,例如不能仅局限于“是否吃凉菜”、“是否到小吃摊”等,需要进一步调查食品种类、来源,水体污染来源等,以尽可能调查到源头,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持续出现病例。
1.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霍乱疫情调查中最为常用的验证病因假设方法。根据临床诊断、基本的流行病学信息、以及病因假设,设立病例组和对照组,并开展调查分析,比较确诊病例组与对照人群在某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差别,分析其统计学差异,从而判断某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组应尽量选择实验室确诊病例,而对照组则应选择在具有共同暴露机会的人群中经过粪便检测已排除带菌的人群。
2.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霍乱疫情调查中,回顾性队列研究常用于某些能明确跟踪并收集所有受累及人群暴露信息的事件的病因推断。在某个特定人群中(如参加某起聚餐的人群),根据是否已接受某种暴露因素及(或)暴露程度的差异将人群分组(即研究队列),测量比较这些不同组的发病率等,以探讨暴露的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有多个可疑的暴露因素时,应分别针对各可疑暴露因素进行队列研究和分析。
3.专题调查
在霍乱流行的地区,常出现一些零星的散在个案或小型暴发事件,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也难以在短期内以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病因,这种情况下,常采用专题调查的方式继续疫情发生原因的追溯。
4.结合实验室分析
对病因分析获得的可能感染线索,采集标本开展病原学追踪,如能获得与病例相同的霍乱弧菌菌株,则对病因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对分析和怀疑的因素(如食品、水体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需要采集大量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以获得重要证据。另外,实验室工作也不是要在流行病学病因分析之后。大量的环境和饮食标本的霍乱弧菌分离,同样为病因假设提供可能目标。在一些情况下,尤其霍乱疫情早先呈现散在发生时,流行病学难以判断或者调查到这些病例的共同暴露因素,当对这些病例分离株进行病原体分析、尤其是分子分型(PFGE)并获得一致型别,能够提示流行病学人员提出暴发假设、病因假设并进行更细致的调查。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调查启动时间以及初始和次生污染来源问题。在一个局部地区出现霍乱暴发流行时,可能初始的污染食品已消耗,但因为早先出现的病例粪便等污染本地水体和其他因素,造成后续病例的出现。此时开展调查,可能调查到后续病例的感染来源为次生污染因素(如次生的污染水体、次生的污染食物、以及中间因素小吃摊点等)造成,因此有些情况下追溯不到初始源头。注意病因调查是为了有效和迅速控制疫情;对调查的任何级别的污染源,均需进行管理控制。
九、危险因素调查
根据病因假设提出或通过分析流行病学获知的危险因素,组织开展实验室验证,查明污染,以获得支撑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实验证据。必须注意,当从水、食品或相关环境等危险因素指征中检测到霍乱弧菌时,应尽快开展分离菌株的PFGE等分子分型的分析,以获得与病例菌株一致性比较的实验信息,并结合流行病学推理,确定患者与受污染水、食品等的关联程度。与此同时,危险因素的实验室调查结果还可用于了解污染面的范围,为划定疫点、疫区及评估防控措施效果等提供佐证。
危险因素调查的主要类型包括:水污染调查、食品因素调查和环境因素调查等。
1.水污染状况调查
在一些不能保障安全饮用供水的地区,水源污染调查应为必查内容,是评估和推断经水传播的重要证据。患者饮用水源、疫点周围及直接关联的水体(如水井、池塘、河沟、自办自来水厂等)是调查的重点。其他易于污染的水体如粪肥污染处、污水排放口、水产品码头、渔港水体等,也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开展抽样检查。
2.食品相关因素调查
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或)病因假设推论怀疑为食源性因素发病时,开展食品相关因素调查工作有助于提供有力的实验室证据支持。食源性危险因素调查主要包括烹饪污染调查、饮食业人员健康调查、水产品污染调查等内容。
(1)烹饪过程的污染调查:
通过仔细询问了解可疑食品从采购到餐桌全过程、厨房卫生状况(包括储存方法,餐厨具的清洁方法,食品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碗碟等是否生熟分开,苍蝇出没情况等)、厕所卫生状况(包括粪便管理、日常消毒处理、蝇虫滋生情况)及污水管理情况;对这些环节采集大量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实验室采样检测结果,综合判断获得烹饪存在的或潜在的污染环节。应注意通过食品(包括海、水产品)销售和加工环节导致的交叉污染、造成后续污染食品引起暴发。例如聚餐暴发中,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某种凉菜可能是危险因素,但有可能这种凉菜在加工过程中受带菌海、水产品的交叉污染所致。
烹饪过程污染调查的样品采集,可考虑收集如剩余食物、加工工具(如砧板、刀具、碗碟等)、厨房垃圾及污水、苍蝇等。
(2)食品加工人员的健康调查:
在怀疑与餐馆、临时性聚餐等因素相关时,不但要了解食物的烹饪过程,也要调查饮食加工人员的健康状况。餐馆从业人员要纳入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与管理。同时向这些人员仔细了解烹饪过程,分析可能的污染线索。
(3)海、水产品污染调查:
海、水产品易发生霍乱弧菌污染,并随销售转移到内陆。需要采集海、水产品进行霍乱弧菌分离鉴定。
3.环境因素调查
病例生活居住环境调查包括对病例住所及其周边区域的交通、河流、饮用水网、可疑污染源布局;病例(或其家庭)饮(用)水类型;使用的厕所是否有渗漏从而污染周围环境尤其是水体的可能;生活垃圾堆放、处理方式等。
十、措施制定和形势判断
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调整始终贯穿流行病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在核实疫情后,必须尽快判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提出早期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续发、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
疫情形势分析是根据疫情现况、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索等结果对疫情发展开展的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形势研判时,应充分考虑的要素包括:发生疫情以来,随时间推移发病人群和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门诊腹泻病例就诊的变化趋势;病例年龄分布、临床症状特点以及与既往相比是否有变化;与暴发相关的食品或水体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情况;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邻近地区的霍乱发病情况;自然与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综合分析霍乱疫情的分布与发展特征和流行因素,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作出评价,适时调整措施和响应级别,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十一、调查总结
调查总结不仅要在调查结束后开展,而且根据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为下一阶段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详尽描述事件调查的起因、调查方式方法、调查结果、病因推断与分析、调查结论及依据、控制措施与效果评价等内容。
根据最终确认的病例数、病例的分布等资料,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事件的分级进行研判,评估采取的防控措施效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作出预测,总结疫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形成最终的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