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神经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4 头痛2月余

病例介绍

女性,64岁。以头痛2月余为主诉入院。查体:右侧额纹变浅,右侧上眼睑下垂,右眼视力下降,视物稍模糊。右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感觉偏迟钝。

影像学检查

见图1-4-1。

图1-4-1 头部MR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 T2-FLAIR;D.轴位DWI;E.轴位 T1WI增强

手术记录

肿物破坏硬脑膜,沿着圆孔进入中颅窝底,呈淡黄色,硬膜张力高,切开硬膜,见右侧额颞叶呈淡黄色,切除部分右侧颞叶海马,杏仁核,即见右侧中后颅窝肿瘤,大小约4.5cm×4.0cm×3.0cm,暗红色,类球形,质韧,肿瘤内部可见坏死组织,无包膜,边界不清楚,部分侵及脑干,血供中等。切除部分肿瘤,术中冰冻快检提示恶性胶质瘤,遂分块切除肿瘤,术腔止血。

病理

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例为老年女性,右侧颞叶占位侵犯脑干,肿块信号不均,内见囊变,境界欠清,增强扫描肿块呈花环样强化,占位效应明显,DWI提示肿瘤实体内水分子扩散略受限。这些征象均提示肿瘤浸润性生长,细胞密实,具有高度侵袭性以及肿瘤异质性,支持高级别胶质瘤,甚至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是一种侵袭性非常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进展迅速。临床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颅内压增高、癫痫等。CT及MRI上肿瘤多累及幕上近中线部位的脑白质,额叶、胼胝体、丘脑、基底节区及深部脑室周围结构是其好发部位。肿瘤的密度和信号与脑灰质相似,由于肿瘤细胞成分多,间质少,含水量相对少,核浆比高,故T2WI信号一般不高,DWI信号显著增高,肿瘤因为破坏血脑屏障而发生明显的强化,但肿瘤本身无明显血供,新生血管少,故灌注成像显示肿瘤呈低灌注,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高灌注明显不同(图1-4-2)。

图1-4-2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扫描

A.轴位T2-FLAIR;B.轴位T1WI增强;C.轴位DWI

(2)脑膜瘤:

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如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等。脑膜瘤是常见的脑外肿瘤,CT常呈高或等密度,密度一般较均匀,常伴有钙化,坏死及囊变较少见,邻近脑组织呈受压推移改变,并常伴有脑水肿,邻近骨质可以伴有增生改变。MRI的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等或低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可见肿瘤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有一定特征性(图1-4-3)。本病例病灶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强化呈花环样,与典型脑膜瘤不符,且未见到典型的“脑膜尾征”,有助于鉴别。

图1-4-3 脑膜瘤MRI扫描

A.轴位 T2WI;B.轴位 T1WI;C.轴位 T1WI增强

(3)转移瘤: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病人,一般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如肺癌,乳腺癌等。典型表现为“小结节大水肿”。转移瘤一般好发于血供丰富的皮髓质交界区,常表现为多发结节,也可单发,周围脑白质明显水肿。当结节增大,内部可以液化坏死或储积黏液,见明显环形强化;另一个鉴别要点是转移瘤一般不像胶质瘤那样浸润周围正常脑组织,所以其边界一般较为清晰(图1-4-4)。本病例病灶部位不在典型的皮髓质交界区,强化为花环样强化,且病灶周围未见明显的水肿,不符合转移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图1-4-4 转移瘤MRI扫描

A.轴位T2WI;B.轴位T1WI增强;C.轴位DWI

专家点评

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肿瘤,属WHOⅣ级。肿瘤位于皮质下白质区,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其他依次为颞叶、顶叶,少数可见于枕叶、丘脑和基底节等。该病多见于成人,影像表现复杂多样,典型者可见脑内白质区的异常信号,肿瘤异质性明显故信号不均,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故境界不清,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常伴有大范围水肿,增强后呈花环样强化。如本例所见。此外,DWI下见肿瘤内水分子扩散受限,PWI见肿瘤血流灌注丰富。

(案例提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薛蕴菁)

(点评专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薛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