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护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艾滋病预防

目前,尽管世界上尚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生物疫苗和可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人类还是探索出多种可以减少艾滋病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并成功地用于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实践中,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这些有效策略和方法主要针对减少艾滋病经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除了一般性宣传教育外,近些年,治疗即预防理念也逐渐得到认可。

一、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了解、认识和掌握艾滋病基本知识,提高全民防范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并积极有效应对,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基础和前提。自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以来,各国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在提高人们艾滋病基本知识、减少社会歧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宣传教育策略与措施,重点强调其针对性、警示性、有效性和持续多样性。

1.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众人群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媒体不仅报道艾滋病相关防治和科研活动、艾滋病研究最新进展情况,也在宣传艾滋病防治政策、消除群众恐惧心理、减少社会歧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创造有利于预防控制艾滋病的社会支持性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媒体宣传,既要注重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也要考虑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以吸引观众或读者,并应兼顾温馨、适度的宣传以减少歧视。近些年,更多的感染者勇敢地站出来,努力争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社会歧视现象逐渐好转。

2.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一种在特定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非常好的形式,利用群体中有影响的人,传递艾滋病相关信息,促进和提高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行为改变。在全球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中,如在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失足妇女、静脉吸毒人群及青年学生等高危群体中广泛应用,已证明同伴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运动式宣传

运动式宣传通常借助开展某专项预防艾滋病措施,在一定时间内配合展开的高强度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如1990年前后泰国推广100%安全套项目期间的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艾滋病宣传干预活动。这种形式组织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工作强度大、面对面,其效果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拟的,但可持续性差。

二、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

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是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形式。人们常常将艾滋病经性传播的几率确定在1‰,但在不同情景下,艾滋病的传播率差异很大。因此,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的策略尤为关键。

1.ABC策略

“ABC策略”即禁欲、忠贞和安全套使用三项不同安全级别的措施综合运用,含义是:最好是禁欲;如果做不到禁欲,那就保持一夫一妻的忠贞性关系;如果保持忠贞也很难做到,那就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然而,各国专家对此策略效果有异议,乌干达支持该策略降低了该国艾滋病疫情,但专家们认为不能将三者截然分开,需要强调各策略间的互补性,联合使用形成合力。

2.安全套预防

使用乳胶安全套被认为是目前有效、可行、可及、经济的减少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主要方法。流行病学研究证明,在夫妻之间、失足妇女及一般人群中使用安全套,都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其效果在90%以上。实验室证据也表明,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但是,安全套的规格、质量和是否正确和坚持使用,也影响其预防艾滋病的效果。

3.生物医学预防

(1)通过治疗性病预防艾滋病:

从生物学角度看,治疗性病减少了生殖道炎症,可有效避免HIV通过性病患者破损的黏膜或皮肤经性接触途径传播,可减少HIV的传染能力和被感染的风险。

(2)男性包皮环切:

近年来,男性包皮环切是否可以作为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一项预防措施,已经成为专家和公共卫生决策者关注的一项热点技术问题。一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在次撒哈拉非洲的艾滋病高水平流行地区,男性包皮环切与减少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有关联。但包皮环切本身是一个手术,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并且具有很强的宗教和文化风俗背景,其推广存在着伦理和实际操作层面的障碍。

(3)抗病毒治疗药物预防:

抗病毒治疗通过改善感染者和患者临床症状,降低HIV生物学传播能力,不仅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也可通过减少生殖道部位的病毒含量,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HIV经性途径传播。目前,药物预防HIV感染主要用于暴露发生后,常见于职业性暴露后的预防。详见本书第十三章第一节。此外,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将抗病毒治疗用于非职业性的暴露前预防。

4.检测与性伴告知

检测发现感染者和检测结果告知以及性伴告知,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广泛接受的控制艾滋病策略措施。非洲的研究显示,自愿咨询检测减少了单阳家庭夫妻间的危险性行为和夫妻间HIV的传播率。那些知道自己是HIV的感染者,比那些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感染者,更愿意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配偶免受HIV感染。近年来把HIV检测策略也作为干预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普遍推广,详见本书第十二章。

三、预防艾滋病经血液传播

1.预防经共用针具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主要预防策略措施包括:

(1)社区药物维持治疗:

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是针对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成瘾者采取的一种替代或维持治疗方法,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应用合法、方便、安全、有效的药物,在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通过长期持续的治疗减轻吸毒者对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减少由于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违法犯罪,促进阿片类物质成瘾者回归社会。目前常用维持治疗包括美沙酮和丁丙诺啡。我国目前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策略主要使用的是美沙酮药物替代疗法,具体详见本书第八章第三节。

(2)清洁针具:

