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静脉营养调配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全静脉营养支持发展史

第一节 概  述

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临床一项重要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是通过静脉为无法经口或胃肠道摄取营养物质,以及营养物不足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护器官正常功能,增强免疫防御能力,提高生存率。

1628年,William Harvey描述的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静脉输注的解剖学理论基础。1887年,Handerer首次将葡萄糖输注到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内。1923年,Seibert发现了致热原,为静脉输注的安全性奠定了科学基础。1935年,Hat最早将棉籽油乳剂用于静脉输注,但因副作用太大,无法在临床应用。1945年,Bernard Zimmerman通过下腔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1952年,法国外科医师Robert Aubaniac首先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到上腔静脉内进行输液,拓展了全静脉营养输注的途径,开创了高渗性营养液经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新方法。1959年,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根医院Francis Moore首先提出热量与氮的合适比值为150∶1的理论。

1961年,瑞典的Arvid Wretlind在动物实验方法学以及脂肪乳的原料、提纯和乳化等方面解决了前人无法克服的难题。他发现犬的脂肪代谢率约为人体的3倍,因此提供的脂肪量也应为人的3倍,即9g/(kg·d),而以往的动物实验脂肪提供量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他发明了“9g试验法”来检验待测脂肪乳剂,这成为以后检验和筛选各种脂肪乳剂的常规方法。Wretlind教授还采用大豆油替代早先的棉籽油作为油的来源,同时以卵磷脂作为乳化剂,制备的脂肪乳微粒在结构和大小上近似于天然乳糜微粒。该乳剂在动物实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后又应用于人体试验,取得了惊人效果。1962年,这种脂肪乳投产,被命名为英脱利匹特——世界上第一个脂肪乳剂产品。1965年之后英脱利匹特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从而开创了现代全静脉营养的新纪元。

1967—1968年,美国青年医师Dudrick与Wilmore,用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生长发育状况,证实经腔静脉输注高热量与氮源可以获得与经口摄入天然食物同样的效果。1968年,Wilmore等报告了婴儿临床应用TPN的案例,证实了其临床有效性,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奠定了现代静脉营养实践的基础,并提出了静脉内高营养(intravenoushyperalimentation)的概念。1970年,美国外科医师Seribner等正式提出了“人工胃肠”概念,自此全静脉营养由美国向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和日本、中国等国家迅速推广。此后专家对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不同疾病患者群适用氨基酸的种类进行研究,并生产出相应制剂。所有人体必需的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能加入基本肠外营养液中,并最终发展成为全肠外营养,即现代肠外营养。自脂肪乳剂诞生以来的近六十年来,现代肠外营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被誉为20世纪十大医学发明之一。脂肪乳剂作为里程碑式的产品,功不可没!

2009年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ASPEN)和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均制定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指南,涵盖外科、重症、肿瘤及儿科等,并就营养支持治疗适应证、禁忌证、应用时机、途径和制剂等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