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剂输注
第一节 全血输注
全血广义是指血液的全部成分,包括血细胞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全血具有运输、调节、免疫、防御及凝血止血功能,并能维持细胞内外平衡和起缓冲作用。因而输血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携氧量,维持氧化过程;补充血浆蛋白,维持渗透压,保持血容量;改善凝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改善机体生化功能等。
通常血液成分的变化随着保存期延长而增加。如全血在4℃保存1天后丧失了粒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第Ⅷ因子在全血中保存1天后活性下降50%,此后在同一水平维持较长时间;第Ⅴ因子保存3~5天活性也损失50%。
因此,全血狭义是指比较稳定的红细胞与血浆蛋白成分,也就是前者具有携氧功能,后者具有维持胶体渗透压功能。
一、剂量、规格与保存
1.将血液采入含有抗凝剂或保存液的容器中,不作任何加工,即为全血。我国现将200ml全血加上 CPDA抗凝剂30ml,共计容量230m l定为1个单位。
2.一般保存于(4±2)℃专用储血冰箱。
二、优点与缺点
1.优点
由于含有近一半的红细胞以及一半多的血浆和保存液,输注时相对较流畅。
2.缺点
(1)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可分别导致病人致敏,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2)由于血浆成分存在,易引起输血过敏反应。
(3)由于含有血浆,对年老体弱、贫血的病人可引起循环负荷过重。
(4)由于血浆含有相对高浓度的抗凝剂、酸性物质、钾离子、增塑剂、氨等,过量输注可引起中毒反应等。
三、适应证
适用于新生儿输血与换血等。
四、输注剂量与方法
1.输注剂量
(1)以血红蛋白的增加量来衡量。较合理的方法是在输血前及输血后24小时测定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然后据此进行剂量调整。
(2)输注总量及间隔时间应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2.输注方法
静脉内输注。
五、注意事项
1.输血前,须常规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病人的ABO血型鉴定(正反向定型)、RhD血型抗原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等;献血者的ABO血型鉴定(正反向定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等;病人与献血者间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包括盐水、酶和抗人球蛋白三种介质)。
2.医护人员输血前须严格检查全血外观,认真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门急诊号/住院号、ABO和RhD血型、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结果、血袋条形码/编号、血液制剂血型种类和剂量等。两人核对无误,方可执行。
3.全血或(和)红细胞制剂通常在输注前才从储血冰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注时应使用标准输血器。输注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ml时,医护人员须严密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4.若发生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血库)医师或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原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