清洁针具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经注射吸毒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旨在注射吸毒人群中推广安全注射的观念,保证一次性清洁注射器供应,并回收注射吸毒者用过的注射器,以减少该人群中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HIV的危险行为,从而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乙肝、丙肝等血源性疾病在注射吸毒人群中传播。针具交换不仅促进注射吸毒者每次使用清洁注射器,还通过针具交换工作建立与吸毒人群常规联系的平台,向吸毒者推荐和提供各种医疗和预防服务,如药物维持治疗与转介、戒毒服务转介、同伴教育、安全套推广及咨询检测等。

针具交换的理论依据是减低毒品与艾滋病的双重危害和阻断注射器的循环重复使用。即在吸毒成瘾者无法放弃注射吸毒的情况下,采取包括清洁针具在内的一系列措施,降低因注射吸毒带给吸毒者本人和公共的危害。再采取措施缩短使用过的、被污染的针具在外界流通时间,减少吸毒者重复使用或共用针具的机会,达到减少和降低旧针具对社区其他人群产生的危害风险。

清洁针具作为减低危害的一种策略,是诸多措施的集合,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宣传教育、提供清洁针具及回收和销毁用过的针具。

研究显示,通过提高清洁针具的可获得性,从而降低共用注射器和使用不洁注射器的比例,可有效减少注射吸毒人群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传播风险。

2.预防经输血传播

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艾滋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筛查献血员,显著降低了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的风险。但由于抗体检测的窗口期较长等原因,使用抗体检测阴性的血液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目前,用残余危险度来评估输血的风险、对预防经血传播艾滋病的措施进行成本-效益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众树立对血液安全的信心。同时,普遍开展和推广的核酸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抗原和基因检测大大提高早期发现感染者的机会。目前该技术手段可使得发现感染的时间提前到感染后5~10天,并作为对献血人群的筛查策略在各级血液中心或血站全面实施。

四、预防艾滋病经母婴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以异性性传播为主的非洲国家,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素质及其生命,对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因此,有效地预防母婴传播已经成为全球预防艾滋病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与普及,通过有效实施药物为主的综合阻断策略可将母婴传播率控制到近乎不发生的水平。全球的控制目标是母婴传播率控制在2%及以下。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

五、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医源性传播

在医疗场所发生艾滋病传播常常是意外的、少见的、或者是常规操作过程不小心造成的。如针刺、手术和有创诊疗等。一般都是当诊医生没有预料到其患者就是一位HIV感染者,同时又没有注意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的保护措施所致。

为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和医源性传播的发生,应适当增加必要的医用安全设备和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推广普遍性防护原则,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减少或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出现伤害,可以减少艾滋病(也包括其他各种经血传播疾病)的医源性传播。详见本书第十三章。

参考文献

1.王陇德.艾滋病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AIDS weekly Plus.Thailand condom campaign reduced AIDS infections by fifty percent.Baltimove:AIDS Weekly Plus,1996.

3.Aggleton P.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IDS educ Prv,1997,9(2):111-123.

4.Carruthers S.The organization of a community:community-based prevention of injecting drug use-related health problems.Subst Use Misuse,2007,42(12-13):1971-1977.

5.Cayley W E Jr.Effectivenss of condoms in reducing b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Am Fam Physician,2004,70(7):1268-1269.

6.Cohen M S,Gay C,Kashuba A D,et al.Narrative review:antiretroviral therapy to prevent the 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1.Ann Intern Med 146,2007,8:591-601.

7.Garfein R S,Golub E T,Greenberg A E,et al.A peer-education intervention to reduce injection risk behaviors for HIV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young injection drug user.AIDS,2007,21(14):1923-1932.

8.Garnett G P,White P J,Ward H.Fewer partners or more condoms? Modell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I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ex Transm Infect,2008,84:4-11.

9.Zaric G S,Brandeau M L,Barnett P G.Methadone maintenance and HIV prevention: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Management science,2000,46(8):1013-1031.

10.Grosskurth H,Mosha F,Todd J,et al.Impact of improved treatment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on HIV infection in rural tanzni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Lancet,1995,346:530-536.

11.Mills E,Cooper C,Anerma A,et al.Male circumcis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heterosexually acquired HIV infec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involving 11,050 men.HIV Med,2008,9(6):332-335.

12.Murphy E M,Greene M E,Mihailovic A,et al.Was the “ABC” approach(abstinence,being faithful,using condoms)responsible for Uganda’s decline in HIV?.Plos Med,2006,3(9):379.

13.Padian N S,Buve A,Balkus J,et al.Biomedic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HIV infection:evidence,challenges,and way forward.Lancet,2008,372(9638):585-599.

14.Painter T M.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 for couples:a high-leverage intervention for HIV/AIDS preven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Soc Sci Med,2001,53(11):1397-1411.

15.张建新,张灵麟,顾仪.清洁针具——应对艾滋病与毒品双重问题的权宜措施.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4):418-421.

16.张艳,杨俊美,刘孟黎.残余危险度在输血传播疾病中的应用.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26(6):543-544.

(叶少东 刘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