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 神经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2 头痛1个月,加重1周,伴有呕吐

病例介绍

女性,37岁。头痛1个月,加重1周,伴有呕吐,呈喷射性,近1周体重减轻10kg。查体及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见图1-2-1和图1-2-2。

图1-2-1 头部CT平扫

A.轴位(脑质窗);B.轴位(骨窗)

图1-2-2 头部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DWI;D.轴位T1WI增强;E.矢状位T1WI增强;F.冠状位T1WI增强

手术记录

肿瘤位于右额叶皮层下白质,实质性,呈鱼肉样,大小约4cm×5cm×6cm,边界清楚,质地不均匀。

病理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

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病灶定位,病灶虽然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邻,但局部呈锐角,病灶主体位于脑内,脑组织水肿明显,没有明显脑白质塌陷征,邻近颅骨无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增强后未见明显“脑膜尾征”,因此应定位为脑内病变。病灶定性,病灶部分边界模糊,增强后明显强化,中央可见小囊变区,周围见大片水肿,占位效应明显,提示肿瘤性病变。颅内肿瘤性病变以胶质瘤为主。病灶CT图像未见明显钙化,密度相对比较均匀,可以排除少突胶质细胞瘤;病灶边界模糊,增强后明显强化,可见少许囊变坏死区,考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

2.鉴别诊断

(1)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本例病灶位于额叶,位置表浅,增强后明显强化,应与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鉴别。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是脑内第三常见的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多发生于额叶,男性多于女性,50~60岁为发病高峰,临床多以癫痫起病,影像学上表现为累及灰质的占位,在肿瘤区域内常出现带状或脑回样钙化(图1-2-3)。本例病灶内无钙化,因此不符合。

图1-2-3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MRI扫描(轴位T1WI增强)

(2)脑膜瘤:

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表面不光整,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邻,与脑组织分界不清,脑组织内见大片水肿带,需与脑膜瘤鉴别。脑膜瘤多见于40~60岁女性,T1WI呈等信号为主(图1-2-4)。本例病人年龄偏轻,邻近颅骨无明显异常改变,增强后未见明显“脑膜尾征”,因此不符合。

图1-2-4 脑膜瘤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轴位T1WI增强;D.矢状位T1WI增强

(3)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灶以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邻,与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明显强化需要与血管外皮细胞瘤鉴别。血管外皮细胞瘤起源于毛细血管及微静脉的周细胞,幕上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38~42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等。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邻近脑膜的实性肿块,肿块多无钙化,可引起颅骨的侵蚀性破坏。T1WI和T2WI常与灰质呈等信号,邻近脑组织内见水肿带,增强后可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强化不均匀。可以呈蘑菇头样向邻近脑组织内生长,分叶状肿块和边界不规则也是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常见表现(图1-2-5)。

图1-2-5 血管外皮瘤MRI扫描

A.轴位T1WI;B.轴位T2WI;C.矢状位T2WI;D.轴位T1WI增强;E.冠状位T1WI增强;F.矢状位T1WI增强

专家点评

本病例主要难点在于病灶的定位,进行正确的定位将有助于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没有明显的脑白质塌陷征,没有“脑膜尾征”,没有颅骨相应的改变,往往支持脑内病变。

(案例提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谭文莉)

(点评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詹松华)