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发展简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有关做好中医和西医相互学习的若干指示,为中西医合作指明了方向,随后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西学中热潮,影像学也不例外,已故著名放射学家汪绍训于1958年率先提出“中西合流,创造新的放射学”,一大批学者积极响应,开展影像学与中医结合研究实践,并卓有建树。汪绍训等提出的概念与实践,是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萌芽与起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像学与中医结合的研究和其他领域一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杂志停刊,交流终止,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仅发现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1972年9月编写的《放射诊断学》教材中有独立章节——“祖国医药学对发展X线诊断学的贡献”,介绍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相关内容。1977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夏宝枢组织举办过一次与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相关的地区性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放射诊断经验交流会”,共有19个省市20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议。
20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一种新的影像技术问世,逐渐改变了影像科室的工作模式。随后各种高科技影像设备,如彩超、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PET/CT等相继投入临床应用,显著扩大了影像学的观察视野,不只局限于形态学诊断,同时还涉及功能显像;介入放射学的问世还同时改变了影像学科的性质,突破了传统辅助诊断学科的格局,使影像学科在形态和功能诊断的基础上,还成为继临床内科、外科治疗手段之外的第3种新的治疗学科,使得以往一些内、外科传统治疗手段不能解决的一些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难看出,传统的学科命名——放射诊断学,已不能完整表达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一个新的学科——医学影像学,应运而生。
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的建立,带动各地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从组织构架上保证了有一支活跃的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队伍。1994年,《中医影像学》的出版明确了学科的任务和目的。2000年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又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研究范畴,规范了研究方法和路线。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的创刊,又给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队伍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等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学科的发展。从上述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广大从事影像学与中医结合研究的学者在当年所谓“中西合流,创造新的放射学”基础上,顺应历史潮流而创立,并被不同时代学者逐渐补充完善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