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单病种输血(第一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digestive tract hemorrhage)是指以消化道的十二指肠悬韧带为界,以上部位发生的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最为常见,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下部位(肠道系统)病变引起的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一、输血前评估

1.出血量评估

(1)休克指数评估: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0.5(表3-3-1)。

表3-3-1 根据休克指数评估失血严重程度

(2)血红蛋白值与血细胞比容评估

1)外周血血红蛋白值每下降10g/L,失血量约为400~500m l。

2)若血细胞比容在4小时内下降10%,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可能。

3)急性出血4小时或更长的时间,由于机体代偿导致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变化往往不能客观反映失血量的多少,应动态监测其变化情况。

(3)液体复苏效果评估

1)评估病人对液体复苏治疗的反应,确定其损伤的程度并制订处理方案。

2)通常在首次2000ml晶体液(如乳酸钠林格液)20~30分钟静脉输注后观察生命体征恢复情况(表3-3-2)。

(4)其他方法评估:

可通过呕血、黑粪和便血的颜色、次数和总量进行评估;也可通过留置胃管观察出血情况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意识状态、脉搏和血压、皮肤和甲床色泽、尿量等情况进行评估。

表3-3-2 根据液体复苏效果评估失血严重程度

2.输血相关检查

血、尿、便常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浆蛋白等。

3.输血指征

(1)慢性贫血:

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通常Hb≤60g/L,伴有明显缺氧症状与体征,可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2)急性出血:

容量治疗是第一原则;在有效补液扩容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1)红细胞输注:

①Hb≤70g/L,HCT<0.25,伴有缺氧症状与体征;②Hb 70~100g/L,伴有活动性出血或有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等。

2)血小板输注:

①PLT≤50×109/L,伴有持续性出血;②PLT(50~100)×109/L,伴血小板功能明显低下等。

3)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①PT或(和)APTT大于正常值的1.5~2倍,INR>1.5,伴明显出血或进行创伤性操作前;②失血量>总血容量的50%等。

4)冷沉淀:

①纤维蛋白原浓度<1.0g/L;②PT或(和)APTT大于正常值的1.5~2倍,INR>1.5,伴明显出血或进行创伤性操作前;③失血量>总血容量的50%等。

二、推荐输血量

1.一般情况

(1)可输注红细胞制剂2~4个单位,输注后观察疗效,根据出血控制情况重新评估是否需要继续输注。

(2)大出血病人宜给予保存时间较短的红细胞制剂。

2.特殊情况

(1)若病人有持续消化道出血,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制剂≥10个单位,需要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10~15ml/kg)及1个治疗量治疗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10U,必要时补充冷沉淀15IU/kg。

(2)若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制剂≥20个单位,需要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30~60ml/kg)及2~3个治疗量治疗血小板或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20~30U,必要时补充冷沉淀30~60IU/kg。

三、血液保护措施

1.容量复苏

(1)急性失血早期可导致血液浓缩,当失血量小于20%血容量时,可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血容量。

(2)通常在首次2000ml晶体液(如乳酸钠林格液)20~30分钟静脉输注后观察生命体征恢复情况。

2.止血措施

(1)应用抑酸药,通过提高胃内pH,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纤维内镜下进行止血药物喷洒和注射、热凝治疗等,达到明显疗效。

(3)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

3.病因治疗

(1)对诊断明确的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应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抗溃疡治疗。

(2)对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应激性溃疡的病人,可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黏膜保护剂治疗。

四、输血注意事项

1.全血在4℃保存24小时后,血小板止血活性几乎全部消失以及不稳定凝血因子活性下降50%。因此,大量输注全血或(和)红细胞成分后会发生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和稀释性凝血障碍,须及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

2.快速输注大量4℃保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可使病人机体体温下降。当病人机体体温下降至30℃以下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从而出现组织缺氧。因此,输血超过5个单位或输血速度大于50ml/min时需进行血液加温,其温度不能超过32℃,也可同时采用输血肢体保暖措施。

3.随着血液保存时间延长,酸性代谢产物可逐渐增加。短时间内输注大量保存时间较长的血液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因此,需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监测结果酌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